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樟子松立枯病防治剂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4105663发布日期:2023-05-10 19:53阅读:25来源:国知局
一种樟子松立枯病防治剂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樟子松立枯病防治,尤其涉及一种樟子松立枯病防治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1、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holica litv.)是松科植物,常绿乔木,高15-25米,最高达30米,树冠椭圆形或圆锥形,是东北地区主要速生用材、防护绿化、水土保持优良树种,材质较强,纹理直,可供建筑、家具等用材,树干可割树脂,提取松梨及松节油,树皮可提取栲胶,用途广泛。

2、立枯病是樟子松生长过程中容易感染的一种病,诱发樟子松立枯病的原因有生理性和侵染性两类,生理性立枯病多由于强烈的日光照射、干旱风的吹袭、气温高、土壤蒸发量大等非生物因素的直接影响,这些非生物因素主要是造成地表温度过高灼伤根颈从而引发樟子松立枯病,地表温度过高灼伤根颈会使苗木距离地面l-5mm处因局部烫伤发生极狭窄的凹陷、地上部猝倒,最终导致苗木死亡,此外地表温度过高还会带走土壤中大量的水分,使樟子松萎蔫、猝倒、立枯致死。侵染性立枯病:多由于土壤中的各种立枯病菌侵染地颈部或主根上部,使韧皮部之输导组织溃疡腐烂,呈现与生理性立枯病相类似的地上部症状,其病菌以丝核菌、镰刀菌、腐霉菌三种为主。目前对樟子松立枯病的防治主要是在侵染性立枯病上,对地表温度过高灼伤根颈引发的立枯病的防治较少,且侵染性立枯病的防治上多采用喷洒药剂的方式进行防治,但是药剂易残留对植株造成毒害。

3、因此,目前急需一种樟子松立枯病防治剂及其制备方法,主要通过解决生理性发病原因中因地表温度过高灼伤根颈以及病菌侵染引发樟子松立枯病,使樟子松萎蔫、猝倒、立枯致死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樟子松立枯病防治剂及其制备方法,主要通过解决生理性发病原因中因地表温度过高灼伤根颈以及病菌侵染引发樟子松立枯病,使樟子松萎蔫、猝倒、立枯致死问题。

2、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手段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3、一种樟子松立枯病防治剂,所述防治剂由凝胶颗粒和增效剂组成,所述凝胶颗粒内部负载有绿色木霉菌。

4、进一步,所述凝胶颗粒包括以下重量份原料:8-10份苯甲酸铵、8-10份碘化铵、5-7份氢氧化钡、10-15份硝酸铵、70-80份海藻酸钠、1-2份葡萄糖酸钙。

5、进一步,所述苯甲酸铵、碘化铵、氢氧化钡、硝酸铵均为粉末状。

6、进一步,所述增效剂包括以下重量份原料:10-20份薄荷醇、10-20份薄荷酰胺、5-10份木糖醇、5-10份氯化钾、0.05-0.1份绿色木霉菌。

7、一种樟子松立枯病防治剂的制备方法,所述防治剂中凝胶颗粒制备方法如下:

8、s1:于海藻酸钠中加入水混合均匀后加热至60-70℃搅拌3-5min,然后加入葡萄糖酸钙,搅拌至凝胶状得到海藻酸钠凝胶;

9、s2:将苯甲酸铵、碘化铵、氢氧化钡、硝酸铵混合均匀后放入造粒机中制备成粒径为0.3-1.5cm的混合颗粒;

10、s3:将混合颗粒加入到海藻酸钠凝胶中,600-800r/min速度下搅拌10-15min得到海藻酸钠凝胶包覆颗粒,将海藻酸钠凝胶包覆颗粒冷冻干燥后得到成凝胶颗粒。

11、进一步,所述防治剂中增效剂的制备方法如下:

12、将薄荷醇、薄荷酰胺、木糖醇、氯化钾、绿色木霉菌混合均匀后得到增效剂。

13、进一步,所述凝胶颗粒的制备步骤s3中冷冻干燥温度为零下40-零下60℃,时间为28-36h。

14、进一步,所述防治剂的使用方法如下:

15、a、将樟子松种植地土壤进行翻土,翻土完成后向土壤中洒入秸秆渣,将秸秆渣与表层土壤耙匀,然后向土壤中施加凝胶颗粒;

16、b、于增效剂中加入75%乙醇进行溶解,然后加入水混合均匀后得到增效液,将增效液喷洒于樟子松种植地。

17、由于强烈的日光照射,天气温度高会导致樟子松种植地地表温度过高灼伤根颈而引发樟子松立枯病,土壤中病菌的侵染也会导致樟子松患上立枯病,使樟子松萎蔫、猝倒、立枯致死,向樟子松种植地施加防治剂,可有效防治樟子松立枯病;

