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单行双株吊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509403发布日期:2020-10-17 00:32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一种单行双株吊蔓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作物种植领域,是一种适用于黄瓜等葫芦科植物种植所需的吊蔓装置。



背景技术:

黄瓜等葫芦科植物是常见的营养丰富的植物,攀蔓生长是其特有的生长方式,但以往采用的一畦两行种植方式存在以下弊端:

一畦两行种植方式造成黄瓜等葫芦科植物下面的瓜叶片延升到沟里不利于农事操作,且农事操作会造成下面大部分叶片受损,容易发生病害的蔓延;一畦两行种植,使得早春盖膜叶片接触小拱棚膜容易受冻;一畦两行种植的前期管理的农事操作人工成本成倍增加;一畦两行种植方式会造成黄瓜无限制生长,造成瓜蔓叶片重叠,下面阳光辐射不到,形成畸形瓜多;一畦两行种植要求畦面较宽,不利于高畦宽沟种植;一畦两行种植方式需要较多的育苗穴盘。



技术实现要素:

要解决的问题:需要寻求一种能够增加黄瓜等葫芦科植物秧苗阳光辐射,减少病虫害发生、降低农事人工成本,以提高黄瓜等葫芦科植物产量质量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针对目前黄瓜等葫芦科一畦两行种植的不足之处,而发明的一种单行双株吊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单行双株吊蔓,其特征是吊蔓呈v字形,其顶端分开,底端相连接,吊蔓a边(1)长度与吊蔓b边(2)长度相等。

吊蔓a边(1)顶端与吊蔓b边(2)顶端之间的距离为0.8m-1.0m。

吊蔓a边(1)顶端到畦面的垂直高度与吊蔓b边(2)顶端到畦面的垂直高度相等,且都为1.7m-1.9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单行双株可减少黄瓜等葫芦科植物50%育苗穴盘数量,降低了育苗成本。

2.单行双株形成了两个斜面空间下面小,上面大,有利于通风透光,提高黄瓜等葫芦科植物的光合作用,从而提高其质量和产量。

3.单行双株种植有利于农事操作。

4.单行双株种植使黄瓜等葫芦科植株处于畦面中间,早春小拱棚保温效果显著提高。

附图说明:

图1.一种单行双株吊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单行双株吊蔓,该吊蔓呈v字形,其顶端分开,底端相连接,吊蔓a边(1)长度与吊蔓b边(2)长度相等。

在种植黄瓜等葫芦科植物时,v字形单行双株吊蔓可减少黄瓜等葫芦科植物50%育苗穴盘数量,减少了定植穴数,相应地降低了育苗成本。

v字形单行双株吊蔓,其同一定植穴中的植株的吊蔓a边(1)顶端与吊蔓b边(2)顶端之间的距离为0.8m-1.0m,可形成两个斜面空间,使其下面小,上面大,有利于通风透光,提高黄瓜等葫芦科植物的光合作用,从而提高了黄瓜等葫芦科植物的质量和产量。

v字形单行双株吊蔓a边(1)顶端到畦面的垂直高度与吊蔓b边(2)顶端到畦面的垂直高度相等,且都为1.7m-1.9m,有效解决了黄瓜等葫芦科植物无限生长不打顶造成叶片重叠而郁闭,病害易于蔓延的弊端。

单行双株种植黄瓜等葫芦科植物时,应采用高畦宽沟,田畦宽度为0.8m-1.0m,沟深0.25m,沟宽0.5m,单行双株定植植株处于畦面中间,使得早春小拱棚保温效果显著提高。

上述实施例仅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思路,而不应视为对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具体限定,任何根据实施例所作出的简单变形设计,都应纳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单行双株吊蔓,其特征是吊蔓呈v字形,其顶端分开,底端相连接,吊蔓a边(1)长度与吊蔓b边(2)长度相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单行双株吊蔓,其特征在于所述吊蔓a边(1)顶端与吊蔓b边(2)顶端之间的距离为0.8m-1.0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单行双株吊蔓,其特征在于所述吊蔓a边(1)顶端到畦面的垂直高度与吊蔓b边(2)顶端到畦面的垂直高度相等,且都为1.7m-1.9m。


技术总结
一种单行双株吊蔓,其特征是吊蔓呈V字形,其顶端分开,底端相连接,吊蔓a边长度与吊蔓b边长度相等,吊蔓a边顶端与吊蔓b边顶端之间的距离为0.8m‑1.0m,吊蔓a边顶端到畦面的垂直高度与吊蔓b边顶端到畦面的垂直高度相等,且都为1.7m‑1.9m,其有益效果是当用于种植黄瓜等葫芦科植物时,可减少50%育苗穴盘数量;有利于通风透光,提高黄瓜等葫芦科植物的光合作用,从而提高了黄瓜等葫芦科植物的质量和产量;有利于农事操作;使黄瓜等葫芦科的植株处于畦面中间,早春小拱棚保温效果显著提高。

技术研发人员:张法全;罗晓;徐芬;李云中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衢州百盈农资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12.05
技术公布日:2020.10.1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