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茶苗扦插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332873发布日期:2020-09-25 18:06阅读:138来源:国知局
一种茶苗扦插工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扦插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茶苗扦插工具。



背景技术:

目前,茶苗扦插,是一种培育茶苗的常用繁殖方法。可以剪取茶苗的茎、叶、根、芽等,或插入土中、沙中,或浸泡在水中,等到生根后就可栽种,使之成为独立的新植株,目前的茶苗扦插工具大多有以下缺点,第一,扦插需要事先进行打孔,但是目前的打孔需要人工进行逐个操作,既效率低下又不能保证孔洞间距、深度的准确性,第二,扦插完成后茶苗在生根前容易东倒西歪,需要人工进行不断检查,这样一来既耗费人力效率低下,也导致茶苗的存活率下降,第三,扦插完毕后不能进行适应性供水,供水量常常过多或过少导致茶苗存活率降低,依靠人工供水则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茶苗扦插工具,能够在茶苗扦插前进行快速打孔,并且保证孔洞之间的间距,孔洞之间的深度,在扦插完成后能够根据茶苗的大小对茶苗进行自适应固定,防止歪倒影响存活率,并且还能够对茶苗进行适量供水,防止供水过多烂根或者干旱,提高存活率,减轻人工消耗。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这种茶苗扦插工具,包括筒体,所述筒体外侧阵列固定安装有容纳箱,所述容纳箱底部环形阵列固定安装有第一复位弹簧,所述第一复位弹簧底部固定安装有与筒体外侧滑动连接的滑动盘,所述滑动盘底部环形阵列固定安装有打孔柱。该结构能够在扦插前对基质土进行快速打孔,避免了人工的繁琐复杂操作。

为了进一步完善,所述滑动盘内部环形阵列固定安装有分布在打孔柱四周的升降气缸,所述升降气缸输出轴处固定安装有用于扶正茶苗的环形板,所述打孔柱穿过环形板圆心。该结构能够对茶苗进行支撑。

进一步完善,所述环形板内部对称设有用于夹持茶苗的圆弧夹板,所述圆弧夹板远离环形板圆心一端固定安装有穿过环形板并与其滑动连接的滑动杆,所述滑动杆另一端固定安装有用于推动滑动杆的复位推板,所述复位推板与环形板之间阵列固定安装有第二复位弹簧。该结构能够对不同大小的茶苗进行夹持支撑。

进一步完善,所述筒体外侧阵列设有防止滑动盘摆动的滑动槽,所述滑动盘内侧固定安装有与滑动槽滑动连接的滑动块。该结构能够有效防止滑动盘受震摆动。

进一步完善,所述环形板内壁固定安装有用于固定圆弧夹板的第一磁铁,所述圆弧夹板与环形板内壁相对端固定安装有第二磁铁。该结构能够将圆弧夹板固定在最大行程位置。

进一步完善,所述筒体顶部与外界连通,所述筒体内壁底部设有排水口,所述容纳箱底部固定安装有用于供水的主海绵,所述主海绵靠近筒体一端阵列密封连接有穿过筒体的连接海绵。该结构能够对茶苗进行适应性供水,防止过多或者过少。

进一步完善,所述容纳箱之间固定连接有稳定杆,所述滑动盘与稳定杆滑动连接。该结构能够在滑动盘滑动时起到稳固作用。

进一步完善,所述筒体底部固定安装有用于稳定安装的底座。该结构能够方便筒体安装在地面上。

进一步完善,所述滑动盘外侧固定安装有便于下降的把手。该结构能够方便滑动盘的下降。

本实用新型有益的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简便,能够在茶苗扦插前进行快速打孔,并且保证孔洞之间的间距,孔洞之间的深度,使得孔位适应茶苗的生长,在扦插完成后能够根据茶苗的大小对茶苗进行自适应固定,防止歪倒响存活率,并且还能够对茶苗进行适量供水,防止供水过多烂根或者干旱,提高存活率,减轻人工消耗,节约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向剖视图;

图3为图1中的局部放大图b;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环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主海绵和连接海绵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筒体1、连接海绵2、底座3、排水口4、稳定杆5、主海绵6、容纳箱7、第一复位弹簧8、滑动块9、滑动槽10、圆弧夹板11、打孔柱12、环形板13、滑动盘14、第二磁铁15、滑动杆16、升降气缸17、第一磁铁18、复位推板19、第二复位弹簧20、把手2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参照附图1、3:本实施例中这种茶苗扦插工具,包括筒体1,所述筒体1外侧阵列固定安装有容纳箱7,所述容纳箱7底部环形阵列固定安装有第一复位弹簧8,所述第一复位弹簧8底部固定安装有与筒体1外侧滑动连接的滑动盘14,所述滑动盘14底部环形阵列固定安装有打孔柱12。

参照附图1、3:所述滑动盘14内部环形阵列固定安装有分布在打孔柱12四周的升降气缸17,所述升降气缸17输出轴处固定安装有用于扶正茶苗的环形板13,所述打孔柱12穿过环形板13圆心。

参照附图1、3、4:所述环形板13内部对称设有用于夹持茶苗的圆弧夹板11,所述圆弧夹板11远离环形板13圆心一端固定安装有穿过环形板13并与其滑动连接的滑动杆16,所述滑动杆16另一端固定安装有用于推动滑动杆16的复位推板19,所述复位推板19与环形板13之间阵列固定安装有第二复位弹簧20。

