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秸秆还田条件下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治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0932321发布日期:2020-06-02 19:09阅读:26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小麦赤霉病防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秸秆还田条件下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治方法。



背景技术:

作物秸秆还田是增加农田土壤养分、减少环境污染的重要举措,但大量秸秆直接还田,导致病菌在土壤表层和表面未腐烂的秸秆上大量繁殖,为病害暴发提供了充足的菌源。赤霉病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近年来已成为影响我国农产品安全的重大问题,小麦发生赤霉病后不仅会造成大幅度减产,还会产生毒素污染食品和饲料,威胁人畜健康。对于小麦赤霉病防治,多菌灵等单一药剂已应用多年,且农户在施药过程中多以增加药剂用量和频次来达到防治效果,用药时机也缺乏科学指导,导致近年来抗性菌株比例不断增多,若仍以多菌灵或以之为主要成分的复配剂作为赤霉病防治的主要药剂,会给小麦的安全生产带来潜在隐患。因此,有必要针对秸秆还田这一特定条件下小麦赤霉病的发病风险发明一套综合防治方法,规范栽培管理,科学指导用药,以降低秸秆还田对小麦生长的潜在影响,保障小麦的生产安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秸秆还田条件下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治方法,该方法通过精量化栽培和防控措施,大大降低秸秆还田过程对小麦赤霉病的发生风险。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一种秸秆还田条件下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栽培管理:播种前精细整地,深耕20-30cm,深埋秸秆,降低土表秸秆量,减少稻桩带菌子囊壳的暴露,降低病菌来源;播种时采用精量半精量机条播,保证苗齐、匀、壮,同时配套沟渠,排涝降渍;氮磷钾肥配合施用,控制氮肥施用量,确保田间不旺长,控制无效分蘖,每亩氮肥用量约为18kg,其中1/3在整地时施入作为基肥,1/4作为种肥,在播种过程中施在种子附近,其余作为追肥;磷肥和钾肥每亩用量分别约为;5kg和6kg,均作为基肥一次性施入;栽培过程注意观测其他病害的发生,对小麦纹枯病、白粉病、叶锈病和蚜虫,及时防治以保证小麦的健康生长,提升植株的抗病能力;

(2)品种选择,种植宁麦13、扬麦21、扬麦22、华麦7号或宁麦26对赤霉病抗性较好的品种;

(3)药剂选择和用药时期:播种前选用4.8%苯甲·咯菌腈悬浮剂进行小麦拌种;赤霉病田间防治药剂每亩选用27%戊唑·噻霉酮40g或25%氰烯菌酯sc150ml,轮换使用,以防止单一药剂的长期施用而产生抗药性;小麦齐穗扬花期在每年四月底至五月初,此时田间温湿条件有利于稻茬小麦的发病,在抽穗盛期到扬花5%-10%时用药一次,每亩选用27%戊唑·噻霉酮40g喷防;间隔一周再次用药,每亩选用25%氰烯菌酯sc150ml喷防,其后若遇阴雨天气可在雨后及时施药,同时观察发病情况,并及时监测药剂使用后的病菌抗性。

与现的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主要体现在:针对秸秆还田这一特定条件下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治,通过在小麦播种前进行精细整地,深埋秸秆,能有效减少秸秆带菌暴露,降低土壤表面病菌来源;选用抗性较优品种,采用药剂拌种,选用戊唑·噻霉酮和氰烯菌酯药剂进行田间喷防,精确防治时期,能大大降低了赤霉病的发生,保障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但应当说明的是,这些实施方式并非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作的功能、方法、或者结构上的等效变换或替代,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1、播种前精细整地,深耕20-30cm,深埋秸秆,降低土表秸秆量,以减少带菌子囊壳的暴露,降低病菌来源。

2、选择宁麦13、扬麦21、扬麦22、华麦7号、宁麦26等赤霉病抗性较好的品种,选取4.8%苯甲·咯菌腈悬浮剂拌种,适播期内采用精量半精量机条播,保证苗齐、匀、壮,同时配套沟渠,排涝降渍。

