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保护叶片与光合功能的高效控梢促花方法

文档序号:33460656发布日期:2023-03-15 03:40阅读:27来源:国知局
一种保护叶片与光合功能的高效控梢促花方法

1.本发明涉及农业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保护叶片与光合功能的高效控梢促花方法。


背景技术:

2.我国是荔枝第一生产大国,荔枝成花不稳定是导致大小年的关键原因,其中,许多晚熟优质品种的荔枝成花难、“大小年”问题比较突出,与冬季环境和枝梢生长节奏关系密切。荔枝具有间歇性枝梢生长节奏,其花芽分化受冬季冷凉气温(《15℃)诱导,然而晚秋和冬季抽生营养梢,顶芽丧失对冷凉的成花响应能力而抑制花芽分化。因此,防止晚秋梢/冬梢抽生是保证荔枝成花的必要措施。目前,生产上普遍使用300mg/l左右乙烯利+1000-1500mg/l多效唑防控冬梢或用乙氧氟草醚等杀草剂杀除新梢,但这些处理技术无可避免造成叶片损伤,导致光合功能减弱、以及对压制冬梢的效果较弱和时效短的情况,需反复施用才能完全控制冬梢发生,费工费时,多次施用易导致荔枝芽过度休眠而不易苏醒,错过冷凉天气反而不利成花;提高处理剂量又有加剧叶片脱落,降低叶片功能的风险。急需一种药效长又能保护叶片的控梢促花处理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意在提供一种保护叶片与光合功能的高效控梢促花方法,以解决现有的荔枝新梢处理技术中易对荔枝造成不利影响的问题。
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5.一种保护叶片与光合功能的高效控梢促花方法,包括如下步骤:采用浓度高达500-1000mg/l乙烯利和0.5%磷胺钾溶液喷施树冠。
6.本方案的技术原理:利用磷胺钾的渗透调节功能及光合保护功能,可以降低乙烯利对叶片的功能损害,削弱其落叶效应。
7.优选地,喷施时间为预期白点大量出现前两个月。
8.通过上述设置,保持6周不抽生冬梢,促进纯花穗形成,显著降低落叶率,缓解乙烯利处理对光合速率抑制效应和落叶效应。
9.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0.本方案无需添加生长延缓剂多效唑等生长延缓剂,仅需一次性喷施处理,实现6周内不抽发营养梢,无需反复控梢处理,同时可显著降低主效药剂对叶片光合功能的不利影响,减少乙烯利造成的落叶,并有显著促进纯花穗形成的效应,成花节位数量也成倍增加。
附图说明
11.图1为对比例1至4处理后不同时间荔枝树的萌芽率;
12.图2为对比例1至4处理后不同时间荔枝树的白发生率;
13.图3为对比例1至4处理后荔枝树的纯花穗率;
14.图4为对比例1至4处理后不同时间荔枝树的叶片脱落率;
15.图5为对比例1至4处理后不同时间荔枝树末次梢成熟叶光合作用的影响图;
16.图6为实施例1、对比例1和4处理后不同时间荔枝树的落叶率;
17.图7为实施例1、对比例1和4处理后不同时间荔枝树的光合速率;
18.图8为实施例1和对比例1处理后不同时间荔枝树的萌芽率;
19.图9为实施例1、对比例1和5处理后不同时间荔枝树的白点率;
20.图10为实施例1和对比例1处理后纯花穗率、带叶花穗率和总花穗率比较图;
21.图11为实施例1和对比例5处理后花穗形成节位数比较图。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23.实施例1
24.一种保护叶片与光合功能的高效控梢促花方法,包括如下的处理步骤:10月底至11月中,末次秋梢充分成熟后,从顶芽休眠期到萌芽期均可采用浓度为1000mg/l乙烯利并添加0.5%的磷胺钾全面喷施树冠。一次处理后2个月内不抽发新生,白点提前发生,同时克服了高浓度1000mg/l乙烯利造成的落叶和对叶片光合作用的不利影响。本实施例中乙烯利可抑制荔枝顶芽萌动,并是萌动的芽停止进一步发育,进入休眠状态,这一效应具有剂量效应,随着浓度提高维持休眠的时间越长,休眠时间越长,越有利营养积累,从而对冷凉的敏感性增强,促进成花因子ft基因表达,进而有利成花;但对高浓度乙烯利对叶片的伤害也增加。利用磷胺钾的渗透调节功能及光合保护功能,可以降低乙烯利对叶片的功能损害,削弱其落叶效应。
25.实施例2
26.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本实施例采用乙烯利浓度为250mg/l。
27.实施例3
28.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本实施例采用乙烯利浓度为500mg/l。
29.对比例1
30.本对比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本对比例仅喷施清水。
31.对比例2
32.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本对比例单独用250mg/l乙烯利处理。
33.对比例3
34.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本对比例单独用500mg/l乙烯利处理。
35.对比例4
36.本对比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本对比例单独用1000mg/l乙烯利处理。
37.对比例5
38.本对比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本对比例采用传统控梢处理技术,即采用300mg/l乙烯利并添加1000mg/l多效唑喷施树冠。
39.由附图1-6可知,乙烯利处理后,已经萌动的芽会停止萌动,萌芽抑制效应随浓度提高而提高;6周内,500-1000mg/l可完全抑制冬梢萌发;并且浓度越高越有利花芽分化,乙烯利处理可使白点形成提早,纯花穗率提高,但浓度越高,落叶越严重,对叶片伤害越严重。
对比例2和对比例3涉及的乙烯利浓度处理后虽然能够起到抑制作用,但不能完全抑制荔枝芽的萌动,产生冬梢;对比例1则在处理后萌芽率接近100%,冬梢大量抽发;而对比例4所用乙烯利浓度完全抑制了芽萌动。可见,乙烯利的浓度越高,对冬梢的抑制作用越明显,成花效应也越好,因此从控梢促花角度看1000mg/l乙烯利处理浓度最佳。然而,处理浓度越高,落叶程度就越高,对光合功能的破坏作用也越严重。
40.由附图6-7可知,添加营养保护剂并不会削弱乙烯利的控梢时效,2个月内均未长冬梢,对比例1和实施例1处理的落叶率显著降低,而净光合速率则显著提高,并与对比例4无显著差异,说明采用本方案可以避免高浓度(1000mg/l)乙烯利导致对叶片的伤害,同样可以完全抑制冬梢发生,抑制时间长达6周。由图8-11可知,经实施例1和对比例5处理后成花率对比,本方案控梢处理与传统控梢可显著提高纯花穗比率和成花率,且成花节位数显著增加。
41.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实施方案中公知的具体技术方案或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发明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技术特征:
1.一种保护叶片与光合功能的高效控梢促花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采用浓度高达500-1000mg/l乙烯利和0.5%磷胺钾溶液喷施树冠。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保护叶片与光合功能的高效控梢促花方法,其特征在于:喷施时间为预期白点大量出现前两个月。

技术总结
本发明属于农业生产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保护叶片与光合功能的高效控梢促花方法,包括如下步骤:采用浓度高达500-1000mg/L乙烯利并添加0.5%磷胺钾保护剂喷施树冠,一次性处理可以保持处理后6周内不抽发冬梢,并促进白点形成,提高纯花穗率,增加成花节位数,同时又可显著降低高浓度乙烯利对叶片光合功能的不利影响。本发明解决了生产上需要反复处理、控梢促花效果不稳定的问题,是实现荔枝丰产稳产关键技术。键技术。键技术。


技术研发人员:黄旭明 王惠聪 温冰怡 欧阳建忠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华南农业大学
技术研发日:2022.10.18
技术公布日:2023/3/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