18、向樟子松种植地施加凝胶颗粒,然后将增效剂溶解后制备成增效液喷洒于种植地,增效液中的薄荷醇、薄荷酰胺、木糖醇、氯化钾会吸收地表周围空气中的热量,从而使地表温度降低,可有效抑制樟子松因地表温度过高引发的立枯病,但是由于薄荷醇、薄荷酰胺、木糖醇、氯化钾只能短暂的降低地表温度,而夏季太阳照射时间长,白天地表温度会持续升高,增效剂不足以较长时间维持地表的较低温度,因此需要对土壤进一步处理;

19、土壤中施加的凝胶颗粒吸收增效液开始溶胀,凝胶颗粒中的苯甲酸铵、碘化铵与吸收的增效液结合,使得苯甲酸铵、碘化铵中的n-h键断裂,吸收周围空气中的热量,从而降低地表温度;凝胶颗粒内部的硝酸铵遇到吸收的增效液时,也会开始吸收周围空气中的热量,并进一步与氢氧化钡反应,加大热量的吸收量,从而更有效地持续降低地表温度;因为苯甲酸铵、碘化铵、氢氧化钡、硝酸铵包覆在凝胶的内部,凝胶吸收增效液后增效液逐步深入到颗粒内部,从而延长了内部物质的持续作用时间,可以较长时间保持地表温度处于较低温度,从而有效防止高温天气下地表温度过高灼伤根颈引发的立枯病;

20、在增效剂中添加绿色木霉菌可以有效防止丝核菌、镰刀菌、腐霉菌等引发的立枯病,并且没有残留毒性,能够促进樟子松茁壮生长。

21、进一步,所述凝胶颗粒的施用量为0.1-1kg/m2,所述增效液的喷洒量为0.5-3kg/m2。

22、进一步,所述防治剂的施用时间为12-14时。

23、制备的防治剂主要通过降低地表温度解决生理性发病原因中因地表温度过高灼伤根颈引发的樟子松立枯病,在12-14时使用,这段时间为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间段,地表温度也达到最高,此时将防治剂施入土壤中,部分增效液快速将地表温度降低,然后凝胶颗粒吸收部分增效液后吸收地表温度的热量使地表温度保持在较低温度,可以使防治剂的作用效果达到最大。

24、进一步,秸秆渣用量为0.2-2kg/m2。

25、向根部土壤中施加秸秆渣,可以增加根部土壤的透气性,改善土壤情况,促进绿色木霉菌的繁殖,增强绿色木霉菌对病菌的防治作用,提高防治效果。

26、有益效果:

27、1.本发明公开的一种樟子松立枯病防治剂及其制备方法,通过向樟子松种植地中施加防治剂,可以在高温天气下有效降低地表温度,解决因地表温度过高灼伤根颈引发的樟子松立枯病的问题,同时制备的防治剂中添加有绿色木霉菌,绿色木霉菌可以对引发侵染性立枯病的病菌进行有效防治,且无药物毒害作用,在解决因地表温度过高灼伤根颈引发的生理性立枯病的同时,又解决了病菌侵染引发的侵染性立枯病,大大降低了樟子松立枯病的患病率,促进樟子松健壮生长。

28、2.本发明公开通过将防治剂分别制备成凝胶颗粒和增效剂,凝胶颗粒和增效剂协同作用,可以有效延长降低地表温度的时间,提高防治效果。



技术特征:

1.一种樟子松立枯病防治剂,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治剂由凝胶颗粒和增效剂组成,所述凝胶颗粒内部负载有绿色木霉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樟子松立枯病防治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凝胶颗粒包括以下重量份原料:8-10份苯甲酸铵、8-10份碘化铵、5-7份氢氧化钡、10-15份硝酸铵、70-80份海藻酸钠、3-5份葡萄糖酸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樟子松立枯病防治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增效剂包括以下重量份原料:10-20份薄荷醇、10-20份薄荷酰胺、5-10份木糖醇、5-10份氯化钾、0.05-0.1份绿色木霉菌。

4.一种樟子松立枯病防治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治剂中凝胶颗粒制备方法如下: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樟子松立枯病防治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治剂中增效剂的制备方法如下: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樟子松立枯病防治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凝胶颗粒的制备步骤s3中冷冻干燥温度为零下40-零下60℃,时间为28-36h。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樟子松立枯病防治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治剂的使用方法如下: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樟子松立枯病防治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凝胶颗粒的施用量为0.1-1kg/m2,所述增效液的喷洒量为0.5-3kg/m2。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樟子松立枯病防治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治剂的施用时间为12-14时。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樟子松立枯病防治剂及其制备方法,属于樟子松立枯病防治技术领域,所述防治剂由凝胶颗粒和增效剂组成,通过向樟子松种植地土壤施加凝胶颗粒和增效剂,二者协同作用可以有效降低樟子松种植地的地表温度,解决因地表温度过高灼伤根颈引发的樟子松立枯病的问题,并且所述防治剂还可以有效防治病菌侵染引发的立枯病,大大降低了樟子松立枯病的患病率,促进樟子松健壮生长。

技术研发人员:张惠,暴彦灼,马菊,叶润红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榆林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