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马铃薯脱毒苗继代扩繁培养扦插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874687发布日期:2021-12-08 14:50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一种马铃薯脱毒苗继代扩繁培养扦插架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植物育苗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马铃薯脱毒苗继代扩繁培养扦插架。


背景技术:

2.扦插繁殖是指:插条繁殖即取植株营养器官的一部分,插入疏松润湿的土壤或细沙中,利用其再生能力,使之生根抽枝,成为新植株。按取用器官的不同,又有枝插、根插、芽插和叶插之分。扦插枝条要求具备品种优良,生长健旺,无病虫危害等条件,选好枝条后,将其切成5一10厘米不等的小段,待切口干燥后插入基质,插时注意上下不可颠倒。扦插后要加强管理,为插条创造良好的生根条件,一般插条生根要求插壤既湿润又空气流通,可以扦插盆上或畦上盖玻璃板或塑料薄膜制成的罩子,以保持温度和湿度。
3.虽然现在也有一些用于插扦用的装置,但是现有的装置虽然能够进行大量种植,但是由于上下多层分布的方式,使得育苗槽整体采光受阻,不利于植物的正常生长,也不能根据插条生根的具体情况,逐步增强光照。为此我们提出一种马铃薯脱毒苗继代扩繁培养扦插架。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主要是提供一种能够根据脱毒苗具体生长情况调节光照角度的方便管理的育苗用插扦架。
5.为了实现所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具体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马铃薯脱毒苗继代扩繁培养扦插架,包括支撑架1,第一插扦槽2,第二插扦槽3,所述的支撑架1的一侧设有储液箱4,支撑架1内侧壁上设有的导向槽17,所述的第一插扦槽2以及第二插扦槽3的两侧均设有导向块,导向块与导向槽17滑动连接,所述的支撑架1为t型结构,t型结构的内侧设有连接板13,连接板13的上部设有弹簧限位块14,所述的支撑架1的顶部设有驱动电机19,驱动电机19的动力输出端设有动力传输轴8,动力传输轴8的圆周方向设有凸轮9,所述的第一插扦槽2以及第二插扦槽3的底部均设有支撑块15,支撑块15位于插扦槽的底部设有导向杆10,导向杆10贯穿弹簧限位块14,支撑块15与弹簧限位块14的之间设有伸缩弹簧16。
7.所述的凸轮9沿动力传输轴8的轴线方向设有数个,凸轮9的尺寸一次增大,且凸轮9的外侧与插扦槽的外部表面相切。
8.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一插扦槽2的底部设有第一导流管11,第一导流管11将相邻两个第一插扦槽2连接起来,且第一导流管11为褶皱可伸缩导管。
9.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二插扦槽3的底部设有第二导流管12,第二导流管12将相邻两个第二插扦槽3连接起来,且第二导流管12为褶皱可伸缩导管。
10.进一步地,所述的支撑架1的顶部设有压力泵6,压力泵6的两端设有雾化喷头7。
11.进一步地,所述的储液箱4的顶部设有储液罐5,储液罐5的顶部设有输液导管18,
输液导管18的另一端与压力泵6连接。
12.进一步地,所述的储液箱4的左右两侧设有第一导液管20以及第二导液管21,第一导液管20与第二插扦槽3的底部连通,第二导液管21与第一插扦槽2的底部连通。
13.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4.通过设置第一插扦槽和第二插扦槽,并利用驱动电机带动凸轮进行转动就能够驱动第一插扦槽与第二插扦槽进行相对运动,进而使得工作人员能够根据插条生根的具体情况,逐步增强光照,有助于提高脱毒苗的发芽率。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2的俯视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3a

a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9.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明确,以下结合附图及实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20.实施例1
21.一种马铃薯脱毒苗继代扩繁培养扦插架,包括支撑架1,第一插扦槽2,第二插扦槽3,所述的支撑架1的一侧设有储液箱4,支撑架1内侧壁上设有的导向槽17,所述的第一插扦槽2以及第二插扦槽3的两侧均设有导向块,导向块与导向槽17滑动连接,所述的支撑架1为t型结构,t型结构的内侧设有连接板13,连接板13的上部设有弹簧限位块14,所述的支撑架1的顶部设有驱动电机19,驱动电机19的动力输出端设有动力传输轴8,动力传输轴8的圆周方向设有凸轮9,所述的第一插扦槽2以及第二插扦槽3的底部均设有支撑块15,支撑块15位于插扦槽的底部设有导向杆10,导向杆10贯穿弹簧限位块14,支撑块15与弹簧限位块14的之间设有伸缩弹簧16。
22.实施例2
23.所述的凸轮9沿动力传输轴8的轴线方向设有数个,凸轮9的尺寸一次增大,且凸轮9的外侧与插扦槽的外部表面相切,在驱动电机19的驱动作用下,动力传输轴8带动凸轮9转动,凸轮9转动时就会驱动第一插扦槽2与第二插扦槽3相对运动。
24.实施例3
25.所述的第一插扦槽2的底部设有第一导流管11,第一导流管11将相邻两个第一插扦槽2连接起来,且第一导流管11为褶皱可伸缩导管,第一插扦槽2内部多余的水通过第一导流管11依次流到下部的第一插扦槽2内避免了浪费。
26.实施例4
27.所述的第二插扦槽3的底部设有第二导流管12,第二导流管12将相邻两个第二插扦槽3连接起来,且第二导流管12为褶皱可伸缩导管,第二插扦槽3内部多余的水通过第二导流管12依次流到下部的第二插扦槽3内避免了浪费。
28.实施例5
29.所述的支撑架1的顶部设有压力泵6,压力泵6的两端设有雾化喷头7,所述的储液箱4的顶部设有储液罐5,储液罐5的顶部设有输液导管18,输液导管18的另一端与压力泵6连接,所述的储液箱4的左右两侧设有第一导液管20以及第二导液管21,第一导液管20与第二插扦槽3的底部连通,第二导液管21与第一插扦槽2的底部连通,通过第一导液管20以及第二导液管21可将多余的水回收再利用。
30.本实用新型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具体使用步骤如下:
31.步骤一:脱毒苗扩繁培养基的配制
32.利用ms+naa 0.5mg/l+kh2po
3 140mg/l进行培养基配置,将配置好的培养基放入第一插扦槽2和第二插扦槽3中;
33.步骤二:接种扦插
34.茎段选取带叶片1

