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马铃薯的种植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866339阅读:33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种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马铃薯的种植方法。



背景技术:

马铃薯属茄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块茎可供食用,是全球第四大重要的粮食作物,仅次于小麦、稻谷和玉米。一直以来,马铃薯以其耐旱、耐瘠薄、高产高效、适应性广、营养成分全而丰富、产业链长等特点,倍受世人的青睐和重视,近年来,中国的马铃薯种植面积呈不断上升的趋势。马铃薯的种植历史较为悠久,传统种植方法多采用宽窄行种植方式,亩施农家肥3000kg-5000kg、尿素17kg-20kg、过磷酸钙50kg-60kg、硫酸钾10kg-15kg,其中2/3氮肥作底肥,1/3作追肥,但用传统的种植技术栽种出来的马铃薯产量平均每亩在3000公斤左右,加之用现有种植方法栽种的马铃薯存在病虫害多、质量不佳等问题,致使马铃薯产量难于得到新的突破,此外,由于种薯、化肥、农药投入较大,不仅经济效益低,而且还使土壤恶化,使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因此,探索新的马铃薯种植技术,已成为当今非常重要的课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马铃薯的种植方法,通过科学合理的种植安排、肥水管理等大大提高了马铃薯的发芽率和种植存活率,亩产量达4000-4100kg,提高了25-30%,且收获的马铃薯外观圆滑,大小均匀,无病虫害现象,营养元素更加丰富,食用口感更佳。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马铃薯的种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选地及整地:选择土质深厚、富含腐殖质、便于排灌的沙壤土地,划畦开沟,畦宽1.5m,沟宽50cm,沟深15cm,种植前5-7天进行翻耕,翻耕深度为20-25cm,暴晒3-5天后以400-600kg/亩撒施基肥,浅翻入土,然后在畦面喷洒石灰水;

2)选种及催芽:选用无病虫、休眠期短、表皮光滑的80-100g的新鲜署块做种薯,置于浸种液中浸种10-15min,取出后晾干,切块,保证每块上至少有一个芽眼,在切口处涂抹杀菌混料,然后填埋于稻草中,保持温度15℃,湿度65-70%进行催芽处理,待芽长1-1.5cm时取出播种;

3)播种:当地表温度稳定在5℃以上时进行播种,将已发芽的马铃薯块种芽朝上放入栽种坑内,然后用土覆盖,再覆以地膜;

4)田间管理:a、当幼苗长到5-8cm,需要破膜引苗,待长到10-15cm时覆土于蔸部,保证芽苗的垂直长势;b、花蕾期追肥一次,包括1000-1300kg/亩农家肥、钾肥25kg/亩、钙肥20kg/亩、尿素15kg/亩;c在植株晚疫病、早疫病期喷洒80%代森锌锰800倍液或70%百菌清800倍液或两者的混合液,每5-7天喷洒一次,共喷洒3次,在花蕾期对于长势较快的植株喷洒20%多效唑2000倍液,控制徒长;d、中耕除草、摘除不必要花蕾;

5)适时收获:当马铃薯茎叶转为枯黄,即可分期、分批收获。

优选的,步骤1)中基肥包括碎稻草30-40%、腐熟饼肥20-25%、硫酸钾10-15%、过磷酸钙5-10%、磷酸二铵5-10%、蛭石粉4-10%、预混料10-15%。

优选的,所述预混料为桃枝、侧柏破碎后的混合物。

优选的,步骤2)中浸种液为50%可湿性百菌清粉剂500倍液加混5%磷酸氢二钠和1%硫酸铜。

优选的,步骤2)中所述杀菌混料为含有5%固体粉状艾草提取物和3%石灰粉的草木灰混合物。

优选的,步骤3)中种植株距为25-30cm,种植密度为3000-3400株/亩。

由于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种植方法包括选地及整地、选种及催芽、播种、田间管理、适时收获等步骤,通过科学合理的种植安排、肥水管理等大大提高了马铃薯的发芽率和种植存活率,通过对大田前期喷洒石灰水预杀虫配合对马铃薯种块的防菌处理,显著降低了病虫危害,亩产量达4000-4100kg,相较传统马铃薯种植提高了25-30%,且收获的马铃薯外观圆滑,大小均匀,营养元素更加丰富,食用口感更佳。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基于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一种马铃薯的种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选地及整地:选择土质深厚、富含腐殖质、便于排灌的沙壤土地,划畦开沟,畦宽1.5m,沟宽50cm,沟深15cm,种植前5天进行翻耕,翻耕深度为20-25cm,暴晒3天后以450kg/亩撒施基肥,浅翻入土,其中基肥包括碎稻草35%、腐熟饼肥20%、硫酸钾12%、过磷酸钙8%、磷酸二铵6%、蛭石粉4%、预混料15%;

