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还田埋茬整地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058475发布日期:2021-07-30 13:04阅读:105来源:国知局
秸秆还田埋茬整地刀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一般涉及农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秸秆还田埋茬整地刀。



背景技术:

秸秆焚烧屡禁不止,严重危害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秸秆还田既能破解焚烧顽症,又能降低化肥施用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农田肥力。一般通过在农机上安装秸秆还田埋茬整地刀,通过秸秆还田埋茬整地刀来进行埋茬整地。

现有的秸秆还田埋茬整地刀的横刀与弯刀是先焊接固定的,导致在将弯刀与刀轴装配时,难度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期望提供一种便于装配的秸秆还田埋茬整地刀。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的秸秆还田埋茬整地刀,包括刀轴,所述刀轴安装有多个刀辊单元,单个所述刀辊单元包括两个刀盘,两个所述刀盘均与所述刀轴固定连接,两个所述刀盘分别沿各自圆周方向均匀分布有多个弯刀,所述弯刀与所述刀盘螺接,还包括横刀,所述横刀的一端与一个所述刀盘上的所述弯刀螺接,所述横刀的另一端与另一个所述刀盘上的所述弯刀螺接。

根据

本技术:
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将横刀与弯刀螺接固定,可以先将弯刀与刀轴固定,再将横刀与弯刀固定,降低了装配难度,便于对秸秆还田埋茬整地刀进行装配。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秸秆还田埋茬整地刀的刀辊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秸秆还田埋茬整地刀的弯刀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沿着图2中a-a线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秸秆还田埋茬整地刀的横刀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秸秆还田埋茬整地刀的横刀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实用新型,而非对该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请参考图1~5,本实用新型的秸秆还田埋茬整地刀,包括刀轴10,刀轴10安装有多个刀辊单元100,单个刀辊单元100包括两个刀盘20,两个刀盘20均与刀轴10固定连接,两个刀盘20分别沿各自圆周方向均匀分布有多个弯刀30,弯刀30与刀盘20螺接,还包括横刀40,横刀40的一端与一个刀盘20上的弯刀30螺接,横刀40的另一端与另一个刀盘20上的弯刀30螺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通过电机或者柴油机驱动刀轴转动,带动刀辊单元转动,实现埋茬整地。刀辊单元包括两个刀盘,两个刀盘分别与刀轴固定连接,刀盘与弯刀螺接固定,弯刀螺接有横刀,还可以在刀轴上固定连接耕刀,在刀轴转动时,带动耕刀、横刀以及弯刀运动,实现埋茬整地。横刀与弯刀螺接,便于将弯刀与刀盘螺接固定,相对于将横刀与弯刀之间焊接固定,由于横刀和弯刀在焊接过程中,局部会产生形变,有可能导致很难将弯刀与刀盘固定,需要扳折横刀和弯刀,降低了秸秆还田埋茬整地刀的装配难度,便于对秸秆还田埋茬整地刀进行装配。

进一步的,弯刀30包括固定连接的直部31和弯部32,直部31与弯部32固定连接,直部31与刀盘20螺接,弯部32与横刀40螺接,弯部32远离直部31一侧的宽度大于弯部32靠近直部31一侧的宽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弯刀包括固定连接的直部和弯部,直部与弯部固定连接,直部与刀盘螺接,弯部与横刀螺接,弯部远离直部一侧的宽度大于弯部靠近直部一侧的宽度,弯部与横刀连接,通过增加弯部的宽度,提高弯部的强度,进而提高弯刀与横刀连接的可靠性。

进一步的,横刀40的一端间隔设置有第一螺接凸起41和第二螺接凸起42,第一螺接凸起41和第二螺接凸起42均设置有内螺纹,弯刀30间隔设置有第一连接孔33和第二连接孔34,第一螺接凸起41伸入第一连接孔内33并与第一螺栓螺接,第二螺接凸起42伸入第二连接孔34内并与第二螺栓螺接,第一连接孔33内设置有第一止挡部35,第一止挡部35位于第一螺栓的第一螺帽与第一螺接凸起41之间,第二连接孔34内设置有第二止挡部36,第二止挡部36位于第二螺栓的第二螺帽与第二螺接凸起42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在固定横刀和弯刀时,将第一螺接凸起伸入第一连接孔内,将第二螺接凸起伸入第二连接孔内,再将第一螺栓与第一螺接凸起螺接,将第二螺栓与第二螺接凸起螺接,此时第一螺帽和第一螺接凸起位于第一止挡部的两侧,第一螺帽和第一螺接凸起卡住第一止挡部,第二螺帽和第二螺接凸起位于第二止挡部的两侧,第二螺帽和第二螺接凸起卡住第一止挡部,从而将横刀和弯刀固定。在实际装配过程中,可以先将第一螺母穿过第一连接孔与第一螺接凸起螺接,将第二螺母穿过第二连接孔与第二螺接凸起螺接,初步固定横刀和弯刀的相对位置,再将弯刀与刀盘固定连接,然后再拧紧第一螺母和第二螺母,使得横刀和弯刀固定连接,进一步降低了装配难度。通过设置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能够避免在秸秆还田埋茬整地刀工作过程中,横刀相对于弯刀产生转动,保证了横刀工作的可靠性。第一止挡部和第二止挡部能够提高横刀与弯刀连接的可靠性。

