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蟹种产量的培育蟹种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0583155发布日期:2022-06-29 13:35阅读:196来源:国知局
提高蟹种产量的培育蟹种方法与流程
提高蟹种产量的培育蟹种方法
1.本发明涉及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提高蟹种产量的培育蟹种方法。


背景技术:

2.蟹种是成蟹养殖的基础,优质蟹种对商品蟹养殖至关重要。所谓蟹种培育,就是将蟹苗(也称大眼幼体、白仔等)经过近1年时间的饲养,育成100-200只/千克蟹种(俗称“扣蟹”)的过程。目前,蟹种培育主要采用池塘蟹种培育方式。近年来,随着蟹种培育技术提高,平均亩产扣蟹达300千克,亩利润超8000元,较成蟹养殖风险低、利润高。目前,蟹种养殖分部较为分散,传统上养殖户在成蟹塘旁配套小塘养殖蟹种,自用或供给周边养殖户,但产量远达不到成蟹养殖需求,因此大多养殖户要到其他地区购买蟹种。由于长时间运输会影响蟹种质量和成活率,养殖户往往不能对蟹种的严格把关和分选,不利于“雌雄分养”等新技术的应用。因此在成蟹养殖区配套足够的蟹种养殖区,提高蟹种产量自给自足,对本地河蟹养殖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由于河蟹自相残害特点,在养殖中遮蔽作用的庇护所是蟹种培育成功和高产的重要因素。水花生由于环境适应力很强、生长速度加快,常被用于蟹种养殖。水花生不仅能够改善养殖水质,为蟹苗生长提供植物性饵料,同时也是蟹苗栖息躲避敌害的场所。在蟹种培育过程中发现,随着放养密度进一步提高,养成扣蟹质量有下降趋势,包括伤残率高,第一次脱壳死亡率高,这都对蟹种养殖效益和后期成蟹养殖带来负面影响。密度的提高,限制了蟹种高产和收益的进一步增加。
4.河蟹营底栖生活,通过在池底爬行或短程游动获取食物。当养殖密度过高时,受到池塘底面积限制,此时蟹种池塘往往出现河蟹聚堆现象,这种高密度状态容易导致生理胁迫、缺氧和残杀行为的发生,进而导致产量提高受到限制和伤残率的上升,同时蟹种质量也受到影响。
5.1.缺氧:在夜间或者闷热天气,池底氧气含量很低,局部聚堆现象加剧了缺氧情况,往往出现环境胁迫下应急反应,影响河蟹正常生长,甚至缺氧死亡。通常,缺氧条件下河蟹会通过主动趋利避害,爬向岸坡水浅处或借助水花生爬向水面氧气含量高的区域,但是蟹种间聚堆阻碍了河蟹主动运动,这进一步加剧了缺氧造成伤害。
6.2.残杀:河蟹每一次脱壳都是个体生长的关键时期,刚退壳的螃蟹体表柔软,易受到敌害生物侵袭,包括同类的残害,因此水花生等遮蔽物对脱壳期河蟹的保护作用非常关键。在高密度养殖状态下,蟹之间空间距离很小,刚脱壳的螃蟹无处躲藏,加剧了互相之间残害的频率,造成养成的扣蟹短腿残值率很高,有的甚至达到10%以上,严重影响了经济价值。


技术实现要素:

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提高蟹种产量的培育蟹种方法。
8.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9.一种提高蟹种产量的培育蟹种方法,方法包括养殖池塘选择、3月份池塘清整、3月