3、每亩选用27%戊唑·噻霉酮40g或25%氰烯菌酯sc150ml,扬花初期和扬花盛期各用药一次,及时监测药剂使用后的病菌抗性。

针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现结合以下具体实施例对其进行举例说明。

采用本发明内容于2017年11月至2018年5月在盐城市射阳县进行小麦赤霉病防控试验,麦季前茬为水稻,播种前精细整地,深埋秸秆,检查稻桩带菌情况,降低土壤表面病菌来源。小麦试验品种选用宁麦13,选取4.8%苯甲·咯菌腈悬浮剂拌种,每100kg种子用药100ml。防治药剂和处理设置:(1)27%戊唑·噻霉酮40g/亩;(2)40%戊唑·咪鲜胺60g/亩;(3)25%氰烯菌酯sc150ml/亩;(4)40%多·酮200g/亩;(5)ck,共计五个处理。用药时期:2018年4月25日扬花初期第一次用药;5月2日扬花盛期第二次用药,两次用药后均有较明显降雨。2018年5月调查小麦赤霉病发生情况,田间调查参考gb/t15796-2011小麦赤霉病测报技术规范,五点法共调查500穗,每个点100穗,试验结果见表1。

表1不同药剂对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

施药后小麦未见有明显药害症状,戊唑·噻霉酮和氰烯菌酯处理对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较优。

从上述田间应用实例结果可以看出,本发明在秸秆普遍还田的背景下,通过在小麦播种前进行精细整地,深埋秸秆,可有效减少秸秆带菌暴露,降低土壤表面病菌来源;选用本发明中推荐的抗性较优品种,适当采用4.8%苯甲·咯菌腈悬浮剂拌种,选用戊唑·噻霉酮,氰烯菌酯等药剂,精确防治时期,有效降低了赤霉病的发生,有利于保障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技术特征:

1.一种秸秆还田条件下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栽培管理:播种前精细整地,深耕20-30cm,深埋秸秆,降低土表秸秆量,减少稻桩带菌子囊壳的暴露,降低病菌来源;播种时采用精量半精量机条播,保证苗齐、匀、壮,同时配套沟渠,排涝降渍;氮磷钾肥配合施用,控制氮肥施用量,确保田间不旺长,控制无效分蘖,每亩氮肥用量约为18kg,其中1/3在整地时施入作为基肥,1/4作为种肥,在播种过程中施在种子附近,其余作为追肥;磷肥和钾肥每亩用量分别约为;5kg和6kg,均作为基肥一次性施入;栽培过程注意观测其他病害的发生,对小麦纹枯病、白粉病、叶锈病和蚜虫,及时防治以保证小麦的健康生长,提升植株的抗病能力;

(2)品种选择,种植宁麦13、扬麦21、扬麦22、华麦7号或宁麦26对赤霉病抗性较好的品种;

(3)药剂选择和用药时期:播种前选用4.8%苯甲·咯菌腈悬浮剂进行小麦拌种;赤霉病田间防治药剂每亩选用27%戊唑·噻霉酮40g或25%氰烯菌酯sc150ml,轮换使用,以防止单一药剂的长期施用而产生抗药性;小麦齐穗扬花期在每年四月底至五月初,此时田间温湿条件有利于稻茬小麦的发病,在抽穗盛期到扬花初期即扬花5%-10%用药一次,每亩选用27%戊唑·噻霉酮40g喷防;间隔一周再次用药,每亩选用25%氰烯菌酯sc150ml喷防,其后若遇阴雨天气可在雨后及时施药,同时观察发病情况,并及时监测药剂使用后的病菌抗性。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一种秸秆还田条件下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栽培管理:深耕20‑30cm,深埋秸秆;控制氮肥施用量,每亩氮肥用量约为18kg,其中1/3在整地时施入作为基肥,1/4作为种肥,其余作为追肥;磷肥和钾肥每亩用量分别约为;5kg和6kg,均作为基肥一次性施入;(2)品种选择,种植宁麦13、扬麦21、扬麦22、华麦7号或宁麦26;(3)药剂选择和用药时期:播种前选用4.8%苯甲·咯菌腈悬浮剂进行小麦拌种;赤霉病田间防治药剂每亩选用27%戊唑·噻霉酮40g或25%氰烯菌酯SC150ml;每年四月底至五月初,在小麦抽穗盛期到扬花初期即扬花5%‑10%时用药一次,每亩选用27%戊唑·噻霉酮40g喷防;间隔一周再次用药,每亩选用25%氰烯菌酯SC150ml喷防。

技术研发人员:高波;王凯;李红阳;孙星星;张俊喜;顾慧玲;马晶晶;王凡;蒋颖洁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技术研发日:2020.03.14
技术公布日:2020.06.0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