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生态培育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243979发布日期:2023-08-25 09:21阅读:29来源:国知局
循环生态培育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食用蛙培育加工,具体为循环生态培育系统。


背景技术:

1、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在提高,餐饮业也得到了极大地提升,蛙类以其鲜美的肉质和较好的口感得到了很多消费者的青睐,目前作为可食用的蛙类大部分是由人工养殖,所以养殖食用蛙有着很高的经济价值,发展越来越迅速。

2、食用蛙在培育过程中需要经过蛙卵孵化、养殖蝌蚪、养殖幼蛙和养殖成蛙这几个步骤,由于幼蛙及蝌蚪对水的依赖很大,且多水质要求高,因此蝌蚪和幼蛙在养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污水,污水中含有的杂质为食物残渣和蛙类粪便,成蛙对水的依赖性不高,但成蛙排泄量大,成蛙粪便对水体会造成污染,因此成蛙养殖过程中同样会产生大量的污水。

3、现有技术中,对食用蛙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污水的处理方式一般是采用常规的污水处理方式对污水进行处理,如申请号为cn202023224059.9和 cn202022119297.7的专利均提出了对污水的处理方法,直至污水能够打标排放,由于养蛙污水中含有大量的食物残渣和蛙类粪便等固体杂质,这些固体杂质含有的氨氮及磷也比较高,经过上述污水处理方案导致这些固体杂质没有充分的进行利用,降低了能量的利用率,增加了污水处理量,基于此,本申请提出了一种循环生态培育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提供了循环生态培育系统,解决了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采用常规的污水处理方式无法对污水中含有的食物残渣和蛙类粪便进行充分利用,降低能量利用率和污水处理量的问题。

2、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循环生态培育系统,把食用蛙的养殖屠宰加工一体化,且把食用蛙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固体污染物加工成肥料,用于青储植物的种植,青储植物作为食用蛙饲料来源之一,被用于加工成食用蛙饲料,提高能量转化率及降低污水处理量;整个循环生态培育系统实现了食用蛙的循环生态养殖,降低食用蛙养殖污染,提高食用蛙的养殖经济效益。

3、循环生态培育系统,包括幼体发育区、成体养殖区、青储料培育加工区和地下加工点,所述幼体发育区包括蛙卵室、蛙卵生长培育室、蝌蚪养殖池和幼蛙养殖池,所述幼体发育区与成体养殖区之间设有青储料培育加工区;所述青储料培育加工区包括排污分离区、肥料加工区、四季青储培植区、青储料堆放点、脱水粉碎区、储存区、饲料配置区、粉碎磨细区和烘干区;所述地下加工点包括消杀屠宰区、肉类加工区、配送加工区、冻品加工区和熟品加工区;

4、其中,待孵化的蛙卵存储在蛙卵室内,需要孵化的蛙卵从蛙卵室转移至蛙卵生长培育室,孵化出的蝌蚪转移至蝌蚪养殖池,蝌蚪变成幼蛙后转移至幼蛙养殖池,幼蛙发育成成蛙后放入成体养殖区;幼体发育区与成体发育区产生的污水进入到排污分离区,排污分离区对污水进行固液分离,分离出的固体杂质进入到肥料加工区内加工成肥料,肥料用于给种植的青储料施肥,成熟的青储料收割后放在青储料堆放点,青储料堆放点的新鲜青储料经过脱水粉碎后放入储存区,饲料培植区利用储存区的干青储料作为原料之一进行饲料配置,配置后的饲料用于食用蛙的喂养;