底和4月下旬水草栽种、放苗前3天培育天然饵料、5月份苗种放养、养殖管理及起捕收获;所述养殖管理包括采用“四定”投喂法进行饲料投喂、水质调控措施、水草管理措施、增氧措施以及防病措施;根据蟹种大小和水温情况在池塘无水草区域阶梯式投放若干个供蟹种攀爬的培育装置;
10.所述移栽水草为3月底移栽以水花生为主的水草,按条状布置且每口池塘种植3条,每条宽5-6米;移植时水花生按棵距40厘米行距50厘米布置;4月下旬移栽轮叶黑藻,在种植水花生的空隙处移栽轮叶黑藻,每亩种植100千克;
11.所述苗种放养的苗种为长江水系亲本繁育大眼幼体苗,选择规格和体色一致且活动能力强的大眼幼体;规格14万只/千克-16万只/千克;每亩放养量为2.5-3.5千克;
12.所述“四定”投喂法为定时、定点、定质、定量投喂饲料。
13.其进一步的方案为:
14.选择的养殖池塘条件为:池底底质为泥沙质,且淤泥深度不超过30厘米,池塘面积为5-10亩,池塘水深1.2-1.3米;池塘设有用于防逃的铝板,并采用土工膜与聚乙烯网片双层护坡;
15.所述池塘清整具体包括采用含量为32-35wt%的漂白粉50-55千克/亩带水清塘,将漂白粉均匀溶解于塘中。
16.其进一步的方案为:所述培育天然饵料为每亩使用有益菌0.5千克加育藻素1千克,同时泼洒扩繁后的小球藻液0.5千克/亩开始肥水。
17.其进一步的方案为:所述饲料投喂包括:
18.早期:大眼幼体放养3天后投喂蛋白含量≧42%的大眼幼体开口专用饲料,每日投喂量占蟹苗总重量的12%-15%,每日投喂2次,上午7:00投喂量占投喂总量的30%,下午17:00投喂量占投喂总量的70%;7天后投喂蛋白含量≧40%的幼蟹专用料,每日投喂量占蟹苗总重量的8%-12%,并根据摄食情况增减投喂量;
19.中期:7-8月,蟹种规格在300-500只/千克时,投喂蛋白含量在32%-36%的饲料,每天勤查饵料台,观察吃食情况,每口池塘设置饵料台3只,每只60厘米*60厘米;
20.后期:9-10月,蟹种规格到达80-300只/千克时加大投喂量,且饲料蛋白含量提高到40%,10月底开始投喂黑水虻育肥。10月初开始及时采用地笼和人工方法捕捞绿蟹,避免残杀黄蟹,同时减少绿蟹的吃食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扣蟹成活率。
21.其进一步的方案为:
22.所述水质调控措施为:5月初苗种放养时水位控制在40-60厘米,7-8月水位在100-120厘米,9-10月水位在80-100厘米,12月至次年2月水位在120厘米以上;5-6月使用小球藻、育藻素及有益菌肥水调水,7-8月使用小球藻、光合细菌芽孢杆菌调节水质,9-10月使用光合细菌、芽孢杆菌调节水质;每7-10天使用一次生物底改;每口池塘每日的换水量在8-12厘米。
23.其进一步的方案为:
24.所述水草管理措施包括:5月份,当4期蟹苗将轮叶黑藻采食完时及时捞出下风处的轮叶黑藻根茎部分;6月中旬后稀疏水花生;9月每亩使用50克杀虫剂喷洒在水花生叶面上以防治水花生叶甲虫害。
25.其进一步的方案为:
26.所述增氧措施:在池塘内使用增氧设备,6月中旬开始在晴天中午增氧2-3小时并且每天凌晨12:00-8:00增氧,使水体24小时溶氧在5毫克/升以上。
27.其进一步的方案为:
28.所述防病措施包括:5-10月整个养殖周期采用小球藻、微生态制剂及生物底改调控池塘水质底质;高温季节在饲料中拌服乳酸菌、黄芪多糖及多维增强蟹种的免疫力。
29.所述起捕收获为:在春节前后蟹种上市销售前,钩取出所述提高蟹种产量的培育装置后,在流水条件下捕捉;捕捉方法包括用地笼捕捉起捕、干塘摸捉或用网在水草上抄捕。
