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鱼池增氧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519135发布日期:2020-04-24 20:52阅读:1198来源:国知局
一种鱼池增氧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养殖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鱼池增氧系统。



背景技术:

鱼池内一般养鱼密度较大,耗氧量较大,养殖过程中产生的腐殖质较多,影响影响鱼类正常生长。现有的鱼池通常采用换水和通过搅拌的方式为鱼池内水流增氧,但经常换水容易造成水浪费,且鱼池中细菌不易清理干净,容易造成鱼类损伤死亡,而搅拌增氧,一方面不利于鱼类静养,尤其是并不需要长期饲养的用于存放待售鱼类的鱼池,另一方面搅拌装置搅拌区域限制,充氧不够均匀充分。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可灭菌消毒增氧和均匀增氧的鱼池增氧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鱼池增氧系统,包括臭氧增氧装置和空气增氧装置,所述臭氧增氧装置包括l型引风管和设置在鱼池侧壁内表面且与鱼池侧壁深度方向平行的输气管,所述引风管与输气管相连,引风管的上端与鼓风机或轴流风机的输出端相连,所述输气管与引风管的尾端垂直相通设置,输气管内部设有与输气管轴向平行的真空紫外灯管,远离真空紫外灯管的输气管两端分别设有流通方向从上至下的单向阀一和单向阀二;所述空气增氧装置包括空气泵、进气管、增氧管,所述空气泵的输出端与进气管一端相连,所述进气管的另一端与增氧管相连,进气管位于鱼池侧壁内表面且与鱼池侧壁深度方向平行,进气管下端设有流通方向从上至下的单向阀三,所述增氧管位于鱼池内部与进气管垂直设置,且增氧管轴向上设有多个均匀分布的空气孔。

作为优选,所述增氧管径向上也设有多个均匀分布的空气孔。

作为优选,所述空气孔处设有曝气盘。

作为优选,所述增氧管设有多根且相互连通。

作为优选,当鱼池为方形时,所述增氧管设置至少5根,其中四根增氧管相互连通形成方形设置在鱼池四个内侧壁上,其他增氧管相互平行均匀分布且两端与方形中平行的两根增氧管相对侧连通。

作为优选,所述真空紫外灯管设置多根且均匀分布。

作为优选,所述臭氧增氧装置的输气管下端与空气增氧装置的增氧管相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设置l型引风管,输气管与引风管的尾端垂直相通设置,能够避免输气管中紫外光溢出引风管,防止紫外光照射在人体上对人体造成伤害。

2、通过在输气管内部设置与输气管轴向平行的真空紫外灯管,真空紫外灯管工作波长为185nm,进入输气管中的空气中的氧气通过吸收185nm波长的紫外光后产生臭氧,臭氧能够对鱼池进行灭菌消毒增氧,而平行设置能够最大程度利用紫外光线。

3、通过在远离真空紫外灯管的输气管两端分别设有流通方向从上至下的单向阀一和单向阀二,单向阀一能够避免输气管中产生的臭氧从引风管溢出,单向阀二能够避免鱼池中的水进入输气管。

4、通过设置空气增氧装置包括空气泵、进气管、增氧管,所述空气泵的输出端与进气管一端相连,所述进气管的另一端与增氧管相连,进气管位于鱼池侧壁内表面且与鱼池侧壁深度方向平行,进气管下端设有流通方向从上至下的单向阀三,所述增氧管位于鱼池内部与进气管垂直设置,且增氧管轴向上设有多个均匀分布的空气孔,能够更加快速均匀的为池中水加氧,且单向阀三能避免增氧管中水进入进气管。

5、通过在增氧管径向上也设有多个均匀分布的空气孔,能够更加快速均匀的为池中水加氧。

6、通过在空气孔处设有曝气盘,能够防止增氧管堵塞,防止水倒灌进入增氧管,且布气均匀高效。

7、当鱼池为方形时,通过设置至少5根增氧管,其中四根增氧管相互连通形成方形,其他增氧管相互平行均匀分布且两端与方形中平行的两根增氧管相对侧连通,能够使增氧更快更均匀。

8、通过设置多根均匀分布的真空紫外灯管,能够使臭氧生成更加快速。

9、通过设置臭氧增氧装置的输气管下端与空气增氧装置的增氧管相连通,能够使臭氧灭菌消毒增氧更均匀。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鱼池增氧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鱼池增氧系统臭氧增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鱼池增氧系统空气增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

