一种鳜鱼养殖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300638阅读:26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水产养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鳜鱼养殖方法。



背景技术:

鳜鱼是原产于我国的淡水鱼品种,广泛分布于我国东部平原的江河湖泊,包括多个品种,如翘嘴鳜、大眼鳜、斑鳜等。随着社会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层次日益多元化,鳜鱼的市场消费量也在逐步扩大。作为高档鱼品种鳜鱼的养殖与市场需求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由于鳜鱼的人工繁育相对于其它鱼类技术难度要大得多,繁殖场所设施设备费用较高。所以,我国商品鳜鱼养殖户通常直接购买从人工繁殖基地繁育好的体长约3厘米或以上规格的鳜鱼鱼种再饲养成体重500克以上的商品鱼。这一过程需要约150~180天,最快能达到80天。

近年,我国鳜鱼产业发展迅速,主要以池塘养殖为主,养殖形式多采用主养的方式。它能够按照鳜鱼的生物学特征和生长要求进行科学的管理,成活率高、产量高、经济效益高、对供应市场和提供出口有力。为了满足市场对水产品安全卫生的要求、获得高收益,必须做到安全无公害的生产。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当下安全无公害的进行鳜鱼生产的需求,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鳜鱼养殖方法,从控制生态环境、确保饵料鱼充足适口以及科学育种等多方面管控,能够确保鳜鱼成活率高、生长速度快、经济效益高。

具体的,该鳜鱼养殖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一、控制生态环境:

池塘的土质选择壤土、沙壤土或粘土,养殖池的底质没有废弃物和生活垃圾,无异色、异臭,池塘淤泥少于20厘米,池塘形状为东西长、南北宽的长方形,池塘面积0.4~0.6公顷,水深1.5~2米,池塘向排水口处设有一定的坡度,池塘应设有进水、排水口。并且进水、排水口用滤网过滤;水源选择无污染的江河水、湖水或大型水库水;

二、对饵料鱼的培育:

选择团头鲂、草鱼或鲢鱼作为鳜鱼的饵料鱼,并为鳜鱼专门设置饵料鱼饲养塘,在养殖鳜鱼前根据养殖规模、鳜鱼产量、放种与收获的时间安排预先制定饵料鱼的生产计划,采取一次高密度放养,分批起捕、按需拉网的方法,保证饵料鱼与鳜鱼同步生长,控制饵料鱼规格为鳜鱼体长的26%~36%,通过加大饵料鱼的密度、减少投喂的方式控制饵料鱼的生长速度;

三、科学育种:

(1)选择大小整齐、差异小的苗种,当水温到达到20摄氏度以上、对体长5厘米以上的苗种进行大规格放养;

(2)苗种运输时,每只氧气袋注水8~10千克,2~3厘米的鱼种装150~200尾,5厘米的鱼种装100尾,运输时间可达4~8小时,并且套装两层塑料袋;

(3)放养鱼种前,对池塘进行清整,挖去过多的淤泥,用生石灰彻底消毒,鱼种到达目的地后,先将氧气袋放入待放养的池塘内约15分钟,让鳜鱼逐渐适应池塘内的温度;在放养前对所用鳜鱼进行消毒,用浓度为3%~5%的食盐水,水温不低于10℃,浸泡10~20分钟;

(4)采用直接放养法或分布放养法放养鳜鱼。

其中直接放养法适合于小规模养殖,在清整消毒后的池塘,每亩放养100万~150万尾刚孵化的鲮鱼等水花,培育成饵料鱼苗,培育10~15天,饵料鱼苗长到1.5~2厘米,先将池塘水排去一半,再灌入新水,使池水清爽,就可以放养约3厘米规格的鳜鱼鱼种,每公顷放养鳜鱼种13500~18000尾。

而分布放养法适合于池塘较多、养殖规模较大的养殖户,先将3厘米的鳜鱼种培育成体长5~10厘米的大规格鱼种,每公顷放养规格3厘米的鳜鱼种4万~6万尾,40天左右,大多数鳜鱼种可长成5厘米以上的大规格鱼种,成活率可达85%以上,然后将大规格鱼种按每亩600~1000尾的比例,分别放入已培育好饵料鱼的成鱼塘直至养到500克的商品鱼上市销售。

