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态稻田水肥耦合调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097969发布日期:2023-05-10 09:39阅读:56来源:国知局

本技术涉及生态稻田,具体的,涉及一种生态稻田水肥耦合调控装置。


背景技术:

1、经检索,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远程计量棉花膜下滴灌水肥耦合调控系统(授权公告号cn105638064a),该专利技术虽然能够避免灌溉过程中人为因素的不利影响,提高操作的准确性,但是,该专利技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无法有效降低农业生产的成本,从而无法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进而导致农田灌溉水利用效率和有机肥料使用效率显著降低,同时无法实现水资源循环高效利用,从而导致稻田种植区域灌溉排水技术和管理体系难以适应生态稻田水资源循环高效利用,不利于实际的应用与操作。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生态稻田水肥耦合调控装置,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稻田种植区域灌溉排水技术和管理体系难以适应生态稻田水资源循环高效利用的问题。

2、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生态稻田水肥耦合调控装置,包括灌排两用沟渠、调蓄池、生化池、三个第一稻田、一个第二稻田和鱼塘,所述生化池、第一稻田、第二稻田和鱼塘均与调蓄池通过管道连接,所述调蓄池、生化池、第一稻田、第二稻田和鱼塘均设置在灌排两用沟渠的内部。

3、进一步的,所述调蓄池与第一稻田之间设置有管道一,所述管道一的外侧与调蓄池之间设置有连通管一,所述调蓄池与鱼塘之间设置有管道二,所述管道二的外侧与调蓄池之间设置有连通管二,所述调蓄池与生化池之间设置有管道三。

4、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稻田、第二稻田、鱼塘、生化池与灌排两用沟渠之间均设置为机耕道。

5、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稻田与第二稻田的内部均设置有沉沙池。

6、进一步的,所述生化池的一侧设置有临时住房。

7、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稻田与第二稻田的外侧均设置有田埂。

8、进一步的,所述田埂的外侧均设置有环形沟,所述调蓄池与环形沟之间设置有管道四,所述管道四的外侧与调蓄池之间设置有连通管三,所述管道一、连通管一、管道二、管道四、连通管三的外侧均设置有闸阀。

9、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

10、1、本实用新型中当第一稻田与第二稻田的水位超过作物灌溉制度设置的上限值时,打开其与调蓄池之间连接的管道,将水排至调蓄池的内部,再打开调蓄池与其他水位较低区域的连接管道,将水排至相应区域内储蓄起来,以备灌溉时期使用,同时当第一稻田与第二稻田的水位低于作物灌溉制度设置的下限值时,首先将水源点的水位提高至超过稻田田面高程0.3m以上,再打开调蓄池与需要灌溉田块的连接管道,进行灌溉即可,此外,区域内的沟渠和鱼塘水位,可根据需要,依靠调蓄池进行进行适时调整,以满足沟渠种养的需求;

11、2、同时本实用新型能够有效降低农业生产的成本,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农田灌溉水利用效率和有机肥料使用效率显著提高,同时实现水资源循环高效利用。



技术特征:

1.一种生态稻田水肥耦合调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灌排两用沟渠(1)、调蓄池(5)、生化池(7)、三个第一稻田(2)、一个第二稻田(3)和鱼塘(18),所述生化池(7)、第一稻田(2)、第二稻田(3)和鱼塘(18)均与调蓄池(5)通过管道连接,所述调蓄池(5)、生化池(7)、第一稻田(2)、第二稻田(3)和鱼塘(18)均设置在灌排两用沟渠(1)的内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态稻田水肥耦合调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蓄池(5)与第一稻田(2)之间设置有管道一(10),所述管道一(10)的外侧与调蓄池(5)之间设置有连通管一(11),所述调蓄池(5)与鱼塘(18)之间设置有管道二(12),所述管道二(12)的外侧与调蓄池(5)之间设置有连通管二(13),所述调蓄池(5)与生化池(7)之间设置有管道三(1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态稻田水肥耦合调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稻田(2)、第二稻田(3)、鱼塘(18)、生化池(7)与灌排两用沟渠(1)之间均设置为机耕道(4)。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态稻田水肥耦合调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稻田(2)与第二稻田(3)的内部均设置有沉沙池(6)。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态稻田水肥耦合调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生化池(7)的一侧设置有临时住房(8)。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生态稻田水肥耦合调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稻田(2)与第二稻田(3)的外侧均设置有田埂(9)。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生态稻田水肥耦合调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田埂(9)的外侧均设置有环形沟(17),所述调蓄池(5)与环形沟(17)之间设置有管道四(15),所述管道四(15)的外侧与调蓄池(5)之间设置有连通管三(16),所述管道一(10)、连通管一(11)、管道二(12)、管道四(15)、连通管三(16)的外侧均设置有闸阀。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生态稻田技术领域,提出了一种生态稻田水肥耦合调控装置,包括灌排两用沟渠、调蓄池、生化池、三个第一稻田、一个第二稻田和鱼塘,生化池、第一稻田、第二稻田和鱼塘均与调蓄池通过管道连接,调蓄池、生化池、第一稻田、第二稻田和鱼塘均设置在灌排两用沟渠的内部。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稻田种植区域灌溉排水技术和管理体系难以适应生态稻田水资源循环高效利用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邓海龙,谢亨旺,徐涛,王子荣,冷梦辉,陈昱,付桃秀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江西省赣抚平原水利工程管理局(江西省灌溉试验中心站)
技术研发日:20221124
技术公布日:2024/1/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