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底部进蚁式地下型白蚁监测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184081发布日期:2022-03-09 11:44阅读:266来源:国知局
一种底部进蚁式地下型白蚁监测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白蚁监测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底部进蚁式地下型白蚁监测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2.白蚁在自然界中的种类和数量众多,它们不仅会对农作物、树木造成危害,甚至还会对房屋建筑、江河堤坝造成破坏。由于白蚁对建筑物的危害通常都是十分隐蔽的,如白蚁一般较喜欢在建筑物的底部基础或地面以下筑巢,对于这些危害迹象,都较难发现也较难找到白蚁的巢;所以当人们发现时,这些白蚁已经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3.目前现有的地下型白蚁监测控制装置采取在筒体外立面的侧壁表面上开孔作为白蚁进入筒体的进蚁孔,直接在地下型白蚁监测控制装置外立面侧壁表面上的开设进蚁孔不能很好的引诱白蚁取食诱饵容置腔的诱饵木料。在自然环境里埋设地下型白蚁监测控制装置的区域,会因为受少量雨水侵蚀以及由于覆土层地下水线升高的原因,使地下型白蚁监测控制装置筒体侧面的浸水泥土层阻断白蚁进入地下型白蚁监测控制的蚁路,而且雨水混合泥土顺着筒体侧壁上的进蚁孔侵入地下型白蚁监测控制装置的诱饵容置腔,导致诱饵木料会受潮霉变。现有的地下型白蚁监测控制装置顶盖没有设置保护装置,割草机修剪草坪致使其破坏也会被非专业工作人员打开,从而破坏和影响该地下型白蚁监测控制装置的正常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针对白蚁畏光,取食路径有蚁路或被泥路掩护,活动具有隐蔽性的生物特性。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设计提供一种在地下型白蚁监测控制装置底部设置的网状进蚁孔,并且不会被非专业人员打开的底部进蚁式地下型白蚁监测控制装置的技术方案。
5.所述的一种底部进蚁式地下型白蚁监测控制装置,包括筒体、护套以及顶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设置有上端开口的诱饵容置腔以及与诱饵容置腔贯通的锥形腔,所述筒体的上端开口处可拆式连接顶盖,所述锥形腔上设置有进蚁孔,所述护套设置在所述筒体的上部,所述护套的上端设置有向上延伸且外扩的挡圈,所述挡圈包覆设置在所述顶盖的外侧,且所述挡圈上缘不低于顶盖上缘。
6.进一步的,所述筒体上端设置有凸台,所述凸台下部边缘上设置有向外凸起的插块,所述护套的内壁设置有配合所述插块的插槽。
7.进一步的,所述顶盖上设置有与外部工具配合的凹槽。
8.进一步的,所述进蚁孔呈网状,所述进蚁孔环列在所述锥形腔的侧面。
9.进一步的,所述诱饵容置腔与锥形腔之间设置有能够放置诱饵木料的诱饵托板。
10.进一步的,所述凸台的上部设置有筒体螺纹,所述顶盖的内壁设置有顶盖螺纹,所述顶盖与所述筒体通过螺纹连接。
11.进一步的,所述凹槽为六边形凹槽。
12.进一步的,所述诱饵托板上设置有拉条,所述诱饵容置腔中还设置有可以活动的容置盒,所述容置盒通过所述拉条固定在所述诱饵容置腔的上部。
13.进一步的,所述诱饵托板上设置有若干孔洞。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有以下优点:
15.不在地下型白蚁监测控制装置筒体侧面开设进蚁孔,避免自然环境里雨水混合泥土顺着筒体侧壁上的进蚁孔侵入诱饵容置腔,导致诱饵木料受潮霉变。在距离地表面最远的筒体锥形腔底部设置的网状进蚁孔,从而形成隐蔽的白蚁通道。将顶盖位于护套上部内,顶盖上设有六边形凹槽,用匹配六边形凹槽的定制工具以螺旋打开或闭合顶盖,产生对的顶盖保护,使顶盖和筒体的连接不被外力和人为破坏。并且可以解决顶盖和筒体开口处在长期自然环境里变形,不易打不开的问题。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监测控制装置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监测控制装置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剖视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监测控制装置爆炸图。
20.图中1筒体;101诱饵容置腔;102锥形腔;2顶盖;3护套;301挡圈;4六边形凹槽;5进蚁孔;6凸台;7插槽;8插块;9顶盖螺纹;10筒体螺纹;11容置盒;12诱饵木料托板;1201拉条;1202孔洞。
具体实施方式
2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一端”、
ꢀ“
另一端”、
ꢀ“
外侧”、
ꢀ“
上”、
ꢀ“
内侧”、
ꢀ“
水平”、
ꢀ“
同轴”、
ꢀ“
中央”、
ꢀ“
端部”、
ꢀ“
长度”、
ꢀ“
外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23.如图1-4所示,一种底部进蚁式地下型白蚁监测控制装置,包括筒体1、护套3以及顶盖2,其特征在于筒体1设置有上端开口的诱饵容置腔101以及与诱饵容置腔101贯通的锥形腔102,筒体1的上端开口处可拆式连接顶盖2,锥形腔102上设置有进蚁孔5,护套3设置在筒体1的上部,护套3的上端设置有向上延伸且外扩的挡圈301,挡圈301包覆设置在顶盖2的外侧,且挡圈301上缘不低于顶盖2上缘。
24.筒体1上端设置有凸台6,凸台6下部边缘上设置有向外凸起的插块8,护套3的内壁设置有配合插块8的插槽7。凸台6的上部设置有筒体螺纹10,顶盖2的内壁设置有顶盖螺纹9,顶盖2与筒体1通过螺纹连接。
