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繁殖野生棘腹蛙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664359阅读:132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养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繁殖野生棘腹蛙的方法。



背景技术:

棘腹蛙为无尾目、蛙科、蛙属的两栖动物,体大而肥壮,体长97~110毫米,雄蛙稍大。皮肤较粗糙,背面有若干成行排列的窄长疣,趾间全蹼。雄性前肢特别粗壮,胸腹部满布大小黑刺疣,成体背面多为土棕色或浅酱色,上下颌有显著的深棕色或黑色纵纹。两眼间常有一黑横纹,背部有不规则的黑斑。四肢背面有黑色横纹,咽喉部棕色花斑较多,瞳孔菱形,深酱色。

棘腹蛙体形肥大(大者可达500克),肌肉丰满,肉质洁白细嫩,味极鲜美,富含蛋白质、维生素、17种氨基酸,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含量高,是我国的大型食用蛙类,民间常捕为食用或药用。食用棘腹蛙可清热解毒、滋补强身,民间还将其用于治疗小儿虚瘦、病后及产后虚弱等症;据《本草纲目》记载:石蛙主治“小儿痨瘦、疳瘦最良”。

棘腹蛙生活在水流平缓的山溪里或流溪旁的静水塘内。白天匿居溪底棘腹蛙石块下或洞内,天黑时出穴活动。繁殖季节在5~8月卵产于小山溪瀑布下水坑内,粘附在石上或植物根上。卵大卵在胶膜内成串悬挂在水中。蝌蚪一般分散生活于小山溪水坑内。

棘腹蛙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对环境要求高,近年来随着气候变暖,自然环境条件受到严重污染,适宜棘腹蛙生存繁衍的栖息地已越来越少,野外棘腹蛙也越来越珍希,商品棘腹蛙的市价价格越来越高。因此,人工设计创造适宜棘腹蛙生长发育和繁殖的生态条件,开展棘腹蛙工程化安全养殖是发展这一产业最好的途径,而现有的人工养殖方法,对于野生棘腹蛙的驯养成活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繁殖野生棘腹蛙的方法,提高野生棘腹蛙的驯养成活率。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繁殖野生棘腹蛙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建造用于驯养棘腹蛙的仿生态环境的驯养池;

(2)对驯养池进行消毒,并将棘腹蛙放养于所述驯养池中进行初步驯化;

(3)每年4月,当气温20℃以上时,开始配种产卵,在卵产出2~4小时内用捞出移入孵化池内进行孵化,其中所述孵化池中卵的密度为5000粒~6000粒/㎡,水深25~30cm,孵化用水的ph值为6.5~7.5为好,水温控制在20℃~30℃之间,孵化得到蝌蚪;

(4)将孵化得到的蝌蚪进行培育,得到幼蛙;

(5)将幼蛙进行驯化,当体重长到50g~80g,进入成蛙养殖阶段。

作为优选,在驯养池处搭建遮阴棚,驯养池的池边近水池带种植常绿木本植物,水面上种植水生植物。

作为优选,所述步骤(2)中棘腹蛙放养的前10天,将驯养池内污物清除干净,然后向驯养池内加水并加入消毒剂进行消毒,3~5天待消毒剂的药性消失之后,将消毒之后的水排除驯养池,并注入新水;棘腹蛙放养前,用十万分之一的高锰酸钾进行浸泡消毒,三天内自然放养棘腹蛙。

作为优选,棘腹蛙放养4~5天之后,进行诱导觅食10~15天,所述诱导觅食包括:在灯下放置活饵,于傍晚七至八点进行一个小时灯光照射,引诱外界昆虫飞至灯光处,以供棘腹蛙自然捕捉觅食。

作为优选,在孵化池的进排水口处设置细纱网。

作为优选,所述步骤(4)中,将孵化出的蝌蚪在孵化池中养8~12天之后,将同日龄的蝌蚪放入消毒处理过的蝌蚪池,每平方米水面放养10日龄蝌蚪1500尾,20日龄700~1000尾,30日龄200~300尾,或80日龄蝌蚪100尾。

作为优选,所述不步骤(5)中,给新培育出来的幼蛙喂活饵,每只幼蛙每天投饵1~3克,每天傍晚投喂1次,幼蛙应按规格大小进行分级饲养,放养密度为100~200只/㎡,待幼蛙的体重长到25~35g之后开始驯食。

作为优选,所述成蛙养殖阶段包括:

(a)将成蛙池进行消毒处理,待毒性消失后再放入幼蛙,并用0.01%的高锰酸钾液泡消毒幼蛙5分钟;

(b)放养密度为20~80只/㎡,定时定量投喂饵料,所述投喂量为蛙体重的5%~10%。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体现在:

本发明中野生棘腹蛙驯养方法经过长期摸索和实践应用,结合了野生棘腹蛙的生活习性,较为科学实用,驯养成活率达到90%以上,适宜推广应用。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第一阶段:建造驯养的仿生态环境。

根据棘腹蛙(石蛙)的生物学特性,选择潮湿安静、少光、近水源、阴凉的驯养场所,营造一个仿生态的野生棘腹蛙生存环境,用河卵石等建造生活栖息池,即驯养池、蝌蚪池、幼蛙池、成蛙池和产卵池等,同时,在池中搭建石穴等,以适应自然状态下棘腹蛙穴居的生活习性。在养殖场范围和围栏内,要种植常绿的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形成一个四季常绿的阴凉环境,养殖池内,可搭棚遮阴,池边近水池带种植常绿木本植物,如种植南瓜、粉葛等。水面上可种植水浮莲、水葫芦等水生植物,可起到遮阴降温与净化水质作用。