30.其进一步的方案为:所述培育装置包括薄板框架,所述薄板框架沿竖直方向间隔布置至少两个薄板,所述薄板框架周侧面的1-3个侧面定位连接有若干攀爬阶梯,池塘内养殖的蟹种能够通过攀爬阶梯爬至各个薄板上。
31.其进一步的方案为:
32.所述阶梯式投放具体为:放苗前每亩投放100个培育装置;5月底在幼蟹期每亩再投放200个培育装置;6月底每亩再投放200个培育装置;
33.所述培育装置每使用一个月后定期清洗。
34.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是:
35.1、在池塘中放置本发明装置,显著提高养殖有效面积,降低养殖密度,减少缺氧和蟹种之间的残杀问题,伤残率降低约70%,提高养成扣蟹质量;
36.2、经济效益高,每亩蟹种产量提高69%。
附图说明
37.图1是本发明整体结构图;
38.图2是本发明俯视图;
39.图3是本发明后视图;
40.图4是薄板卡槽示意图;
41.其中:
42.1、薄板区;2、攀爬阶梯区;3、薄板框架;4、薄板卡槽;5、固定支撑结构;6、固定绳;7、通孔;8、上定位件;9、下定位件。
具体实施方式
43.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44.实施例:
45.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提高蟹种产量的培育蟹种方法,包括养殖池塘选择、3月份池塘清整、3月底和4月下旬水草栽种、放苗前3天培育天然饵料、5月份苗种放养、养殖管理及起捕收获。
46.养殖管理包括采用“四定”投喂法投喂饲料、水质调控措施、水草管理措施、增氧措施以及防病措施;根据蟹种大小和水温情况在池塘无水草区域阶梯式投放若干个供蟹种攀
爬的培育装置。
47.移栽水草为3月底以水花生为主的水草,按条状布置且每口池塘种植3条,每条宽5-6米;移植时水花生按棵距40厘米行距50厘米布置,优选的水花生每束10根左右,长度30厘米;4月下旬移栽轮叶黑藻,在种植水花生的空隙处移栽轮叶黑藻,每亩种植100千克。
48.苗种放养的苗种为长江水系亲本繁育大眼幼体苗,选择规格和体色一致且活动能力强的大眼幼体;规格为14万只/千克-16万只/千克;每亩放养量为2.5-3.5千克。选择规格一致、体色一致、活动能力强的大眼幼体。亩放养密度为2.5-3.5千克,比常规1.5-2千克有所提高。
49.选择的养殖池塘条件为:池底底质为泥沙质,且淤泥深度不超过30厘米,池塘面积为5-10亩,池塘水深1.2-1.3米;池塘设有用于防逃的铝板,并采用土工膜与聚乙烯网片双层护坡;水源充足,水质清新,进水渠道、进水滤网、增氧等设备完善。优选的,池塘为长方形且长宽比为(2-3)∶1,方便管理。
50.池塘清整具体包括采用32-35wt%含量的漂白粉50-55千克/亩带水清塘,将漂白粉均匀溶解于塘中。溶解方式可以为使用80目聚乙烯网袋装满漂白粉沉入池底,在池塘两边来回拖动,让漂白粉慢慢稀释溶解于水体。
51.培育天然饵料具体为每亩使用有益菌例如em菌0.5千克加育藻素1千克,同时泼洒扩繁后的小球藻液0.5千克/亩开始肥水,培育轮枝角类等天然饵料。
[0052]“四定”投喂法,即定时、定点、定质、定量;具体包括:
[0053]
早期:大眼幼体放养3天后投喂蛋白含量≥42%的大眼幼体开口专用饲料,每日投喂量占蟹苗总重量的12%-15%,每日投喂2次,上午7:00投喂量占投喂总量的30%,下午17:00投喂量占投喂总量的70%;7天后投喂蛋白含量≧40%的幼蟹专用料,每日投喂量占蟹苗总重量的8%-12%,根据摄食情况适当增减投喂量。
