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覆土圆盘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397390发布日期:2022-11-30 13:15阅读:336来源:国知局
一种覆土圆盘机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圆盘机构,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平贝母播种机上的覆土圆盘机构。


背景技术:

2.播种机是一种使撒出的种子在播种地块上均匀分布的播种机。常用的机型为离心式撒播机,附装在农用运输车后部。由种子箱和撒播轮构成。种子由种子箱落到撒播轮上,在离心力作用下沿切线方向播出,播幅达8~12米。也可撒播粉状或粒状肥料、石灰及其他物料。撒播装置也可安装在农用飞机上使用。
3.作业时,由行走轮带动排种轮旋转,种子自种子箱内的种子被按要求的播种量排入输种管,并经开沟器落入开好的沟槽内,然后由覆土镇压装置将种子覆盖压实。出苗后作物成平行等距的条行。用于不同作物的条播机除采用不同类型的排种器和开沟器外,其结构基本相同,一般由机架、牵引或悬挂装置、种子箱、排种器、传动装置、输种管、开沟器、划行器、行走轮和覆土镇压装置等组成。其中影响播种质量的主要是排种装置和开沟器。常用的排种器有槽轮式、离心式、磨盘式等类型。开沟器有锄铲式、靴式、滑刀式、单圆盘式和双圆盘式等类型。
4.现有的播种机上的覆土圆盘多为被动式,即前行过程中与土壤产生的摩擦力作为旋转的驱动力,从而驱动覆土圆盘旋转,实现覆土功能,此种机构局限土壤疏松的地况,对于土壤湿粘,杂物较多等影响流动性的地况则无法使用;少部分使用链条或是三角带将动力传递给覆土圆盘,此机构传递动力单一,不能实现变速且机构繁杂,调整维修都不方便。
5.综上所述,现有的覆土圆盘机构由于传递动力单一,存在不能实现变速且机构繁杂,调整维修都不方便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的覆土圆盘机构由于传递动力单一,存在不能实现变速且机构繁杂,调整维修都不方便的问题。进而提供一种覆土圆盘机构。
7.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覆土圆盘机构包括覆土圆盘本体,它还包括圆盘前端固定轴套、覆土圆盘定位套、液压马达、动力传动组件、覆土下支臂、覆土上支臂、下支臂端盖、上支臂端盖、调整丝杠和摇把,下支臂端盖安装在覆土下支臂上,覆土上支臂滑动套装在覆土下支臂上,上支臂端盖安装在覆土上支臂上,调整丝杠的上端与摇把连接,调整丝杠的下部旋拧并伸入覆土下支臂和覆土上支臂内与下支臂端盖和上支臂端盖形成螺母丝杠副,且在调整丝杠的作用下带动覆土上支臂在覆土下支臂的外侧壁上实现上下滑动,覆土下支臂的下端与覆土圆盘定位套固定连接,且覆土下支臂与覆土圆盘定位套的轴线之间形成夹角,所述夹角为30
°‑
65
°
,圆盘前端固定轴套通过动力传动组件转动内嵌在覆土圆盘定位套内,液压马达安装在覆土圆盘定位套的一侧,且液压马达的输出轴与圆盘前端固定轴套之间通过健连接,覆土圆盘本体安装在圆盘前端固定轴套上。
8.进一步地,圆盘前端固定轴套为阶梯轴套,所述阶梯轴套的大端外侧端面为内凹的弧形。
9.进一步地,动力传动组件包括两个轴承和隔套,两个轴承套装在圆盘前端固定轴套的外圆周面上,隔套位于两个轴承之间并套装在圆盘前端固定轴套上。
10.进一步地,覆土下支臂和覆土上支臂均为矩形支臂。
11.进一步地,覆土下支臂和覆土上支臂之间间隙配合。
12.进一步地,调整丝杠为阶梯丝杠。
13.进一步地,覆土下支臂与覆土圆盘定位套的轴线之间的夹角为40
°
、45
°
或48
°