在将3厘米的鳜鱼种培育成体长5~10厘米的大规格鱼种的培育过程中,初期水位设置为50~70厘米,以后随着水温升高、鳜鱼长大应分期加注清水。

本发明提供的鳜鱼养殖方法,确保鳜鱼的安全无公害的生产,同时还具有成活率高、生长速度快、经济效益高等优点,是一种安全高效的生产技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鳜鱼属于淡水性鱼类,喜欢栖息在清洁的静水或有微流水的环境中,尤其是水草茂盛的湖泊中,适宜于在池塘中养殖。鳜鱼的繁殖季节在4~8月份。虽然能够适应7~32℃的水温,但在18~25℃、饵料充足时,生长最快。因此,5~10月份是养殖鳜鱼的最佳时间。

养殖鳜鱼时,要为其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无公害鳜鱼养殖场应选择周围无污水、粉尘、有害气体等污染源的地方。养殖场应有充足的水源、良好的水质供给,以无污染的江河水、湖水或大型水库水为好。这种水溶氧量高、水质良好、适宜鱼类生长。养殖用水水质应符合《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要求》。,此外,池塘的土质最好为壤土,其次是沙壤土和粘土。养殖池的底质应无废弃物和生活垃圾,无异色、异臭,并应符合《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中的规定。大气质量应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鳜鱼为淡水名贵鱼类,养殖池塘一般条件比常规鱼饲养池要高。除以上满足以上条件外,还要求池塘淤泥少于20厘米。池塘形状应整齐有规则,最好以东西长、南北宽的长方形为好,避免换水时出现涡流和净水区域,池塘面积一般以0.4~0.6公顷较为适宜,水深以1.5~2米为好。池塘向排水口处,要有一定的坡度,便于干塘捉鱼。

为保证池水交换充分,池塘应设有进水、排水口,并且进水、排水口用滤网过滤。

鳜鱼为典型的肉食性鱼类,喜欢吃鲜活的诱饵,鳜鱼最喜欢捕食那些比它小1/2、1/3、体型为纺锤形或棍棒形的鱼类作食物。因此饵料鱼的规格必须适合鳜鱼的口味,这就叫作适口性。饵料鱼的多少和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鳜鱼养殖的效果和商品的质量。

要想提高鳜鱼产量,我们必须在鳜鱼的不同生长阶段及时、持续的为其提供相应规格的饵料鱼。因此应采用专池培育的方法,也就是为鳜鱼专门设置饵料鱼饲养塘。自繁自养,不外购来路不明的饵料鱼。同样饵料鱼的养殖环境也要求是无污染的,饵料鱼所用的饲料要求无毒无害,以确保鳜鱼食物上的无公害化。

凡是没有硬棘的小鱼虾,都可以作为鳜鱼的饵料。但是从来源的难易、成本的高低、鳜鱼的喜食程度等多方面考虑,最好以团头鲂、草鱼、鲢鱼等作为鳜鱼的饵料鱼,按比例计算1公顷鳜鱼主养池需要配备约3~4公顷饵料鱼池。

在养殖鳜鱼前一定要根据养殖规模、鳜鱼产量、放种与收获的时间安排预先制定饵料鱼的生产计划。采取一次高密度放养,分批起捕、按需拉网的方法,保证饵料鱼与鳜鱼同步生长。

正如上文提到的,提供充足、适口的饵料鱼以及饵料鱼是否适口是决定鳜鱼养殖效益的重要因素。发明人做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对比分析饵料鱼的规格控制在什么样的范围内可以提高饵料鱼的适口性,研究表明,饵料鱼规格为鳜鱼体长的26%~36%时,适口性最好,据此在饵料鱼饲养时,要基于该数据对饵料鱼的体长规格进行控制,具体地,通过调整密度和调整投喂饲料数量来加以控制,简单的说我们可以通过加大饵料鱼的密度,减少投喂,就可以放慢饵料鱼的生长速度。将该项研究成果应用在生产实践中,的确大幅提升了鳜鱼养殖的经济效益,这是发明人的核心发明点之一。

