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荒漠草原区灌草结合生态修复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4377213发布日期:2023-06-07 23:39阅读:9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荒漠草原土壤修复,特别涉及一种荒漠草原区灌草结合生态修复方法。


背景技术:

1、根据地理学上的定义,荒漠是“降水稀少,植物很稀疏,因此限制了人类活动的干旱区”,生态学上将荒漠定义为“由旱生、强旱生低矮木本植物,包括半乔木、灌木、半灌木和小半灌木为主组成的稀疏不郁闭的群落”;

2、现有治理荒漠化程用草方格固沙、植树造林等工程手段,但是一般只能取得固沙的效果,无法使得荒漠化土壤再次恢复肥力适合植物生长,为此,提出一种荒漠草原区灌草结合生态修复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发明希望提供一种荒漠草原区灌草结合生态修复方法,以解决或缓解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至少提供一种有益的选择。

2、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荒漠草原区灌草结合生态修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3、s1、对荒漠草原地块进行开沟处理,此时将滴灌管埋置荒漠草原地块的沟内;

4、s2、将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的种子共混后,将其放置在温水中浸泡15分钟,然后将浸泡的种子放置在水温的水中在浸泡8小时,此时将浸泡完毕的种子放置在培发芽床中进行催芽处理;

5、s3、将s2中催芽完毕的种子,种植至s1中的沟内,此时使用s1中的滴灌管进行滴灌营养液,对种子进行培育处理。

6、进一步优选的,在所述s2中,灌木植物的种子为沙棘、驼绒藜和小叶锦鸡儿,草本植物的种子为克氏针茅、羊草、冰草和菊叶萎陵菜,并且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种子共混时的质量比为6:4。

7、进一步优选的,在所述s2中,所述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种子共混播种时的播种量控制为50~80g/m2。

8、进一步优选的,在所述s2中,温水的水温为50-55℃。

9、进一步优选的,在所述s2中,发芽床的温度为20-30℃。

10、进一步优选的,在所述s3中,所述营养液的制备配方按照对应重量份称取:四水硝酸钙0.47-0.75g、硝酸钾0.3-0.5g、磷酸二氢铵0.057-0.068g、七水硫酸镁0.25g和1000g的水。

11、本发明实施例由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其具有以下优点:

12、本发明步骤简单规范,且整体综合成本低,易于推广应用,能够实现荒漠草原区的修复,且效果好,并且可以提高固沙的效果,使得荒漠化土壤再次恢复肥力适合植物生长,极具市场竞争力和推广应用价值。

13、上述概述仅仅是为了说明书的目的,并不意图以任何方式进行限制。



技术特征:

1.一种荒漠草原区灌草结合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荒漠草原区灌草结合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s2中,灌木植物的种子为沙棘、驼绒藜和小叶锦鸡儿,草本植物的种子为克氏针茅、羊草、冰草和菊叶萎陵菜,并且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种子共混时的质量比为6: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荒漠草原区灌草结合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s2中,所述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种子共混播种时的播种量控制为50~80g/m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荒漠草原区灌草结合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s2中,温水的水温为50-5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荒漠草原区灌草结合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s2中,发芽床的温度为20-3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荒漠草原区灌草结合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s3中,所述营养液的制备配方按照对应重量份称取:四水硝酸钙0.47-0.75g、硝酸钾0.3-0.5g、磷酸二氢铵0.057-0.068g、七水硫酸镁0.25g和1000g的水。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荒漠草原区灌草结合生态修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对荒漠草原地块进行开沟处理,此时将滴灌管埋置荒漠草原地块的沟内;S2、将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的种子共混后,将其放置在温水中浸泡15分钟,然后将浸泡的种子放置在水温的水中在浸泡8小时,此时将浸泡完毕的种子放置在培发芽床中进行催芽处理;S3、将S2中催芽完毕的种子,种植至S1中的沟内,此时使用S1中的滴灌管进行滴灌营养液,对种子进行培育处理。本发明步骤简单规范,且整体综合成本低,易于推广应用,能够实现荒漠草原区的修复,且效果好,并且可以提高固沙的效果,使得荒漠化土壤再次恢复肥力适合植物生长,极具市场竞争力和推广应用价值。

技术研发人员:袁慧平,薛树媛,高秀芳,王菊花,庄玲,张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袁慧平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