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培育大银鱼仔稚鱼的投饲装置及投饲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5337607发布日期:2023-09-07 01:13阅读:57来源:国知局
一种培育大银鱼仔稚鱼的投饲装置及投饲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水产苗种培育的,尤其是涉及一种培育大银鱼仔稚鱼的投饲装置及投饲方法。


背景技术:

1、大银鱼是我国大水面渔业中特色经济品种之一,生活史仅为一年,生态类型的r-对策意味着其幼体补充量往往决定了成体种群的规模,产量的起伏不定是生产中常见的现象。由于目前仍匮乏对其仔稚鱼阶段的应有了解和成熟技术,生产上依然沿用多以卵投放为补充方式,必要的人工培育是技术解决的主要途径。投饲技术是人工培育技术中的构件之一,饵料的适配性和及时供给是投饲有效性的必要基础。

2、作为基础的仔稚鱼阶段饵料情况来自两个途径:一是源于自然水域鱼类调查记录。事实上由于捕捞获得个体往往已不是仔稚鱼阶段。所记录的种类范围虽涵盖了物种饵料的所有范围,但仍难于为培育提供时间上的准确参考。二是实验室中孵化个体的后续观察。已确定的是以轮虫为开口饵料,后逐步选择较大易得的浮游动物为食,顺序为无节幼体、桡足幼体、枝角类和桡足类成体。

3、作为规范生产行为的投饲技术构成。在了解“投什么”的同时,仍需确定“什么时间投”,即投喂的起始时间点和过程中饵料转换的时间点。以往研究中,虽已确定了饵料的主要种类,但所记录的开口时间相差较大,范围在10-20天(有可能与实验时未采用同天孵出幼体有关)。之后培育过程的划分,一般以开口饵料(轮虫)为起点,直至发育至与成体饵料种类的大型浮游动物(以桡足类为主)相同;或已摄食所需水体中最大规格的个体(桡足类)为止,该过程中的饵料种类各个转换时间点也需一一明确。以往研究中,对食性转换(从小型浮游动物转到大型浮游动物)的观察指标和时间界限较为模糊;专利cn101243778a“一种大银鱼苗种培育方法”描述了早期阶段大银鱼不同发育阶段所需的投喂饵料,但阶段的划分仅以游泳方式为指标可能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同时,与具消化辅助功能密切相关的,肠道微生物、消化酶等研究内容尚属空白。解决投饲技术关键参数问题,需有较系统的早期发育研究作为支撑。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培育大银鱼仔稚鱼的投饲装置及投饲方法,使用了多研究方法同步观察并获得了相应的技术参数,依此初步制定了投饲管理参照表。连续获得体形态指标和组织指标变化;同步获得所需饵料的优势种类;确认其投喂时间及摄食节律;肠道微生物菌群及优势种变化等;用于阶段性直观指标制定使用。同时设计了对应的可筛分饵料的可控式投喂器,可补充培育水体中的饵料及微藻、微生物。以满足培育技术中食物的有效配给和管理需要。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培育大银鱼仔稚鱼的投饲装置及投饲方法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3、一种培育大银鱼仔稚鱼的投饲装置,包括柱状容器,所述柱状容器内部从上往下依次设置有至少一层分筛网,柱状容器位于各层分筛网的上方侧壁均设置有出水口,柱状容器的底部设置有排水口。

4、进一步,所述分筛网包括竖向设置的第一生物网、第二生物网和第三生物网;

5、柱状容器位于第一生物网的上方侧壁设置有第一出水口,柱状容器位于第二生物网的上方侧壁设置有第二出水口,柱状容器位于第三生物网的上方侧壁设置有第三出水口。

6、进一步,所述第一生物网的网目为40目,用于分筛大型枝角类与桡足类;第二生物网的网目为60目,用于分筛小型枝角类;第三生物网的网目为120目,用于分筛轮虫及浮游植物。

7、进一步,所述出水口和排水口上设置有用于开关的阀门。

8、进一步,所述柱状容器内安装有增氧设备。

9、进一步,该种培育大银鱼仔稚鱼的投饲装置既可以用于实验室内培育过程,也可用于工厂化设施的生产性培育过程。

10、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培育大银鱼仔稚鱼的投饲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1、s1、将同天出膜的大银鱼收集在同一个水族箱内,安装柱状容器使柱状容器的出水口位于水族箱的上方;

12、s2、大银鱼出膜后的6-9天,打开柱状容器的第三出水口投喂第一饵料,并辅助投喂微生物饵料;