进一步的,第一止挡部35为环状。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第一止挡部为环状,使得第一螺帽和第一螺接凸起受力更加均匀,提高了秸秆还田埋茬整地刀的可靠性。

进一步的,第二止挡部36为环状。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第二止挡部为环状,使得第二螺帽和第二螺接凸起受力更加均匀,提高了秸秆还田埋茬整地刀的可靠性。

进一步的,第一止挡部35位于第一连接孔33的中部,第一螺帽位于第一连接孔33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第一止挡部位于第一连接孔的中部,使得第一螺帽能够位于第一连接孔内,避免第一螺帽露出弯刀表面,减小了第一螺帽对弯刀的影响,也避免在刀轴转动过程中,第一螺母受到冲击导致的第一螺母产生变形,提高了秸秆还田埋茬整地刀的可靠性。

进一步的,第二止挡部36位于第二连接孔34的中部,第二螺帽位于第二连接孔34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第二止挡部位于第二连接孔的中部,使得第二螺帽能够位于第二连接孔内,避免第二螺帽露出弯刀表面,减小了第二螺帽对弯刀的影响,也避免在刀轴转动过程中,第二螺母受到冲击导致的第二螺母产生变形,提高了秸秆还田埋茬整地刀的可靠性。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实用新型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技术特征:

1.一种秸秆还田埋茬整地刀,其特征在于,包括刀轴,所述刀轴安装有多个刀辊单元,单个所述刀辊单元包括两个刀盘,两个所述刀盘均与所述刀轴固定连接,两个所述刀盘分别沿各自圆周方向均匀分布有多个弯刀,所述弯刀与所述刀盘螺接,还包括横刀,所述横刀的一端与一个所述刀盘上的所述弯刀螺接,所述横刀的另一端与另一个所述刀盘上的所述弯刀螺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秸秆还田埋茬整地刀,其特征在于,所述弯刀包括固定连接的直部和弯部,所述直部与所述弯部固定连接,所述直部与所述刀盘螺接,所述弯部与所述横刀螺接,所述弯部远离所述直部一侧的宽度大于所述弯部靠近所述直部一侧的宽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秸秆还田埋茬整地刀,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刀的一端间隔设置有第一螺接凸起和第二螺接凸起,所述第一螺接凸起和所述第二螺接凸起均设置有内螺纹,所述弯刀间隔设置有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一螺接凸起伸入所述第一连接孔内并与第一螺栓螺接,所述第二螺接凸起伸入所述第二连接孔内并与第二螺栓螺接,所述第一连接孔内设置有第一止挡部,所述第一止挡部位于所述第一螺栓的第一螺帽与所述第一螺接凸起之间,所述第二连接孔内设置有第二止挡部,所述第二止挡部位于所述第二螺栓的第二螺帽与所述第二螺接凸起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秸秆还田埋茬整地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止挡部为环状。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秸秆还田埋茬整地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止挡部为环状。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秸秆还田埋茬整地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止挡部位于所述第一连接孔的中部,所述第一螺帽位于所述第一连接孔内。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秸秆还田埋茬整地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止挡部位于所述第二连接孔的中部,所述第二螺帽位于所述第二连接孔内。


技术总结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秸秆还田埋茬整地刀,包括刀轴,所述刀轴安装有多个刀辊单元,单个所述刀辊单元包括两个刀盘,两个所述刀盘均与所述刀轴固定连接,两个所述刀盘分别沿各自圆周方向均匀分布有多个弯刀,所述弯刀与所述刀盘螺接,还包括横刀,所述横刀的一端与一个所述刀盘上的所述弯刀螺接,所述横刀的另一端与另一个所述刀盘上的所述弯刀螺接。将横刀与弯刀螺接固定,可以先将弯刀与刀轴固定,再将横刀与弯刀固定,降低了装配难度,便于对秸秆还田埋茬整地刀进行装配。

技术研发人员:史海霞;陈辉;张连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盐城市大丰区辉洋农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11.08
技术公布日:2021.07.3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