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银耳栽培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813484发布日期:2019-06-05 21:17阅读:18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菌种培育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银耳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银耳是一种常见的食用菌,其具有强精、补肾、润肠、益胃、补气、和血、强心、壮身、补脑、提神、美容、嫩肤、延年益寿之功效。银耳栽培技术性较强,每年栽培5-7批,总有失败至少一批,究其原因诸多,其中关键的一个技术难点是在菌袋接种发菌培养进入扩口或划线增氧幼耳诱发时,由于湿度不均、幼耳透气性差等环境因素影响,幼耳常烂耳或受绿霉侵害,造成霉烂损失,使用农药喷施,不仅造成产品品质受影响,而且还可能引发加速霉烂,这已成为银耳栽培管理上的一个技术瓶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便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银耳栽培方法,解决银耳幼耳期烂耳和绿霉污染这个焦点难题。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银耳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将200g-300g棉籽壳、80g-120g麦麸、50g-60g石膏粉和10g-20g碳酸氢钠混合后制备成培养基;

步骤二、将培养基装入灭菌袋内,并在无菌的环境下接种银耳;

步骤三、制备培育架,将培育架上铺设稻草,并将灭菌袋倒悬设置;

步骤四、在菌种袋下方的开口处设置报纸,并在报纸上喷洒营养剂;

步骤五、保持相对湿度80%-100%,保持20℃-25℃;

步骤六、银耳苗伸出菌种袋后,调节湿度70%-80%,保持25℃-30℃;

步骤七、银耳长成后,自然采收,不破坏菌丝和培养基。

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步骤一中,将300g棉籽壳、120g麦麸、60g石膏粉和20g碳酸氢钠混合后制备成培养基。

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步骤五中,保持相对湿度100%,保持25℃。

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步骤六中,银耳苗伸出菌种袋后,调节湿度80%,保持30℃。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解决了传统常规银耳栽培中穴口向上,幼耳环境不容易控制,容易过湿及透气性差造成栽培失败的问题;采用银耳菌袋倒立摆放在培养架上,出耳口向下,让幼耳倒立于培养架下方空间,喷水后菌袋下方形成较均匀的湿度环境和较好的通风环境。幼耳在均匀的湿度和良好的通风情况下,生长正常,且培养基水分和养分,自然向下顺输给子实体生长,所得朵形美,色泽白,品质优,有效解决了幼耳期烂耳和绿霉污染而损失这个焦点难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银耳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将200g-300g棉籽壳、80g-120g麦麸、50g-60g石膏粉和10g-20g碳酸氢钠混合后制备成培养基;

步骤二、将培养基装入灭菌袋内,并在无菌的环境下接种银耳;

步骤三、制备培育架,将培育架上铺设稻草,并将灭菌袋倒悬设置;

步骤四、在菌种袋下方的开口处设置报纸,并在报纸上喷洒营养剂;

步骤五、保持相对湿度80%-100%,保持20℃-25℃;

步骤六、银耳苗伸出菌种袋后,调节湿度70%-80%,保持25℃-30℃;

步骤七、银耳长成后,自然采收,不破坏菌丝和培养基。

本实施例中,步骤一中,将300g棉籽壳、120g麦麸、60g石膏粉和20g碳酸氢钠混合后制备成培养基。

本实施例中,步骤五中,保持相对湿度100%,保持25℃。

本实施例中,步骤六中,银耳苗伸出菌种袋后,调节湿度80%,保持30℃。

本发明解决了传统常规银耳栽培中穴口向上,幼耳环境不容易控制,容易过湿及透气性差造成栽培失败的问题;采用银耳菌袋倒立摆放在培养架上,出耳口向下,让幼耳倒立于培养架下方空间,喷水后菌袋下方形成较均匀的湿度环境和较好的通风环境。幼耳在均匀的湿度和良好的通风情况下,生长正常,且培养基水分和养分,自然向下顺输给子实体生长,所得朵形美,色泽白,品质优,有效解决了幼耳期烂耳和绿霉污染而损失这个焦点难题。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一种银耳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将200g‑300g棉籽壳、80g‑120g麦麸、50g‑60g石膏粉和10g‑20g碳酸氢钠混合后制备成培养基;步骤二、将培养基装入灭菌袋内,并在无菌的环境下接种银耳;步骤三、制备培育架,将培育架上铺设稻草,并将灭菌袋倒悬设置;步骤四、在菌种袋下方的开口处设置报纸,并在报纸上喷洒营养剂;步骤五、保持相对湿度80%‑100%,保持20℃‑25℃;步骤六、银耳苗伸出菌种袋后,调节湿度70%‑80%,保持25℃‑30℃;步骤七、银耳长成后,自然采收,不破坏菌丝和培养基。本发明解决银耳幼耳期烂耳和绿霉污染这个焦点难题。

技术研发人员:张万良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成都万良菌业开发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7.09.24
技术公布日:2019.06.0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