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鲟鱼流水池养殖模式下入水口防堵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853574发布日期:2021-04-30 09:16阅读:118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鲟鱼流水池养殖模式下入水口防堵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鲟鱼流水池养殖模式下入水口防堵装置。



背景技术:

鲟鱼是水产养殖中一种名贵的特种淡水养殖品种,其高营养价值和功能特性受到人们广泛青睐,养殖规模也逐年增加。在我国鲟鱼养殖模式有流水池养殖、池塘养殖、网箱养殖等,但流水池养殖模式是应用最普遍的一种,尤其在贵州、云南等地。其原理是利用水位差实现养殖水体的交换,无需过多的使用电器设备和水质改良剂等其他养殖模式中的必须品,大大降低了养殖成本。通常情况下,流水池主要由取水渠、养殖池和排水渠三部分组成,其中取水渠中的水主要通过一个或多个入水口进入养殖池,然后再通过排水口流入排水渠完成养殖水体的交换,在这过程中,入水口是否通畅是决定鲟鱼养殖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当入水口发生长时间堵塞,会导致养殖池中鱼群缺氧,严重会发生死亡。由于取水渠中的水源通常来自于湖泊、水库、河水等,在流淌的过程中常常伴随有残枝树叶等杂物,因此入水口防堵是整个鲟鱼流水池养殖模式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

现有技术中,目前大部分养殖场采取的防堵措施是在入水口安装一个拦水网,然后让工人随时进行清理。虽然这种方法是可行的,但存在一定的风险,尤其是在晚上或者汛期,可能会因为一时的疏忽导致严重的后果发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基于鲟鱼流水池养殖模式下入水口防堵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鲟鱼流水池养殖模式下入水口防堵装置,包括截面为回字形的装置外壳,所述装置外壳固定连接有进水管,所述装置外壳内侧壁通过销轴转动连接有第一拦水网,所述第一拦水网与装置外壳之间固定连接有弹簧,所述装置外壳相对的两个内侧壁均焊接有两个第二挡板,两个所述第二挡板形成一个卡槽,所述装置外壳贯穿滑动连接有第二拦水网,所述第二拦水网贯穿延伸至所述第二挡板形成的卡槽内,所述第一拦水网靠近第二拦水网一侧通过挂钩连接有钢丝绳,所述钢丝绳延伸至进水管内,所述钢丝绳位于进水管内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集水瓶,所述进水管内固定连接有导向轮,所述钢丝绳与导向轮相抵。

优选地,所述装置外壳外侧壁焊接有挡水板,所述挡水板的长度为第一拦水网边长的1/2。

优选地,所述装置外壳内侧壁焊接有第一挡板,所述第一挡板上表面与第一拦水网下表面相抵。

优选地,所述第一拦水网的网孔直径应在5-8cm之间,所述第二拦水网的网孔直径应在4-6cm之间。

优选地,所述集水瓶为顶端开口的空心圆柱形,所述集水瓶底壁开设有六个漏水孔。

优选地,所述第二拦水网与装置外壳的滑动连接处设置有密封垫。

本实用新型对比现有技术,其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可有效防止入水口被杂物堵塞,保证养殖水体的正常交换,避免鱼群出现缺氧等情况发生。同时,使用该装置后,当拦水网出现堵塞时,可以自动对拦水网进行清洁,不需要安排专门的人负责清理,只需定时观察即可,大大的节约了劳动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基于鲟鱼流水池养殖模式下入水口防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基于鲟鱼流水池养殖模式下入水口防堵装置的a处剖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基于鲟鱼流水池养殖模式下入水口防堵装置第一拦水网打开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装置外壳、2第一拦水网、3弹簧、4第一挡板、5第二拦水网、6第二挡板、7挂钩、8钢丝绳、9导向轮、10集水瓶、11漏水孔、12进水管、13挡水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3,一种基于鲟鱼流水池养殖模式下入水口防堵装置,包括截面为回字形的装置外壳1,装置外壳1固定连接有进水管12,装置外壳1内侧壁通过销轴转动连接有第一拦水网2,第一拦水网2与装置外壳1之间固定连接有弹簧3,装置外壳1相对的两个内侧壁均焊接有两个第二挡板6,两个第二挡板6形成一个卡槽,装置外壳1贯穿滑动连接有第二拦水网5,第二拦水网5贯穿延伸至第二挡板6形成的卡槽内,第一拦水网2靠近第二拦水网5一侧通过挂钩7连接有钢丝绳8,钢丝绳8延伸至进水管12内,钢丝绳8位于进水管12内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集水瓶10,进水管12内固定连接有导向轮9,钢丝绳8与导向轮9相抵。当第一拦水网2处于闭合状态时,弹簧3的弹力要2倍大于第一拦水网2、钢丝绳8和集水瓶10的总重量之和。而当第一拦水网2处于打开状态时,装满水后的集水瓶10、钢丝绳8和第一拦水网2总重量要2倍大于弹簧3的弹力。