第二阶段:驯养池常规消毒及初步驯化。

野生种蛙放养前10天,将池内污物清除干净,然后加水50厘米,每平方米用生石灰110克或漂白粉10克进行全池消毒。3~5天后待药性消失,排除旧水注入新水才能放养石蛙。

野生棘腹蛙入池前,用十万分之一的高猛酸钾进行浸泡消毒,三天内自然放养;第四至第五天进行诱导觅食。同时,傍晚七至八点进行一个小时灯光照射,灯下放置活饵,利用灯光引诱外界昆虫等,使野生棘腹蛙自然捕捉觅食,这一阶段时间为10至15天。

第三阶段:自然产卵及孵化。

每年4月气温20℃以上开始配种产卵,9月份基本结束。棘腹蛙亲蛙一般在夜间9时至凌晨抱对,配种母蛙于凌晨4~7时排卵,产出的卵通常粘附在石块、池壁上,一般每次产卵300~600粒。严格将野生棘腹蛙的生活栖息区和产卵区分开,在生活栖息区人为的放置外界干扰生物(如鱼类2至3尾),迫使野生棘腹蛙能够自然跳跃至相对安静的产卵池中进行抱对产卵,产卵区一定要保持环境安静,不能有响声和震动等干扰。刚产出的卵1小时内尽量不要移动,应在4小时内用勺轻轻地捞起,移入孵化池内。

用于孵化的池、盆等工具需用1%的高锰酸钾液浸泡消毒。卵块应及时用光滑容器轻轻移入孵化池中,使受精卵的动物极向上,植物极在下,使之有利孵化,提高孵化率。孵化池中卵的密度以5000粒~6000粒\㎡为宜。水深25~30cm。孵化用水ph值以6.5~7.5为好,水温控制在20℃~30℃。最好采用缓流水孵化,控制好孵化池进出水量,保持水质清新。孵化最好在室内进行,室外孵化要搭凉棚,防止太阳曝晒或暴雨击散卵块,防止卵块集结团因缺氧而坏死。在孵化池的进排水口加设高细纱网,以防止敌害生物侵袭。要及时清除死卵,保持池水清新,以免水霉菌感染健康蛙卵,水位恒定,水呈缓流状态,池内放些经消毒过的水草,供附卵和孵化出的小蝌蚪吸附休息。孵化池近出水口处凹陷,便于收集蝌蚪。

第四阶段:蝌蚪培育。

刚孵化出的蝌蚪对外界环境和敌害的抵抗能力差。要在孵化池暂养10天左右,待个体稍大些再放蝌蚪池。蝌蚪池在放养前,也要按照驯养池常规消毒法进行消毒处理。蝌蚪的放养密度与水质、饵料、个体大小等直接相关。以水泥池培育蝌蚪,每平方米水面可放养10日龄蝌蚪1500尾,20日龄700~1000尾,30日龄200~300尾;或80日龄蝌蚪100尾。同池放养的蝌蚪应是日龄大致相同,规格基本一致的蝌蚪。

第五阶段:幼蛙培育。

蛙转池前要按照驯养池常规消毒法进行消毒处理。刚变态的幼蛙的形态与生活习性和蝌蚪不同,此时的幼蛙体弱、虚弱、抵抗力、消耗力较差,体重约为变态前的一半,所以头10天使饲养管理至关重要,应选择适口的饲料,精心饲养。前期培育主要是喂活饵,以黄粉虫和蝇蛆为好,喂前将饲料漂洗干净,每只幼蛙每天投饵1~3克。每天傍晚投喂1次即可,以当天吃完为度。幼蛙应按规格大小进行分级饲养,放养密度一般以100~200只/㎡为好。石蛙只吃活食,不食死饵。要改变这种习性,就得从幼蛙开始进行驯食。通常幼蛙长到30g左右开始驯食,效果较好。其方法是将蝇蛆或黄粉虫放于饵料台上,当幼蛙习惯摄食后,可在蝇蛆、黄粉虫中掺入大小适度的颗粒饵料。在幼蛙培育管理上要注意水质清新,控制水温,注意防暑和防寒,发现病蛙、弱蛙及时隔离。

第六阶段:成蛙养殖。

经驯化的幼蛙长到50g~80g,开始进入食用蛙的养殖阶段。该阶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成蛙池要按照驯养池常规消毒法进行消毒处理,待毒性消失后再放入幼蛙,用0.01%的高锰酸钾液泡消毒幼蛙5分钟;

2)放养密度要按幼蛙规格大小适时进行调整,一般20~80只/㎡;

3)养殖池应有防逃、防暑、防蛇设施;

4)池水中应建洞穴和喂食平台,便于石蛙栖息和摄食;

5)注意保持水质清新和控制好水温,石蛙过冬时,池水可适当当加深;

6)定时定量投喂饵料,注意观察石蛙食量,一般投喂量为蛙体重的5%~10%;

7)注意石蛙的疾病预防:石蛙的人工养殖中一般很少发病,重在预防,要把好水质(水源)关,重视养殖各阶段的清池消毒,及时发现和隔离病蛙,主要注意寄生虫、细菌、真菌和营养性疾病的防治,成蛙出售前一个月应停止用药;8)注意天气变化和气温变化,做好防暑和越冬工作;

以上野生棘腹蛙驯养方法经过长期摸索和实践应用,结合了野生棘腹蛙的生活习性,较为科学实用,驯养成活率达到90%以上,适宜推广应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