1-臭氧增氧装置、101-引风管、102-输气管、103-鼓风机或轴流风机、104-真空紫外灯管、105-单向阀一、106-单向阀二、2-空气增氧装置、201-空气泵、202-进气管、203-增氧管、204-单向阀三、205-空气孔、206-曝气盘、3-鱼池。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如图1-3所示,一种鱼池增氧系统,包括臭氧增氧装置1和空气增氧装置2,所述臭氧增氧装置1包括l型引风管101和设置在鱼池3侧壁内表面且与鱼池3侧壁深度方向平行的输气管102,所述引风管101与输气管102相连,引风管101的上端与鼓风机或轴流风机103的输出端相连,所述输气管102与引风管101的尾端垂直相通设置,输气管102内部设有多根均匀分布的真空紫外灯管104,所述真空紫外灯管104与输气管102轴向平行设置,远离真空紫外灯管104的输气管102两端分别设有流通方向从上至下的单向阀一105和单向阀二106;所述空气增氧装置2包括空气泵201、进气管202、增氧管203,所述空气泵201的输出端与进气管202一端相连,所述进气管202的另一端与增氧管203相连,进气管202位于鱼池3侧壁内表面且与鱼池3侧壁深度方向平行,进气管202下端设有流通方向从上至下的单向阀三204,所述增氧管203位于鱼池3内部与进气管202垂直设置,且增氧管203轴向和径向上均设有多个均匀分布的空气孔205,所述空气孔205处设有曝气盘206,所述臭氧增氧装置1的输气管102下端与空气增氧装置2的增氧管203相连通。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鱼池3为方形,所述增氧管203设置至少5根,其中四根增氧管203相互连通形成方形设置在鱼池3四个内侧壁上,其他增氧管203相互平行均匀分布且两端与方形中平行的两根增氧管203相对侧连通。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鱼池增氧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臭氧增氧装置和空气增氧装置,所述臭氧增氧装置包括l型引风管和设置在鱼池侧壁内表面且与鱼池侧壁深度方向平行的输气管,所述引风管与输气管相连,引风管的上端与鼓风机或轴流风机的输出端相连,所述输气管与引风管的尾端垂直相通设置,输气管内部设有与输气管轴向平行的真空紫外灯管,远离真空紫外灯管的输气管两端分别设有流通方向从上至下的单向阀一和单向阀二;所述空气增氧装置包括空气泵、进气管、增氧管,所述空气泵的输出端与进气管一端相连,所述进气管的另一端与增氧管相连,进气管位于鱼池侧壁内表面且与鱼池侧壁深度方向平行,进气管下端设有流通方向从上至下的单向阀三,所述增氧管位于鱼池内部与进气管垂直设置,且增氧管轴向上设有多个均匀分布的空气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鱼池增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增氧管径向上也设有多个均匀分布的空气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鱼池增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孔处设有曝气盘。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鱼池增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增氧管设有多根且相互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鱼池增氧系统,其特征在于,当鱼池为方形时,所述增氧管设置至少5根,其中四根增氧管相互连通形成方形设置在鱼池四个内侧壁上,其他增氧管相互平行均匀分布且两端与方形中平行的两根增氧管相对侧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鱼池增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真空紫外灯管设置多根且均匀分布。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鱼池增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臭氧增氧装置的输气管下端与空气增氧装置的增氧管相连通。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鱼池增氧系统,包括臭氧增氧装置和空气增氧装置,所述臭氧增氧装置包括L型引风管和设置在鱼池侧壁内表面且与鱼池深度方向平行的输气管,所述引风管与输气管相连,引风管的上端与鼓风机或轴流风机的输出端相连,输气管内部设有与输气管轴向平行的真空紫外灯管,远离真空紫外灯管的输气管两端分别设有流通方向从上至下的单向阀一和单向阀二;所述空气增氧装置包括空气泵、进气管、增氧管,空气泵的输出端与进气管一端相连,进气管的另一端与增氧管相连,进气管与输气管平行且下端设有流通方向从上至下的单向阀三,增氧管与进气管垂直且设有多个均匀分布的空气孔。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能够为鱼池水灭菌消毒和均匀增氧。

技术研发人员:付德彬;王睿;汪智青;郭富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四川康源农产品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8.12
技术公布日:2020.04.2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