下面再详细描述一下如何科学的饲养鳜鱼的方法。

一、鳜鱼苗的选择

前面我们提到过商品鳜鱼养殖是从3厘米或更大规格的鳜鱼鱼种饲养成体重500克以上的商品鱼。这些鳜鱼鱼种应当来自有资质的规模化的人工繁育基地。购买鱼种时要尽量选择大小整齐、差异小的苗种,以便于管理、成活率高,其次要选择体型完整、颜色正常、无畸形、健康、有活力的鱼种。选购鱼种时最好选择5厘米以上的大规格鱼种放养,这样的鱼种更容易成活。购进鱼种前还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当水温到达到20摄氏度以上时就可以放鱼种了。

二、鳜鱼苗种的运输

鳜鱼鱼种多采用塑料袋充氧运输,鳜鱼耗氧量高,所以装运密度应小于同规格家鱼的数量。每只氧气袋注水8~10千克,一般2~3厘米的鱼种装150~200尾,5厘米鱼种左右的装100尾。运输时间可达4~8小时,如果装运时间越长,密度应相对减小。装运大规格鳜鱼鱼种时应套两层塑料袋,避免运输途中塑料袋被鳜鱼硬棘扎破。充氧、扎紧袋口后便可装车了运输了。

三、放养鳜鱼

放养鳜鱼可以用水泥池塘也可用传统的土质池塘。放养鱼种前,必须对池塘进行清整,挖去过多的淤泥,用生石灰彻底消毒,一般每公顷用1200~1500千克或漂白粉5~7克,可杀灭各类敌害生物及病原体,以减少养殖期间病害的发生。

鱼种到达目的地后,先将氧气袋放入待放养的池塘内,约15分钟,目的是让鳜鱼逐渐适应池塘内的温度。

鳜鱼鱼种经过长途运输,或多或少都会受一点损伤,鱼体受伤后很容易继发水霉病,所以在放养前应对所用鳜鱼进行消毒,用浓度为3%~5%的食盐水,水温不低于10℃,浸泡10~20分钟;可有效防止鳜鱼继发感染。

经发明人长年生产经验总结,放养鳜鱼可以采用两种养殖形式:一种是利用鳜鱼鱼种直接养成商品鱼的直接放养法;另一种是先培育成大规格鱼种再放养的分布放养法。

直接放养法比较适合小规模养殖。在清整消毒后的池塘,每亩放养100万~150万尾刚孵化的鲮鱼等水花,培育成饵料鱼苗。培育10~15天,饵料鱼苗长到1.5~2厘米,先将池塘水排去一半,再灌入新水,使池水清爽,就可以放养约3厘米规格的鳜鱼鱼种。一般每公顷放养鳜鱼种13500~18000尾。

对于池塘较多、养殖规模较大的养殖户比较适宜采用分布放养法。先将3厘米左右的鳜鱼夏花培育成体长5~10厘米的大规格鱼种,方法与直接放养的步骤相似,先培育饵料鱼,然后放养鳜鱼种,但鳜鱼种放养的密度要比直接放养法大得多,每公顷放养规格3厘米的鳜鱼种4万~6万尾,40天左右,大多数鳜鱼种可长成5厘米以上的大规格鱼种,成活率可达85%以上。然后将大规格鱼种按每亩600~1000尾的比例,分别放入已培育好饵料鱼的成鱼塘直至养到500克的商品鱼上市销售。

生产上将3厘米左右的鳜鱼夏花培养成6~15厘米或50~100克的鱼种过程,称为鱼种培育阶段。

在这一阶段,由于鳜鱼的体型较小、体格较弱,因此是养殖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阶段。我们将购买来的3厘米左右的鳜鱼鱼种按照每1000平方米放养3000~4500尾的比例投入池塘。注意:初期水位要浅一些,约50~70厘米为好,以利于水温提高,相对增加饵料鱼密度,以后随着水温升高、鳜鱼长大应分期加注清水。

上文所述的两种养殖方法也是发明人的核心发明点之一,根据实际生产环境,选择两种养殖方法之一,可以显著提高鳜鱼的存活率,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保护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