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秋播育秧的多年生稻品种鉴定方法及选育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4708438发布日期:2023-07-07 13:09阅读:3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多年生稻品种选育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秋播育秧的多年生稻品种鉴定方法及选育方法。


背景技术:

1、多年生稻品种选育一般采用分子标记基因辅助选育方法进行,但许多育种家并没有很好的育种手段,无法快速高效的筛选出多年生稻品种。

2、另外,这种采用分子标记基因辅助选育方法技术要求较高,且操作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基于秋播育秧的多年生稻品种鉴定方法及选育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多年生稻品种选育困难、操作难度大的技术问题。

2、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一些实施方案包括:

3、第一方面:一种基于秋播育秧的多年生稻品种鉴定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4、确定待鉴定种子,其中,所述待鉴定种子为云南大学利用长雄野生稻培育的粳型多年生稻品种与普通籼型常规稻杂交稻的f1代种子次年种植后生产的f2代种子;

5、确定播种环境,其中,所述播种环境为北纬26度至北纬35度之间的区域,并且,所述播种环境的全年最低气温有低于0℃的环境,全年最低气温低于4℃的天数超过20天;

6、确定播种期,所述播种期为收获f2代种子当年的9月下旬至10月下旬;

7、配备苗床,在所述播种环境中配备苗床,所述苗床在播种前持续淹水,在播种当天排水起厢,厢面宽度为1.1米至1.3米,厢面平整且不积水,相邻两厢之间的沟中存储深度不超过厢面的水,在所述播种期中将待鉴定种子播种至配备完成后的苗床,同时,记录待鉴定种子的编号以及该待鉴定种子对应的苗床编号,播种完毕后在厢面覆盖无纺布或薄膜。

8、苗期护理:秧苗生长后,采用浅水灌溉、自然落干的方式使所述苗床处于干湿交替状态,其中,浅水灌溉的灌溉水深不超过3cm,自然落干至土壤不产生裂纹,周而复始;

9、鉴定:进行苗期护理的秧苗生长至次年2月份至3月份,观察秧苗的生长情况,存活的秧苗即为多年生稻。

10、作为优选,所述确定播种环境中,所述播种环境的全年无霜期不超过300天。

11、作为优选,所述确定播种环境中,所述播种环境为北纬26度至北纬30度之间的区域。

12、作为优选,所述苗期护理还包括耐冷鉴定,其中,所述耐冷鉴定为根据当前自然温度确定耐冷鉴定温度和时长。

13、作为优选,所述耐冷鉴定为根据当前自然温度确定耐冷鉴定温度和时长中,当前自然温度等于或超过4℃,无纺布或薄膜的打开时长不少于30天,当前自然温度低于4℃时,所述无纺布或薄膜无需打开。

14、第二方面:一种基于秋播育秧的多年生稻品种选育方法,

15、包括:鉴定,多年生稻品种鉴定方法为权利要求1至6任意一项所述的基于秋播育秧的多年生稻品种鉴定方法;

16、多年生稻品种选育方法还包括:

17、移栽,所述移栽为对鉴定完成后的秧苗进行移栽;

18、对f2代秧苗所生产的种子f3代进行标记,再次鉴定,所述再次鉴定为对移栽的秧苗收获的种子利用权利要求1至6任意一项所述的基于秋播育秧的多年生稻品种鉴定方法进行鉴定;

19、f3代种子具有多年生性,通过循环鉴定、移栽以及再次鉴定步骤完成多年生稻品种选育。

20、作为优选,所述移栽中,待所述鉴定步骤中存活的秧苗生长至当年3月份至4月份进行移栽。

21、作为优选,所述移栽中,移栽当天的气温不低于10℃。

22、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23、选用粳型多年生稻品种与籼型常规稻进行杂交,杂交种子f1次年播种收获f2,收获f2代种子当年的9月下旬至10月下旬直接播种,在长江流域有明显冬季的特定地区,采用秋播育秧方式,采用无纺布或者薄膜覆盖苗床,历时4个月至5个月的冬季低温耐冷检验,通过利用粳型多年生稻品种的耐低温越冬优点和籼型常规稻秧苗在低温下冻死无法越冬的特点,开展品种淘汰筛选,不具有多年生稻基因的品种将会冻死,具有多年生稻基因的品种仍然存活,利用存活的秧苗,第二年继续种植,加代,选育过程可以周而复始,最终确定所选育的品种材料为多年生稻新品种。

24、采用自然育秧的方式进行鉴定,不具备多年生稻基因的秧苗在低温环境中会冻死,具备多年生稻基因的秧苗则会继续存活,确保存活的秧苗均具有多年生稻基因,鉴定精度高,且易于操作。

25、本发明提供的鉴定方式可以由育种人员自行操作不需要其它领域的相关技术,仅需要对种子进行育秧即可完成操作,因此,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方案鉴定、选育具有成本低、精度高的特点。



技术特征:

1.一种基于秋播育秧的多年生稻品种鉴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秋播育秧的多年生稻品种鉴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播种环境中,所述播种环境的全年无霜期不超过300天。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秋播育秧的多年生稻品种鉴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播种环境中,所述播种环境为北纬26度至北纬30度之间的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秋播育秧的多年生稻品种鉴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苗期护理还包括耐冷鉴定,其中,所述耐冷鉴定为根据当前自然温度确定耐冷鉴定温度和时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秋播育秧的多年生稻品种鉴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耐冷鉴定为根据当前自然温度确定耐冷鉴定温度和时长中,当前自然温度等于或超过4℃,无纺布或薄膜的打开时长不少于30天,当前自然温度低于4℃时,所述无纺布或薄膜无需打开。

6.一种基于秋播育秧的多年生稻品种选育方法,其特征在于: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于秋播育秧的多年生稻品种选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移栽中,待所述鉴定步骤中存活的秧苗生长至当年3月份至4月份进行移栽。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于秋播育秧的多年生稻品种选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移栽中,移栽当天的气温不低于10℃。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多年生稻品种选育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秋播育秧的多年生稻品种鉴定方法及选育方法。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基于秋播育秧的多年生稻品种鉴定方法及选育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多年生稻品种选育困难、操作难度大的技术问题。F2代种子播种后,秧苗在冬季生长,采用浅水灌溉、自然落干的方式使所述苗床处于干湿交替状态,其中,浅水灌溉的灌溉水深不超过3cm,自然落干至土壤不产生裂纹,周而复始。采用低温越冬的方式进行鉴定,不具备多年生稻基因的秧苗在长时间的低温环境中会冻死,具备多年生稻基因的秧苗则会继续存活,确保存活的秧苗均具有多年生稻基因,鉴定精度高,且易于操作。

技术研发人员:曾涛,胡凤益,侯再芬,杨天海,黄光福,张石来,张静,陈柏原,穆航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贵州省农作物技术推广总站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