2个,茎段长0.8

1.5cm的长度,扦插到培养基中,均匀分布;
35.步骤三:培养育苗
36.经过扦插架调节,调整喷水量和光照时间,采用该种扦插方式,扦插苗的成活率为92.5%,结薯数量2.1粒,与现有育苗方式相比,扦插苗的成活率提高了8%,结薯数量提高12%,快繁周期缩短7

10天。
37.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马铃薯脱毒苗继代扩繁培养扦插架,包括支撑架(1),第一插扦槽(2),第二插扦槽(3),所述的支撑架(1)的一侧设有储液箱(4),支撑架(1)内侧壁上设有的导向槽(17),所述的第一插扦槽(2)以及第二插扦槽(3)的两侧均设有导向块,导向块与导向槽(17)滑动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撑架(1)为t型结构,t型结构的内侧设有连接板(13),连接板(13)的上部设有弹簧限位块(14),所述的支撑架(1)的顶部设有驱动电机(19),驱动电机(19)的动力输出端设有动力传输轴(8),动力传输轴(8)的圆周方向设有凸轮(9),所述的第一插扦槽(2)以及第二插扦槽(3)的底部均设有支撑块(15),支撑块(15)位于插扦槽的底部设有导向杆(10),导向杆(10)贯穿弹簧限位块(14),支撑块(15)与弹簧限位块(14)的之间设有伸缩弹簧(1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马铃薯脱毒苗继代扩繁培养扦插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凸轮(9)沿动力传输轴(8)的轴线方向设有数个,凸轮(9)的尺寸一次增大,且凸轮(9)的外侧与插扦槽的外部表面相切。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马铃薯脱毒苗继代扩繁培养扦插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插扦槽(2)的底部设有第一导流管(11),第一导流管(11)将相邻两个第一插扦槽(2)连接起来,且第一导流管(11)为褶皱可伸缩导管。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马铃薯脱毒苗继代扩繁培养扦插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插扦槽(3)的底部设有第二导流管(12),第二导流管(12)将相邻两个第二插扦槽(3)连接起来,且第二导流管(12)为褶皱可伸缩导管。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马铃薯脱毒苗继代扩繁培养扦插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撑架(1)的顶部设有压力泵(6),压力泵(6)的两端设有雾化喷头(7)。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马铃薯脱毒苗继代扩繁培养扦插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储液箱(4)的顶部设有储液罐(5),储液罐(5)的顶部设有输液导管(18),输液导管(18)的另一端与压力泵(6)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马铃薯脱毒苗继代扩繁培养扦插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储液箱(4)的左右两侧设有第一导液管(20)以及第二导液管(21),第一导液管(20)与第二插扦槽(3)的底部连通,第二导液管(21)与第一插扦槽(2)的底部连通。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属于植物育苗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马铃薯脱毒苗继代扩繁培养扦插架。该装置包括支撑架,第一插扦槽,第二插扦槽,所述支撑架的一侧设有储液箱,支撑架内侧壁上设有导向槽,导向块与导向槽滑动连接,所述支撑架为T型结构,T型结构的内侧设有连接板,连接板的上部设有弹簧限位块,所述支撑架的顶部设有驱动电机,驱动电机的动力输出端设有动力传输轴,动力传输轴的圆周方向设有凸轮,其有效果在于:通过设置第一插扦槽和第二插扦槽,并利用驱动电机带动凸轮进行转动就能够驱动第一插扦槽与第二插扦槽进行相对运动,进而使得工作人员能够根据插条生根的具体情况,逐步增强光照,有助于提高脱毒苗的发芽率。有助于提高脱毒苗的发芽率。有助于提高脱毒苗的发芽率。


技术研发人员:姚乔花 王姣敏 程永龙 吕海龙 安德 安学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甘肃汇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5.06
技术公布日:2021/12/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