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pvc管制成的鱼苗暂养系统及其养殖方法,属于水产养殖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鱼类苗种培育是水产养殖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中,鱼苗的捕捉和投放过程对鱼苗的损伤较大,从而导致成活率下降,是制约养殖效益的重要因素。因此,有必要发明一种有效暂养鱼苗的装置,采用该装置可以对鱼苗进行暂养,一方面有利于投饵、驯化等环节,另一方面减少机械操作对鱼苗的损伤,从而提高鱼苗的成活率。传统对鱼苗的暂养多采用水泥土、土塘或者土塘围栏进行,这些方法占用面积大,修建费用高,且无法搬迁。
实用新型cn201320139633公开了一种鱼苗暂养装置,包括套圈、浮漂、网窝和绳索,所述的套圈呈圆圈形,所述套圈上装有浮漂,所述套圈下装有网窝,所述网窝呈圆柱形、下部封闭、上部开口与套圈连接,所述套圈连接绳索。
实用新型cn201620871604公开了一种鱼苗暂养装置,包括箱体和网箱,箱体上放置有横杆,所述横杆上连接网箱,所述箱体的侧壁上设置有出水管,所述箱体的上端设置有导轨,所述导轨上设置有电机和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上端连接电机,下端连接有进水管,所述箱体内部设置有纳米管,所述箱体外部设置有气泵,所述纳米管通过软管与气泵连接。所述进水管上设置有多孔的喷头。
这些实用新型可以有效降低鱼苗捕捉与投放时的损伤、提高成活率但或者存在装置易被风吹动鱼苗有逃出的风险,或者装置安装复杂,不易于搬动等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之处,提供一种pvc管制成的鱼苗暂养系统及其养殖方法,能够提高水产养殖过程中鱼苗的捕捉和投放的成活率,减少损伤,并且施工方法简单,操作方便,安装工效高,方便搬动。
按照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pvc管制成的鱼苗暂养系统,包括框架、网箱、锚绳、增氧框架和提手;所述框架下方设有增氧框架层,增氧框架层与框架之间通过锚绳连接;所述网箱的上端由锚绳固定在框架上,框架和增氧框架层均位于网箱内部;
所述框架包括上框架和下框架;所述增氧框架层位于最下方,下框架位于增氧框架层上方,上框架位于下框架上方;所述上框架和下框架之间设有网箱;所述增氧框架层上设有若干卡口;
所述框架上还设有提手。
所述框架由pvc管组成,pvc管通过弯头和三通用pvc胶水粘成形。
所述增氧框架层上的卡口中根据需要设置若干砂石出气头;所述卡口的大小与砂石出气头互相匹配。
所述框架长2-8m,宽1-4m,高度为20-100cm;所述增氧框架的长宽与框架相同,高度为20-40cm;
所述下框架的所用管子的外径大于上框架的所用管子的外径;下框架所用管子的外径为40-90mm,上框架所用管子的外径为20-50mm;
所述网箱上端开口部分的大小与框架上端一致,网箱下部沉入水中1-1.5m;所述网箱用30-50目聚乙烯网片缝纫成。
所述提手为带有浮标的锚绳,能够根据需要调节长度。
所述pvc管制成的鱼苗暂养系统的养殖方法,步骤如下:
(1)鱼苗放入网箱内,每平方米放0.3~0.5万尾,投喂专用幼鱼粉状配合料,每天6~8次,每次投喂10~20分钟,或观察鱼苗抢食不激烈时即停喂;
(2)根据需要在增氧框架层上布置砂石出气头,数量为每平方米放置1-2个,网箱暂养期间不间断在充气增氧,每天通过提手拉起网箱一小角检查网底是否有残饵或死苗沉底,及时调整投料或诊治;
(3)池塘挂网箱暂养7-10天,期间做1~2次密集锻炼,增强鱼苗体质,转塘时直接解开锚绳打开网箱放入池塘即可,减少过塘搬运操作。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专利可以有效降低鱼苗捕捉与投放时的损伤、提高成活率且操作简单、方便;pvc管抗老化性好,抗冰冻性能优良,管件连接可采用pvc胶水粘接,施工方法简单,安装工效高,整个系统轻便,易于搬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框架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结构侧视图。
图3是增氧框架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1、框架;11、上框架;12、下框架;2、网箱;3、锚绳;4、增氧框架;41、卡口;42、砂石出气头;5、提手。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pvc管制成的鱼苗暂养系统,包括框架1、网箱2、锚绳3、增氧框架4和提手5;所述框架1下方设有增氧框架层4,增氧框架层4与框架1之间通过锚绳3连接;所述网箱2的上端由锚绳3固定在框架1上,框架1和增氧框架层4均位于网箱2内部;
所述框架1包括上框架11和下框架12;所述增氧框架层4位于最下方,下框架12位于增氧框架层13上方,上框架11位于下框架12上方;所述上框架11和下框架12之间设有网箱2;所述增氧框架层4上设有若干卡口41;
所述框架1上还设有提手5。
所述框架1由pvc管组成,pvc管通过弯头和三通用pvc胶水粘成形。
所述增氧框架层4上的卡口41中根据需要设置若干砂石出气头42;所述卡口41的大小与砂石出气头42互相匹配。
所述框架1长2-8m,宽1-4m,高度为20-100cm;所述增氧框架(4)的长宽与框架1相同,高度为20-40cm;
所述下框架12的所用管子的外径大于上框架11的所用管子的外径;下框架12所用管子的外径为40-90mm,上框架11所用管子的外径为20-50mm;
所述网箱2上端开口部分的大小与框架1上端一致,网箱2下部沉入水中1-1.5m;所述网箱2用30-50目聚乙烯网片缝纫成。
所述提手5为带有浮标的锚绳,能够根据需要调节长度。
实施例2
(1)鱼苗放入网箱2内,每平方米放0.3~0.5万尾,投喂专用幼鱼粉状配合料,每天6~8次,每次投喂10~20分钟,或观察鱼苗抢食不激烈时即停喂;
(2)根据需要在增氧框架层4上布置砂石出气头42,数量为每平方米放置1-2个,网箱2暂养期间不间断在充气增氧,每天通过提手5拉起网箱2一小角检查网底是否有残饵或死苗沉底,及时调整投料或诊治;
(3)池塘挂网箱2暂养7-10天,期间做1~2次密集锻炼,增强鱼苗体质,转塘时直接解开锚绳3打开网箱放入池塘即可,减少过塘搬运操作。
所述增氧框架层4的卡口41均匀分布,其大小与砂石出气头42相若,砂石出气头42能够正好卡入卡口41中,而增氧框架层4与网箱2之间是活动连接,因此转塘时只需要将锚绳3解开,将增氧框架层4从网箱中提出来,随后将网箱2解开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