[0054]
其中,大眼幼体开口专用饲料有多种产品可供选择,例如市面上销售的品牌为o#颗粒的螃蟹专用开口料,主要成分包括粗蛋白(含量≥43%)、粗灰分(含量≤15%)、水分(含量≤11%)、粗纤维(含量≤5%)、粗脂肪(含量≥3.5%)、钙(含量≤3.5%)、赖氨酸(含量≥2.2%)、总磷(含量≥1%)等。
[0055]
幼蟹专用料多种产品可供选择,例如市面上销售的品牌为肠肝健的河蟹功能性配料,主要成分包括粗蛋白(含量≥41%)、粗灰分(含量≤17%)、水分(含量≤12.5%)、粗纤维(含量≤10.0%)、粗脂肪(含量≥6%)、赖氨酸(含量≥2.2%)、总磷(含量≥1%)等。
[0056]
中期:7-8月,蟹种规格在300-500只/千克时,投喂蛋白含量在32%-36%的饲料。做到“四看”投喂管理,即看天气、看水质、看吃食情况、看蜕壳及生长情况。每天勤查饵料台,观察吃食情况,每口池塘设置饵料台3只,每只60厘米*60厘米;
[0057]
后期:9-10月,蟹种规格到达80-300只/千克时,加大投喂量,且饲料蛋白含量提高到40%,10月底开始投喂黑水虻育肥。10月初开始及时采用地笼和人工方法捕捞绿蟹,避免残杀黄蟹,同时减少绿蟹的吃食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扣蟹成活率。
[0058]
水质调控措施为:5月初苗种放养时水位控制在40-60厘米,7-8月水位在100-120厘米,9-10月水位在80-100厘米,12月至次年2月水位在120厘米以上;5-6月使用小球藻、育藻素及有益菌例如em菌肥水调水,7-8月使用小球藻、光合细菌芽孢杆菌调节水质,9-10月使用光合细菌、芽孢杆菌调节水质;每7-10天使用一次生物底改;池塘每日的换水量在8-12
厘米;
[0059]
水草管理措施包括:5月份,当4期后蟹苗将轮叶黑藻采食完时及时捞出下风处的轮叶黑藻根茎部分,并加大底改的使用频率;6月中旬后稀疏水花生;9月每亩使用50克杀虫剂喷洒在水花生叶面上以防治水花生叶甲虫害。
[0060]
增氧措施:在池塘内使用增氧设备,例如是微孔增氧机和水车式增氧机。本实施例中综合设置微孔增氧和水车式增氧两种增氧方式,其中微孔增氧功率达到0.6kw/亩,水车增氧功率达到0.4kw/亩。从苗种放养后到10月中旬微孔增氧机一直24小时持续开机,水车式增氧机从6月中旬开始在晴天中午增氧2-3小时,并且每天凌晨至8:00增氧,使水体24小时溶氧在5毫克/升以上;
[0061]
防病措施包括:5-10月整个养殖周期采用小球藻、微生态制剂及生物底改调控池塘水质底质,达到菌藻平衡。高温季节在饲料中拌服乳酸菌、黄芪多糖及多维增强蟹种的免疫力。
[0062]
养殖管理措施还包括:防逃,经常检查防逃设施是否损坏,塘口是否渗漏,特别是加水口及排水口,梅雨季节、暴雨后勤检查,以防蟹苗逃逸。
[0063]
除野,池塘野杂鱼较多时采用茶籽粕每亩7千克直接均匀撒在池中杀灭野杂鱼及幼蛙。
[0064]
蟹种的起捕时间在春节前后,销售前钩取出提高蟹种产量的培育装置,在流水条件下用地笼捕捉起捕、干塘摸捉,或用网在水草上抄捕等方法等。
[0065]
