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栽培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28544发布日期:2018-12-28 19:58阅读:132来源:国知局
一种栽培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栽培系统。



背景技术:

在特别具有适合生长湿度的作物的栽培期间,这些适于生长的湿度通常通过控制湿度来实现。目前的植物生长的湿度控制基本上还停留在人工监测的阶段,若湿度低于植物生长的需要,需人工对植物进行灌溉,不仅监测精度比较低,且人工劳动强度高,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栽培系统,该系统能够实时监测植物的生长湿度,提高监测精度,在需要进行灌溉时能进行自动灌溉,降低人工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栽培系统,包括进液管路、储液箱、出液管路和栽培容器,所述的储液箱位于进液管路下方,进液管路上设置电磁阀i,储液箱上设置液位传感器,储液箱的底端连通出液管路的进口端,出液管路的出口端连通栽培容器,出液管路上设置电磁阀ii,栽培容器上设置湿度传感器。

在该技术方案中,将栽培容器通过出液管路与储液箱连通,且在栽培容器上和进液管路上分别设置湿度传感器和电磁阀,当湿度传感器检测到栽培容器内的湿度低于设定时,向电磁阀传递信号,打开出液管路上的电磁阀向栽培容器内注入栽培液;在储液箱和进液管路上分别设置液位传感器和电磁阀,当液位传感器监测到储液箱内的水位低于设定值时,向进液管路上的电磁阀传递信号,打开进液管路上的电磁阀向储液箱内注入栽培液,保证对栽培容器的供给,与现有技术相比,该系统能够实时监测栽培容器的湿度,提高了监测精度,同时通过控制电磁阀的开启实现对栽培容器的供液,实现了自动灌溉,降低了人工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进一步地,为防止栽培液内的物质沉淀以及顺利排放,所述储液箱的底面为圆锥形。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进液管路,2、电磁阀i,3、液位传感器,4、储液箱,5、出液管路,6、电磁阀ii,7、湿度传感器,8、栽培容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栽培系统,包括进液管路1、储液箱4、出液管路5和栽培容器8,所述的储液箱4位于进液管路1下方,进液管路1上设置电磁阀i2,储液箱4上设置液位传感器3,储液箱4的底端连通出液管路5的进口端,出液管路5的出口端连通栽培容器8,出液管路5上设置电磁阀ii6,栽培容器8上设置湿度传感器7。

进一步地,为防止栽培液内的物质沉淀以及顺利排放,所述储液箱4的底面为圆锥形。

将栽培容器8通过出液管路5与储液箱连通,且在栽培容器8上和进液管路上分别设置湿度传感器7和电磁阀ii6,当湿度传感器7检测到栽培容器8内的湿度低于设定时,向电磁阀ii6传递信号,打开出液管路5上的电磁阀ii6向栽培容器8内注入栽培液;在储液箱4和进液管路1上分别设置液位传感器3和电磁阀i2,当液位传感器3监测到储液箱4内的水位低于设定值时,向进液管路1上的电磁阀i2传递信号,打开进液管路1上的电磁阀i2向储液箱4内注入栽培液,保证对栽培容器8的供给。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栽培系统,包括进液管路(1)、储液箱(4)、出液管路(5)和栽培容器(8),所述的储液箱(4)位于进液管路(1)下方,进液管路(1)上设置电磁阀I(2),储液箱(4)上设置液位传感器(3),储液箱(4)的底端连通出液管路(5)的进口端,出液管路(5)的出口端连通栽培容器(8),出液管路(5)上设置电磁阀II(6),栽培容器(8)上设置湿度传感器(7),该系统能够实时监测植物的生长湿度,提高监测精度,在需要进行灌溉时能进行自动灌溉,降低人工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高海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江苏苏润种业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8.09.20
技术公布日:2018.12.28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