25.顶盖2上设置有与外部工具配合的凹槽4。凹槽4为六边形凹槽。顶盖2位于护套3内,须用匹配六边形凹槽4的定制工具螺旋打开或闭合顶盖2,形成对的顶盖2保护装置。
26.进蚁孔5呈网状,进蚁孔5环列在锥形腔102的侧面。
27.诱饵容置腔101与锥形腔102之间设置有能够放置诱饵木料的诱饵托板12。诱饵托板12上设置有拉条1201,诱饵容置腔101中还设置有可以活动的容置盒11,容置盒11通过拉条1201固定在诱饵容置腔101的上部。容置盒11内部可以放置电子模块,包括用于监测的控制模块、信号传输模块等。诱饵托板12上设置有若干孔洞1202。白蚁可以从进蚁孔5进入,通过并经过筒体诱饵容置腔诱饵木料托板12的孔洞1202取食诱饵木料,此进蚁孔5也兼作为排水孔。
28.将顶盖2位于护套3上部内,顶盖2上设有六边形的凹槽4,用匹配六边形的凹槽4的定制工具以螺旋打开或闭合顶盖2,产生对的顶盖2保护,使顶盖2和筒体1的连接不被外力和人为破坏。并且可以解决顶盖2和筒体1开口处在长期自然环境里变形,不易打不开的问题。
29.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底部进蚁式地下型白蚁监测控制装置,包括筒体(1)、护套(3)以及顶盖(2),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1)设置有上端开口的诱饵容置腔(101)以及与诱饵容置腔(101)贯通的锥形腔(102),所述筒体(1)的上端开口处可拆式连接顶盖(2),所述锥形腔(102)上设置有进蚁孔(5),所述护套(3)设置在所述筒体(1)的上部,所述护套(3)的上端设置有向上延伸且外扩的挡圈(301),所述挡圈(301)包覆设置在所述顶盖(2)的外侧,且所述挡圈(301)上缘不低于顶盖(2)上缘。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底部进蚁式地下型白蚁监测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1)上端设置有凸台(6),所述凸台(6)下部边缘上设置有向外凸起的插块(8),所述护套(3)的内壁设置有配合所述插块(8)的插槽(7)。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底部进蚁式地下型白蚁监测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2)上设置有与外部工具配合的凹槽(4)。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底部进蚁式地下型白蚁监测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蚁孔(5)呈网状,所述进蚁孔(5)环列在所述锥形腔(102)的侧面。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底部进蚁式地下型白蚁监测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诱饵容置腔(101)与锥形腔(102)之间设置有能够放置诱饵木料的诱饵托板(12)。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底部进蚁式地下型白蚁监测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台(6)的上部设置有筒体螺纹(10),所述顶盖(2)的内壁设置有顶盖螺纹(9),所述顶盖(2)与所述筒体(1)通过螺纹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底部进蚁式地下型白蚁监测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4)为六边形凹槽。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底部进蚁式地下型白蚁监测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诱饵托板(12)上设置有拉条(1201),所述诱饵容置腔(101)中还设置有可以活动的容置盒(11),所述容置盒(11)通过所述拉条(1201)固定在所述诱饵容置腔(101)的上部。9.根据权利要求5或8所述的一种底部进蚁式地下型白蚁监测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诱饵托板(12)上设置有若干孔洞(1202)。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底部进蚁式地下型白蚁监测控制装置,包括筒体、护套以及顶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设置有上端开口的诱饵容置腔以及与诱饵容置腔贯通的锥形腔,所述筒体的上端开口处可拆式连接顶盖,所述锥形腔上设置有进蚁孔,所述护套设置在所述筒体的上部,所述护套的上端设置有向上延伸且外扩的挡圈,所述挡圈包覆设置在所述顶盖的外侧,且所述挡圈上缘不低于顶盖上缘。将顶盖位于护套上部内,顶盖上设有六边形凹槽,用匹配六边形凹槽的定制工具以螺旋打开或闭合顶盖,产生对的顶盖保护,使顶盖和筒体的连接不被外力和人为破坏。并且可以解决顶盖和筒体开口处在长期自然环境里变形,不易打不开的问题。不易打不开的问题。不易打不开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郑立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郑立
技术研发日:2021.08.24
技术公布日:2022/3/8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