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蛭人工高密度孵化生态缸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90891阅读:22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特种经济动物养殖领域,尤其是一种水蛭人工高密度孵化生态缸。



背景技术:

水蛭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其体内含有的水蛭素用途广泛,市场需求很大,目前市场上供不应求。仅靠捕捞野生水蛭已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水蛭在自然孵化过程中孵化率和成活率低,且孵出的小水蛭不易获取。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模拟水蛭自然生活环境的水蛭人工高密度孵化生态缸。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水蛭人工高密度孵化生态缸,包括构成生态缸主体的水槽,水槽被内置在底部一侧的养殖箱划分为用于水蛭养殖的养殖箱和用于水蛭孵化的孵化箱两部分,在养殖箱中装有湿润泥土,养殖箱的高度为水槽高度的一半,水槽顶部安装有防止水蛭逃逸的筛绢网,在孵化箱靠近缸底的缸壁上设置有进/排水口,进/排水口上设置有安装筛绢网的阀门,在孵化箱的缸底铺有细沙,在细沙上铺满大颗粒砂石并注水,水面上漂浮有泡沫浮板,泡沫浮板的顶面设置有多层纱布,孵化箱中设置有控温加热棒和充气装置。

所述充气装置为给水蛭供氧的散气石。

所述水槽采用2m×2m×1.6m方形水槽,底层的细沙厚度为2cm-3cm,大颗粒砂石厚度3-4cm。

所述注水不超过水槽高度的1/3。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采用本发明的装置,实现了水蛭由自然状态下孵化转化为室内孵化,使得影响水蛭孵化的各类因素都得到了监控,如环境温度、自然灾害、天敌和病原等因素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水蛭孵化率与成活率,并且使得水蛭更易获取,在极大程度上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通过室内的人工孵化养殖,能够保证水蛭的品质以及产量,为市场提供优质水蛭苗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水蛭人工高密度孵化生态缸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水蛭人工高密度孵化生态缸,包括构成生态缸主体的水槽1,水槽1被内置在底部一侧的养殖箱11划分为用于水蛭养殖的养殖箱11和用于水蛭孵化的孵化箱12两部分,在养殖箱11中装有湿润泥土9,养殖箱11的高度为水槽1高度的一半,水槽1顶部安装有防止水蛭逃逸的筛绢网8,在孵化箱12靠近缸底的缸壁上设置有进/排水口10,进/排水口10上设置有安装筛绢网的阀门7,在孵化箱12的缸底铺有细沙,在细沙上铺满大颗粒砂石3并注水,水面上漂浮有泡沫浮板5,泡沫浮板5的顶面设置有多层纱布6,孵化箱12中设置有控温加热棒2和充气装置4。

本实施例中,所述充气装置4为给水蛭供氧的散气石。

本实施例中,所述水槽1采用2m×2m×1.6m方形水槽,底层的细沙厚度为2cm-3cm,大颗粒砂石3厚度3-4cm。所述注水不超过水槽1高度的1/3。

本发明的水蛭人工高密度孵化生态缸的使用方法:

a)在水槽一侧放入铺满约6cm左右湿润泥土9的养殖箱11,将挑选好的种蛭放入其中,等待交配产卵。

b)水槽另一侧在缸底铺上约2-3cm的细沙,在细沙上铺满约3-4cm的底层大颗粒砂石3。

c)注水从缸底下端的进水口注水,打开阀门7控制水的流速;排水时反接水管排水,阀门7处安装筛绢网作为防逃装置;注水不超过缸壁的1/3。

d)在水槽1中放入散气石4、加热棒2,为水体增添氧气和调控温度,并将温度一直维持在22—28℃。

e)在水面上架设泡沫浮板5,浮板上平铺略带湿润的纱布6,将水蛭交配产的卵块放入湿润的纱布6上,并在卵块上再盖几层湿润的纱布,保持卵块湿润,待小水蛭孵出后可从纱布缝隙直接进入水中或泥中

所述的底层的大颗粒沙石3,作为水蛭栖息场所,但不影响排污效果;泡沫浮板5浮于水面,作为水蛭孵化场所,将水蛭卵块放在泡沫浮板5上的湿润纱布6中,待其水蛭孵化,水蛭孵出后可通过浮板进入到水中生长繁殖。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及特点,其目的在于使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据以实施,不能仅以本实施例来限定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即凡本发明所揭示的精神所作的同等变化或修饰,仍落在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内。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蛭人工高密度孵化生态缸,包括构成生态缸主体的水槽,水槽被内置在底部一侧的养殖箱划分为用于水蛭养殖的养殖箱和用于水蛭孵化的孵化箱两部分,在养殖箱中装有湿润泥土,养殖箱的高度为水槽高度的一半,水槽顶部安装有防止水蛭逃逸的筛绢网,在孵化箱靠近缸底的缸壁上设置有进/排水口,进/排水口上设置有安装筛绢网的阀门,在孵化箱的缸底铺有细沙,在细沙上铺满大颗粒砂石并注水,水面上漂浮有泡沫浮板,泡沫浮板的顶面设置有多层纱布,孵化箱中设置有控温加热棒和充气装置。本发明将各种因素均得到良好的监控下,有利于水蛭高密度孵化。

技术研发人员:王庆奎;石洪玥;周文礼;刘慧;张源;余浩宇;赵耀;蒋溥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天津农学院
技术研发日:2017.09.12
技术公布日:2017.11.1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