13、s3、大银鱼出膜后的第10天,打开柱状容器的第二出水口投喂第二饵料,并辅助投喂微生物制剂饵料;

14、s4、大银鱼出膜后的11天后,同时打开第一出水口和第二出水口投喂第二饵料和第三饵料;13日后,仔稚鱼已可摄食大型桡足类,该种类已是自然水域中同类饵料的最大个体规格,故后续培育可延续本步骤进行。

15、进一步,步骤s2-s4中投喂的时间为每天的上午9点和下午4点,每日两次。

16、进一步,所述微生物饵料包括bacteriovorax和rhodoferax,微生物制剂饵料包括prevotella和polynucleobacter,微生物饵料和微生物制剂饵料的投喂量为每天每升水2x108 cfu。

17、进一步,所述第一饵料为轮虫及浮游植物,第二饵料为小型枝角类,第三饵料为大型枝角类与桡足类。

18、进一步,所述的水体浮游植物是小球藻、栅藻、螺旋藻、衣藻、或小环藻等;所述的水体轮虫是多肢轮虫、三肢轮虫、疣毛轮虫、角突臂尾轮虫或萼花臂尾轮虫等;所述的枝角类是长额象鼻溞、透明溞、长肢秀体溞或透明薄皮溞;所述的桡足类是英勇剑水蚤、广布中剑水蚤、大尾真剑水蚤或中华窄腹水蚤;上述的水体浮游植物、水体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的种类,也得到了4厘米以上个体肠含物高通量测序数据的支持。

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20、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大银鱼仔稚鱼阶段培育的投饲方法及装置,依据消化发育研究中体形态测量、组织学、肠道微生物学和食物鉴定、摄食行为的标准实验方法,首次较准确地划分了大银鱼仔稚鱼消化发育阶段。结合各发育阶段对应的主要食物种类和具消化辅助功能的肠道微生物种类,总结为投饲管理参照表。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种适合大银鱼饵料供给的可控式投喂器。该装置可据参照表及时调换培育水体中饵料种类供给,及添加与肠道菌群相适宜的菌群,为培育提供饵料环境上的保障。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及装置,将有助于大银鱼苗种培育不断地向生产性技术发展。



技术特征:

1.一种培育大银鱼仔稚鱼的投饲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柱状容器(1),所述柱状容器(1)内部从上往下依次设置有至少一层分筛网,柱状容器(1)位于各层分筛网的上方侧壁均设置有出水口,柱状容器(1)的底部设置有排水口(20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培育大银鱼仔稚鱼的投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筛网包括竖向设置的第一生物网(301)、第二生物网(302)和第三生物网(30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培育大银鱼仔稚鱼的投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生物网(301)的网目为40目,用于分筛大型枝角类与桡足类;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培育大银鱼仔稚鱼的投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口和排水口(204)上设置有用于开关的阀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培育大银鱼仔稚鱼的投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柱状容器(1)内安装有增氧设备。

6.一种培育大银鱼仔稚鱼的投饲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培育大银鱼仔稚鱼的投饲装置,包括以下步骤: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培育大银鱼仔稚鱼的投饲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s4中投喂的时间为每天的上午9点和下午4点。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培育大银鱼仔稚鱼的投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生物饵料包括bacteriovorax和rhodoferax,微生物制剂饵料包括prevotella和polynucleobacter,微生物饵料和微生物制剂饵料的投喂量为每天每升水2x108 cfu。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培育大银鱼仔稚鱼的投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饵料为轮虫及浮游植物,第二饵料为小型枝角类,第三饵料为大型枝角类与桡足类。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培育大银鱼仔稚鱼的投饲装置及投饲方法,属于水产苗种培育技术领域。本发明依据消化发育研究中体形态测量、组织学、肠道微生物学和食物鉴定、摄食行为的标准实验方法,首次较准确地划分了大银鱼仔稚鱼消化发育阶段。结合各发育阶段对应的主要食物种类和具消化辅助功能的肠道微生物种类,总结为投饲管理参照表。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种适合大银鱼饵料供给的可控式投喂器。该装置可据参照表及时调换培育水体中饵料种类供给,及添加与肠道菌群相适宜的菌群,为培育提供饵料环境上的保障。目前培育大银鱼仔稚鱼尚未形成成熟的人工培育技术方法,本发明提供的投饲装置及投饲方法,将有助于大银鱼苗种培育不断地向生产性技术发展。

技术研发人员:尤洋,周彦锋,张希昭,徐东坡,方弟安,蒋书伦,任泷,周依凡,徐瑞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