本实施例中培育装置包括薄板区1和攀爬阶梯区2,攀爬阶梯区定位设于薄板区周侧面的1-3个侧面,薄板区包括至少两个沿竖直方向间隔布置的薄板,相邻两薄板间形成活动区域,攀爬阶梯区包括若干组沿竖直方向间隔布置的攀爬阶梯,每一组攀爬阶梯包括若干台阶,每一台阶的水平面均邻接一薄板,使台阶水平面与相应的活动区域连通,攀爬阶梯远离薄板区的一侧设有用于防止养殖动物掉落的挡板,挡板高度在1厘米左右。
[0066]
攀爬阶梯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形式,例如可以包括阶梯框架,框架表面定位设有供螃蟹攀爬的网子;攀爬阶梯还可以是利用塑料或者金属一体成型的攀爬阶梯。
[0067]
本实施例中,阶梯式投放培育装置具体为:放苗前每亩投放100个培育装置;5月底在幼蟹期每亩再投放200个培育装置;6月底在高温前每亩再投放200个培育装置;培育装置每使用一个月后定期清洗。可以采用5%漂白液浸泡消毒晾晒后继续使用。
[0068]
本实施例中,培育装置沿竖直方向布置了9块薄板,薄板由聚乙烯塑料制成,薄板尺寸为59厘米*80厘米,相邻薄板之间的间距为6厘米。薄板一周侧面设置了5组对应的攀爬阶梯阶梯,攀爬阶梯的宽度为6厘米。定义每一台阶与水平面相邻的面为竖直面,每一台阶的水平面与相邻台阶的竖直面之间的角度为90-180度,优选的每一台阶的水平面与相邻台阶的竖直面之间的角度为120-150度,以便于螃蟹攀爬。螃蟹爬上每一攀爬阶梯的每一台阶时,都能通过每一台阶的台阶面爬向对应的薄板,在薄板之间自由移动。
[0069]
薄板区包括薄板框架3,每组攀爬阶梯的侧面均对应与该薄板框架的侧面和薄板的侧面定位连接,薄板框架的周侧面沿竖直方向对称设有与薄板相匹配的薄板卡槽4供所述薄板安装其中,薄板卡槽数量与薄板数量相当,本实施例中设有9组薄板卡槽。
[0070]
薄板卡槽的形式有多样,例如薄板框架左、右侧面分别设置沿水平方向布置的横杆,每一横杆与薄板接触的面开设有薄板形状尺寸相匹配的卡槽。
[0071]
薄板卡槽还可以是其他形式,例如图4所示,薄板框架左、右侧面分别设置沿水平方向布置的横杆,每一横杆与薄板接触的一侧定位设有呈上下布置的上定位件8和下定位件9,上定位件和下定位件之间的间距和薄板尺寸相匹配。
[0072]
薄板框架的顶面和底面设有固定支撑结构5,固定支撑结构包括若干沿水平方向布置且与薄板框架相连的支撑杆;薄板框架周侧面中的至少一个侧面的顶端和底端均设有能够相互连接的固定绳6,当安装好所有的薄板后,将两端的固定绳扣起来。固定支撑结构和固定绳的作用都是为了更好的固定薄板。
[0073]
每一薄板上开设有若干通孔7,用于水流活动,防止局部缺氧。优选的,通孔的直径为5厘米。
[0074]
6月份,当蟹种规格为1000只/千克时,将培育装置投放至池塘无水草区域,每亩放置400-500个。装置保持底部朝下,垂直放置,使聚乙烯塑料薄板水平状态,以便于蟹种攀爬和活动。
[0075]
通过该装置,每亩可以增加近2000平方米养殖面积,使有效养殖面积提高3-4倍。
[0076]
采用上述具体实施例进行养殖的结果如下:
[0077]
对照组每亩放养大眼幼体2.5千克,蟹种产量为210千克/亩,规格116只/千克,伤残率6.8%;采用本发明培育蟹种方法的池塘亩放养大眼幼体2.5千克,蟹种产量为305千克/亩,规格103只/千克,伤残率2.3%。较对照组,蟹种产量提高69%,伤残率减少约70%,规格提高了约11%左右。结果显示,本发明提供的提高蟹种产量的培育蟹种方法能够显著提高一龄蟹种的产量,并有效降低一龄蟹种的伤残率。
[0078]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