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挂底组合鱼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36667阅读:119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鱼钩,具体的说是一种防挂底组合鱼钩。



背景技术:

现有鱼钩在钓鱼时经常出现挂底和陷泥的情况,一旦发生挂底便很难将钩拉上来,使用很不方便。此外,在钓鱼前通常需要在一定的范围内抛洒饵料来诱鱼,这种方法不仅浪费饵料,而且诱鱼不集中,难以达到提高上钩率的效果。再者,现有鱼钩在上饵料时比较麻烦,需将饵料手捏成型,容易出现鱼钩刺破手的情形。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防挂底组合鱼钩,以解决现有鱼钩易挂底陷泥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防挂底组合鱼钩,包括支杆、浮体、钓钩、铅坠和饵碗,所述浮体、所述铅坠和所述饵碗分别设置在所述支杆上,所述浮体位于所述支杆的上部,所述饵碗位于所述支杆的下部,所述铅坠位于所述饵碗的碗体内或碗体底部,在所述支杆的顶端设有拉环,所述钓钩通过鱼线与所述拉环相接,连接钓钩的鱼线的长度应保证可使所述钓钩下垂到所述饵碗的碗口处。

所述饵碗穿套在所述支杆上,在所述支杆的底端设有承托饵碗的承托件。

所述承托件为螺帽,与所述支杆螺纹相接。

所述饵碗固接在所述支杆上。

所述铅坠呈圆锥形,其中心线与支杆的轴心线相重合,所述铅坠的底面贴向饵碗的碗底。

所述饵碗为荧光体或反光体,其碗口为圆形或正多边形。

所述浮体为带有中心孔道的空心或轻质球体,所述支杆从所述浮体的中心孔道中穿过。

所述钓钩有3—8个,每个钓钩通过一根鱼线与支杆上的所述拉环相接。

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使用方便的优点,无需特别的学习和经验即会使用;本实用新型结构上轻下重,在水中能保持直立状态,且鱼钩会随着饵料的消耗上浮,有效防止了挂底和陷泥的情形发生,能适应各种水域使用,且能实现全水层钓鱼;饵料盛装在饵碗内,鱼在吸食饵料时受阻力小,更容易将鱼钩吸入嘴中,能够实现集中诱鱼,高效钓鱼的目标;铅坠位于饵碗内,不易丢失,更加环保。

本实用新型适用性强,可用于海竿、手竿等各种鱼竿,并设置多种型号适用于不同大小的鱼类,饵碗设置为荧光体或反光体可于夜钓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支杆,2、钓钩,3、饵碗,4、饵料,5、承托件,6、铅坠,7、拉环,8、浮体,9、鱼线。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包括支杆1、浮体8、钓钩2、铅坠6和饵碗3,支杆1的顶端设有拉环7,支杆1由上向下依次套接浮体8、铅坠6和饵碗3,浮体8为轻质球体,支杆1穿过饵碗3的碗体内底部中心,饵碗3用于盛装饵料4,优选碗口呈圆形,饵碗3可为用荧光材料制备成的荧光体,也可为反光体,方便夜间钓鱼使用。支杆1底端固定设有一承托件5,承托件5可为螺帽,与支杆1的底端螺纹相接。

浮体8、铅坠6和饵碗3可固定套接在支杆1上,浮体8位于拉环7下方,饵碗3位于支杆1底部,铅坠6位于饵碗3内;浮体8、铅坠6和饵碗3也可活动套接在支杆1上,当鱼钩入水后,受浮力和自身重力的作用,饵碗3和铅坠6自动下沉在支杆1的底部,浮体8上浮至支杆1上部,即拉环7的下方。鱼线9和钓钩2可为3—8个,每个钓钩2均通过一根鱼线9与拉环7相连,当浮体8位于拉环7下方时,鱼线9绕搭在浮体8上方表面并将钓钩2向下垂到饵碗3的碗口处,以便钓鱼前将钓钩2能够埋进饵料4中。铅坠6呈圆锥形,铅坠6的中心线与支杆1的轴心线重合,铅坠6的底面贴向饵碗3的碗底面。鱼线9选取柔韧性较大的线材,以减少鱼线9对钓钩2活动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将饵料4放入饵碗3中,将钓钩2的钩尖向外均匀间隔地埋进饵料4中即可,饵料4的选择范围广,且不必进行手捏成团工序,钓钩2受固着力小,便于鱼将钓钩2吸食到嘴里。鱼钩入水后,由于上轻下重,鱼钩保持竖直状态不会倾倒,类似不倒翁结构,有效防止了挂底陷泥的情况发生,在饵料4消耗的过程中,受浮力和自身重力的作用,整个鱼钩逐渐上浮,由此可实现全水层的钓鱼,饵料4耗尽后鱼钩浮到水面,提示钓鱼者重新装入饵料。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