14.更进一步地,它还包括安装座,安装座安装在覆土上支臂的外侧面上。
15.更进一步地,它还包括螺母和螺栓,螺栓穿过覆土上支臂顶设在覆土下支臂的外侧壁上,螺母拧紧在覆土上支臂外部的螺栓上。
16.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效果:
17.1、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主动覆土,覆土时具有动力,进而能够实现湿粘及杂物较多的地况工作,因可主动旋转可增加土壤的流动性,减少阀块的产生。
18.2、本实用新型通过油量控制阀进行覆土圆盘转速无极调节,照比机械传动结构简单,调整维修方便,并且可根据实际垄台成形效果及时调整转速。
19.3、本实用新型的深度调整机构,采用大悬臂调整把手与梯形丝杠,可实现调节省力、方便,能抵御较大冲击力。
20.4、本实用新型在不启动液压马达时,能够实现被动覆土。覆土的传递动力分为主动和被动,避免了因传递动力单一,存在不能实现变速且机构繁杂,调整维修都不方便的问题。
附图说明
21.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俯视图;图3是图2沿a-a处的剖视图;图4是两个覆土圆盘机构覆土时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圆盘前端固定轴套的轴测图;图6是图5的主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2.具体实施方式一:结合图1至图6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一种覆土圆盘机构包括覆土圆盘本体1,它还包括圆盘前端固定轴套2、覆土圆盘定位套3、液压马达4、动力传动组件、覆土下支臂5、覆土上支臂6、下支臂端盖7、上支臂端盖8、调整丝杠9和摇把10,下支臂端盖7安装在覆土下支臂5上,覆土上支臂6滑动套装在覆土下支臂5上,上支臂端盖8安装在覆土上支臂6上,调整丝杠9的上端与摇把10连接,调整丝杠9的下部旋拧并伸入覆土下支臂5和覆土上支臂6内与下支臂端盖7和上支臂端盖8形成螺母丝杠副,且在调整丝杠9的作用下带动覆土上支臂6在覆土下支臂5的外侧壁上实现上下滑动,覆土下支臂5的下端与覆土圆盘定位套3固定连接,且覆土下支臂5与覆土圆盘定位套3的轴线之间形成夹角,所述夹角为30
°‑
65
°
,圆盘前端固定轴套2通过动力传动组件转动内嵌在覆土圆盘定位套3内,液压马达4安装在覆土圆盘定位套3的一侧,且液压马达4的输出轴与圆盘前端固定轴套2之间通过健连接,覆土圆盘本体1安装在圆盘前端固定轴套2上。
23.本实施方式通过增设液压马达,使得覆土圆盘具有覆土动力,减少了现有被动式覆土的效率,而且即使面对潮湿的土也能够快速实现覆土,减少圆盘上泥土的黏附。
24.本实施方式的覆土下支臂5的下端与覆土圆盘定位套3的外圆周表面之间采用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由于焊接连接方式更加牢固,保证了圆盘覆土过程中的受力,不会发生连接处断裂的问题,保证整个播种机的使用寿命。
25.具体实施方式二:结合图5和图6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圆盘前端固定轴套2为阶梯轴套,所述阶梯轴套的大端外侧端面为内凹的弧形。如此设置,采用了内凹的弧形是为了便于圆盘进行无缝连接,便于圆盘前端固定轴套与圆盘的连接处没有间隙容纳泥土,进而防止因长时间在圆盘根部有泥土黏附,导致的圆盘根部易腐蚀,降低圆盘寿命的问题。其它组成和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26.本实施方式采用了圆盘前端固定轴套2和覆土圆盘定位套3内嵌并相互转动的连接方式,此种连接方式不但结构紧凑,减小占地空间,还保证了液压马达输出轴直接作用于圆盘,保证圆盘的驱动动力足够,而且圆盘的转动速度也可直接进行调整,结构更加简单。
27.具体实施方式三:结合图3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动力传动组件包括两个轴承11和隔套12,两个轴承11套装在圆盘前端固定轴套2的外圆周面上,隔套12位于两个轴承11之间并套装在圆盘前端固定轴套2上。如此设置,便于实现传动,覆土圆盘定位套3又不受到转动动力的影响。其它组成和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一或二相同。
28.具体实施方式四:结合图2和图4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覆土下支臂5和覆土上支臂6均为矩形支臂。如此设置,支撑结构强度高。其它组成和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一、二或三相同。
29.具体实施方式五:结合图2和图4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覆土下支臂5和覆土上支臂6之间间隙配合。如此设置,便于二者滑动连接。其它组成和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一、二、三或四相同。
30.具体实施方式六:结合图3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调整丝杠9为阶梯丝杠。如此设置,调节覆土深度更加省力方便。其它组成和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一、二、三、四或五相同。
31.具体实施方式七:结合图2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覆土下支臂5与覆土圆盘定位套3的轴线之间的夹角为40
°
、45
°
或48
°
。如此设置,便于根据实际需要调整覆土垄台的宽度,使用更加灵活。其它组成和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一、二、三、四、五或六相同。
32.具体实施方式八:结合图1至图4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还包括安装座13,安装座13安装在覆土上支臂6的外侧面上。如此设置,便于与播种机的机架进行连接。其它组成和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一、二、三、四、五、六或七相同。
33.具体实施方式九:结合图1至图4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还包括螺母14和螺栓15,螺栓15穿过覆土上支臂6顶设在覆土下支臂5的外侧壁上,螺母14拧紧在覆土上支臂6外部的螺栓15上。
34.如此设置,进一步增强了覆土下支臂5和覆土上支臂6之间连接的可靠性,防止因调整丝杠9失效时,导致覆土无法正常工作的问题。其它组成和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八中任意一项相同。
35.结合图1至图6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36.本实用新型的覆土下支臂5和覆土上支臂6通过调整丝杠连接,通过旋转调整摇把实现覆土下支臂焊合的上、下调整。
37.本实用新型的覆土下支臂5的下端焊有覆土圆盘定位套,并与其侧平面形成夹角,此夹角既能侧向导流土壤,又能在整理垄形。
38.本实用新型在覆土圆盘后端加装液压马达,从而驱动覆土圆盘旋转,可以实现土壤向偏角内侧方向滚动回流效果,增强土壤的流动性,也可根据需要进行转速调整。可选择主、被动旋转,当土壤流动性好的地况,关掉液压马达即可实现覆土圆盘被动旋转,减少覆土回流效果当土壤流动性较差时,开启液压马达即可实现覆土圆盘由主动旋转,增加覆土回流效果。
39.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在本实用新型精神内做其他变化,以及应用到本实用新型未提及的领域中,当然,这些依据本实用新型精神所做的变化都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