5、其中,成体养殖区的成蛙作为地下加工点的原料,经过消杀屠宰、肉类加工、配送加工、冻品加工和熟品加工加工成熟品。

6、优选的,该循环生态培育系统还包括水源地,所述水源地幼体发育区、成体养殖区、青储料培育加工区和地下加工点,所述水源地相对靠近幼体发育区。

7、优选的,所述幼蛙养殖池采用分级饲养的方法,把幼蛙根据大小进行分类,把相同大小的幼蛙放在一起进行饲养,且饲养过程中,把大规格的幼蛙转移至成体养殖区。

8、优选的,所述蝌蚪养殖池内90%以上的蝌蚪都转变为幼蛙时,把幼蛙转移至幼蛙养殖池内,并在养殖过程中,挑选出发育最快的幼蛙单独饲养。

9、优选的,所述成体养殖区内包含水体区和陆地区,且陆地区与水体区通过斜坡进行连接,陆地区上栽种有用于遮阴的青储植物。

10、优选的,从单独饲养的幼蛙中挑选出种蛙,用于生产蛙卵。

11、优选的,所述幼蛙养殖池和成体养殖区两者的水体中放有藻类植物。

12、与现有技术对比,本发明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3、1、该循环生态培育系统,通过排污分离区和肥料加工区的设置,能够把食用蛙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污水中的固体污染物分离出来,并把分离出的固体污染物加工成肥料,降低污水的处理量,且可以充分利用分离出的固体物质,实现能量的流动转化。

14、2、该循环生态培育系统,把食用蛙养殖和屠宰加工一体化,提高经济效益,且食用蛙养殖过程中把水产养殖和植物种植结合为一体,食用蛙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加工成植物所需肥料,种植的植物被加工成食用蛙饲料,水产养殖和植物种植两者之间形成了循环生态系统,降低污染和养殖成本,提高食用蛙养殖经济效益。



技术特征:

1.循环生态培育系统,包括幼体发育区、成体养殖区、青储料培育加工区和地下加工点,其特征在于:所述幼体发育区包括蛙卵室、蛙卵生长培育室、蝌蚪养殖池和幼蛙养殖池,所述幼体发育区与成体养殖区之间设有青储料培育加工区;所述青储料培育加工区包括排污分离区、肥料加工区、四季青储培植区、青储料堆放点、脱水粉碎区、储存区、饲料配置区、粉碎磨细区和烘干区;所述地下加工点包括消杀屠宰区、肉类加工区、配送加工区、冻品加工区和熟品加工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生态培育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循环生态培育系统还包括水源地,所述水源地幼体发育区、成体养殖区、青储料培育加工区和地下加工点,所述水源地相对靠近幼体发育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生态培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幼蛙养殖池采用分级饲养的方法,把幼蛙根据大小进行分类,把相同大小的幼蛙放在一起进行饲养,且饲养过程中,把大规格的幼蛙转移至成体养殖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生态培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蝌蚪养殖池内90%以上的蝌蚪都转变为幼蛙时,把幼蛙转移至幼蛙养殖池内,并在养殖过程中,挑选出发育最快的幼蛙单独饲养。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生态培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成体养殖区内包含水体区和陆地区,且陆地区与水体区通过斜坡进行连接,陆地区上栽种有用于遮阴的青储植物。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循环生态培育系统,其特征在于:从单独饲养的幼蛙中挑选出种蛙,用于生产蛙卵。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循环生态培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幼蛙养殖池和成体养殖区两者的水体中放有藻类植物。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循环生态培育系统,涉及食用蛙培育加工技术领域,具体包括幼体发育区、成体养殖区、青储料培育加工区和地下加工点,所述幼体发育区包括蛙卵室、蛙卵生长培育室、蝌蚪养殖池和幼蛙养殖池,所述幼体发育区与成体养殖区之间设有青储料培育加工区;所述青储料培育加工区包括排污分离区、肥料加工区、四季青储培植区、青储料堆放点、脱水粉碎区、储存区、饲料配置区、粉碎磨细区和烘干区。该循环生态培育系统,通过排污分离区和肥料加工区的设置,能够把食用蛙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污水中的固体污染物分离出来,并把分离出的固体污染物加工成肥料,降低污水的处理量,且可以充分利用分离出的固体物质,实现能量的流动转化。

技术研发人员:李国栋,王熙琨,王利斋,李泽瑞,方润芳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山西中科环保研究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