2)选种及催芽:选用无病虫、休眠期短、表皮光滑的80-100g的新鲜署块做种薯,置于浸种液中浸种15min,取出后晾干,切块,保证每块上至少有一个芽眼,在切口处涂抹杀菌混料,然后填埋于稻草中,保持温度15℃,湿度65-70%进行催芽处理,待芽长1-1.5cm时取出播种;

3)播种:当地表温度稳定在5℃以上时进行播种,将已发芽的马铃薯块种芽朝上放入栽种坑内,然后用土覆盖,再覆以地膜,保证株距25-30cm,种植密度为3000株/亩;

4)田间管理:a、当幼苗长到5-8cm,需要破膜引苗,待长到10-15cm时覆土于蔸部,保证芽苗的垂直长势;b、花蕾期追肥一次,包括1200kg/亩农家肥、钾肥25kg/亩、钙肥20kg/亩、尿素15kg/亩;c在植株晚疫病、早疫病期喷洒80%代森锌锰800倍液,每5天喷洒一次,共喷洒3次,在花蕾期对于长势较快的植株喷洒20%多效唑2000倍液,控制徒长;d、中耕除草、摘除不必要花蕾;

5)适时收获:当马铃薯茎叶转为枯黄,即可分期、分批收获。

实施例2:

一种马铃薯的种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选地及整地:选择土质深厚、富含腐殖质、便于排灌的沙壤土地,划畦开沟,畦宽1.5m,沟宽50cm,沟深15cm,种植前7天进行翻耕,翻耕深度为20-25cm,暴晒5天后以600kg/亩撒施基肥,浅翻入土,其中基肥包括碎稻草30%、腐熟饼肥25%、硫酸钾10%、过磷酸钙10%、磷酸二铵5%、蛭石粉10%、预混料10%;

2)选种及催芽:选用无病虫、休眠期短、表皮光滑的80-100g的新鲜署块做种薯,置于浸种液中浸种10min,取出后晾干,切块,保证每块上至少有一个芽眼,在切口处涂抹杀菌混料,然后填埋于稻草中,保持温度15℃,湿度65-70%进行催芽处理,待芽长1-1.5cm时取出播种;

3)播种:当地表温度稳定在5℃以上时进行播种,将已发芽的马铃薯块种芽朝上放入栽种坑内,然后用土覆盖,再覆以地膜,种植株距为25-30cm,种植密度为3300株/亩;

4)田间管理:a、当幼苗长到5-8cm,需要破膜引苗,待长到10-15cm时覆土于蔸部,保证芽苗的垂直长势;b、花蕾期追肥一次,包括1300kg/亩农家肥、钾肥25kg/亩、钙肥20kg/亩、尿素15kg/亩;c在植株晚疫病、早疫病期喷洒80%代森锌锰800倍液和70%百菌清800倍液的混合液,每7天喷洒一次,共喷洒3次,在花蕾期对于长势较快的植株喷洒20%多效唑2000倍液,控制徒长;d、中耕除草、摘除不必要花蕾;

5)适时收获:当马铃薯茎叶转为枯黄,即可分期、分批收获。

实施例3:

一种马铃薯的种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选地及整地:选择土质深厚、富含腐殖质、便于排灌的沙壤土地,划畦开沟,畦宽1.5m,沟宽50cm,沟深15cm,种植前7天进行翻耕,翻耕深度为20-25cm,暴晒5天后以500kg/亩撒施基肥,浅翻入土,其中基肥包括碎稻草40%、腐熟饼肥20%、硫酸钾10%、过磷酸钙5%、磷酸二铵10%、蛭石粉5%、预混料10%;

2)选种及催芽:选用无病虫、休眠期短、表皮光滑的80-100g的新鲜署块做种薯,置于浸种液中浸种15min,取出后晾干,切块,保证每块上至少有一个芽眼,在切口处涂抹杀菌混料,然后填埋于稻草中,保持温度15℃,湿度65-70%进行催芽处理,待芽长1-1.5cm时取出播种;

3)播种:当地表温度稳定在5℃以上时进行播种,将已发芽的马铃薯块种芽朝上放入栽种坑内,然后用土覆盖,再覆以地膜,种植株距为25-30cm,种植密度为3400株/亩;

4)田间管理:a、当幼苗长到5-8cm,需要破膜引苗,待长到10-15cm时覆土于蔸部,保证芽苗的垂直长势;b、花蕾期追肥一次,包括1000kg/亩农家肥、钾肥25kg/亩、钙肥20kg/亩、尿素15kg/亩;c在植株晚疫病、早疫病期喷洒70%百菌清800倍液,每5天喷洒一次,共喷洒3次,在花蕾期对于长势较快的植株喷洒20%多效唑2000倍液,控制徒长;d、中耕除草、摘除不必要花蕾;

5)适时收获:当马铃薯茎叶转为枯黄,即可分期、分批收获。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