装置外壳1外侧壁焊接有挡水板13,挡水板13的长度为第一拦水网2边长的1/2,挡水板13主要用于主档一些大型杂物。同时,当第一拦水网2处于开启状态时,可阻挡杂物进入第层拦水网5。此外,当第一拦水网2处于打开状态时,挡水板13也可以减轻水流对拦水网的冲击,降低拦水网闭合的阻力。

装置外壳1内侧壁焊接有第一挡板4,第一挡板4上表面与第一拦水网2下表面相抵,对第一拦水网2进行限位,避免第一拦水网2旋转入装置外壳1内部,无法起到过滤作用。

第一拦水网2的网孔直径应在5-8cm之间,第二拦水网5的网孔直径应在4-6cm之间,第二拦水网5主要插在装置外壳1内侧壁的卡槽中,可以自由取出进行清理,其作为第二道防线,当第一拦水网2打开时,防止杂物流入养殖池。

集水瓶10为顶端开口的空心圆柱形,集水瓶10底壁开设有六个漏水孔11,通过集水瓶10内水量的变化控制第一拦水网2的开启与关闭,实现第一拦水网2的自清洁,避免拦水网出现堵塞。第二拦水网5与装置外壳1的滑动连接处设置有密封垫。

本实用新型的装置在使用时,当入水口没有杂物时,第一拦水网2处于通畅状态,通过第一拦水网2与第二拦水网5将杂质阻隔在入水口外,此时,集水瓶10内装满水,在集水瓶10重力的作用下,第一拦水网2处于闭合状态,当处于闭合状态的第一拦水网2被大量的杂物堵住时,入水口处将没有足够的水流入养殖池。此时,集水瓶10中的水也因为没有足够的水流,通过集水瓶10底部的漏水孔11流出瓶外,导致集水瓶10的重量减轻,并小于弹簧3的弹力。因此,弹簧3会将第一拦水网2弹开。而当第一拦水网2弹开以后,水流分会通过第二拦水网5进入养殖池,并流入集水瓶10中。同时,第一拦水网2上面的杂物也会被水流冲走。当集水瓶10中的水装满以后,又将第一拦水网2关闭,完成一次自清洁循环,若堵塞物还未被清理,则重复上述循环,直至堵塞物完全清理。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基于鲟鱼流水池养殖模式下入水口防堵装置,包括截面为回字形的装置外壳(1),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外壳(1)固定连接有进水管(12),所述装置外壳(1)内侧壁通过销轴转动连接有第一拦水网(2),所述第一拦水网(2)与装置外壳(1)之间固定连接有弹簧(3),所述装置外壳(1)相对的两个内侧壁均焊接有两个第二挡板(6),两个所述第二挡板(6)形成一个卡槽,所述装置外壳(1)贯穿滑动连接有第二拦水网(5),所述第二拦水网(5)贯穿延伸至所述第二挡板(6)形成的卡槽内,所述第一拦水网(2)靠近第二拦水网(5)一侧通过挂钩(7)连接有钢丝绳(8),所述钢丝绳(8)延伸至进水管(12)内,所述钢丝绳(8)位于进水管(12)内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集水瓶(10),所述进水管(12)内固定连接有导向轮(9),所述钢丝绳(8)与导向轮(9)相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鲟鱼流水池养殖模式下入水口防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外壳(1)外侧壁焊接有挡水板(13),所述挡水板(13)的长度为第一拦水网(2)边长的1/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鲟鱼流水池养殖模式下入水口防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外壳(1)内侧壁焊接有第一挡板(4),所述第一挡板(4)上表面与第一拦水网(2)下表面相抵。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鲟鱼流水池养殖模式下入水口防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拦水网(2)的网孔直径应在5-8cm之间,所述第二拦水网(5)的网孔直径应在4-6cm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鲟鱼流水池养殖模式下入水口防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瓶(10)为顶端开口的空心圆柱形,所述集水瓶(10)底壁开设有六个漏水孔(11)。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鲟鱼流水池养殖模式下入水口防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拦水网(5)与装置外壳(1)的滑动连接处设置有密封垫。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种基于鲟鱼流水池养殖模式下入水口防堵装置,包括截面为回字形的装置外壳,所述装置外壳固定连接有进水管,所述装置外壳内侧壁通过销轴转动连接有第一拦水网,所述第一拦水网与装置外壳之间固定连接有弹簧,所述装置外壳相对的两个内侧壁均焊接有两个第二挡板,两个所述第二挡板形成一个卡槽,所述装置外壳贯穿滑动连接有第二拦水网,所述第二拦水网贯穿延伸至所述第二挡板形成的卡槽内,所述第一拦水网靠近第二拦水网一侧通过挂钩连接有钢丝绳。本实用新型可有效防止入水口被杂物堵塞,保证养殖水体的正常交换,避免鱼群出现缺氧等情况发生,当拦水网出现堵塞时可以进行自清洁,避免人工清洁,大大节约了劳动力。

技术研发人员:赵振新;李正友;杨明举;杨星;杜强;杨兰;李成龙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贵州省水产研究所
技术研发日:2020.07.14
技术公布日:2021.04.3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