参照附图1、3:所述筒体1外侧阵列设有防止滑动盘14摆动的滑动槽10,所述滑动盘14内侧固定安装有与滑动槽10滑动连接的滑动块9。

参照附图4:所述环形板13内壁固定安装有用于固定圆弧夹板11的第一磁铁18,所述圆弧夹板11与环形板13内壁相对端固定安装有第二磁铁15。

参照附图1、5:所述筒体1顶部与外界连通,所述筒体1内壁底部设有排水口4,所述容纳箱7底部固定安装有用于供水的主海绵6,所述主海绵6靠近筒体1一端阵列密封连接有穿过筒体1的连接海绵2。

参照附图1、2、3:所述容纳箱7之间固定连接有稳定杆5,所述滑动盘14与稳定杆5滑动连接。

参照附图1:所述筒体1底部固定安装有用于稳定安装的底座3。

参照附图1:所述滑动盘14外侧固定安装有便于下降的把手21。

使用时,在容纳箱7顶部填充基质土,基质土覆盖主海绵6,将基质土略微压实后,拉动把手21,带动滑动盘14下降,使得打孔柱12在基质土表面戳出大小均匀,间距相同,深度一致的培养孔,随后将茶苗扦插进培养孔内,随后启动升降气缸17带动环形板13下降,使得环形板13套住茶苗进行稳固,可以推动复位推板19使得第一磁铁18与第二磁铁15脱离啮合,此时第二复位弹簧20推动圆弧夹板11相互靠近,使得圆弧夹板11能够对不同大小的茶苗进行稳固夹持,随后往筒体1内部进行不间断洒水,连接海绵2将水分导入主海绵。使得主海绵6始终处于吸饱水分的状态,从而使得基质土始终处于湿润状态,筒体1内多余的水流通过排水口4可以进行回收利用。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通过参考优选的实施例进行了图示和描述,但是,本专业普通技术人员应当了解,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可作形式和细节上的各种各样变化。



技术特征:

1.一种茶苗扦插工具,包括筒体(1),其特征是:所述筒体(1)外侧阵列固定安装有容纳箱(7),所述容纳箱(7)底部环形阵列固定安装有第一复位弹簧(8),所述第一复位弹簧(8)底部固定安装有与筒体(1)外侧滑动连接的滑动盘(14),所述滑动盘(14)底部环形阵列固定安装有打孔柱(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茶苗扦插工具,其特征是:所述滑动盘(14)内部环形阵列固定安装有分布在打孔柱(12)四周的升降气缸(17),所述升降气缸(17)输出轴处固定安装有用于扶正茶苗的环形板(13),所述打孔柱(12)穿过环形板(13)圆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茶苗扦插工具,其特征是:所述环形板(13)内部对称设有用于夹持茶苗的圆弧夹板(11),所述圆弧夹板(11)远离环形板(13)圆心一端固定安装有穿过环形板(13)并与其滑动连接的滑动杆(16),所述滑动杆(16)另一端固定安装有用于推动滑动杆(16)的复位推板(19),所述复位推板(19)与环形板(13)之间阵列固定安装有第二复位弹簧(2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茶苗扦插工具,其特征是:所述筒体(1)外侧阵列设有防止滑动盘(14)摆动的滑动槽(10),所述滑动盘(14)内侧固定安装有与滑动槽(10)滑动连接的滑动块(9)。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茶苗扦插工具,其特征是:所述环形板(13)内壁固定安装有用于固定圆弧夹板(11)的第一磁铁(18),所述圆弧夹板(11)与环形板(13)内壁相对端固定安装有第二磁铁(15)。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茶苗扦插工具,其特征是:所述筒体(1)顶部与外界连通,所述筒体(1)内壁底部设有排水口(4),所述容纳箱(7)底部固定安装有用于供水的主海绵(6),所述主海绵(6)靠近筒体(1)一端阵列密封连接有穿过筒体(1)的连接海绵(2)。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茶苗扦插工具,其特征是:所述容纳箱(7)之间固定连接有稳定杆(5),所述滑动盘(14)与稳定杆(5)滑动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茶苗扦插工具,其特征是:所述筒体(1)底部固定安装有用于稳定安装的底座(3)。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茶苗扦插工具,其特征是:所述滑动盘(14)外侧固定安装有便于下降的把手(21)。


技术总结
一种茶苗扦插工具,包括筒体,所述筒体外侧阵列固定安装有容纳箱,所述容纳箱底部环形阵列固定安装有第一复位弹簧,所述第一复位弹簧底部固定安装有与筒体外侧滑动连接的滑动盘,所述滑动盘底部环形阵列固定安装有打孔柱。该结构能够在扦插前对基质土进行快速打孔,避免了人工的繁琐复杂操作,本实用新型有益的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简便,能够在茶苗扦插前进行快速打孔,并且保证孔洞之间的间距,孔洞之间的深度,使得孔位适应茶苗的生长,在扦插完成后能够根据茶苗的大小对茶苗进行自适应固定,防止歪倒响存活率,并且还能够对茶苗进行适量供水,防止供水过多烂根或者干旱,提高存活率,减轻人工消耗,节约成本。

技术研发人员:陈官菊;董直伟;厉晓腊;柴一秋;刘又高;方鸣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
技术研发日:2019.12.25
技术公布日:2020.09.2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