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日本对虾循环水养殖系统

文档序号:36136104发布日期:2023-11-22 21:42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一种日本对虾循环水养殖系统

本发明属于工业化循环水养殖,特别涉及一种日本对虾循环水养殖系统。


背景技术:

0、技术背景

1、对虾养殖业是我国水产养殖业的支柱产业,2021年我国对虾养殖产量165万吨,约占世界对虾养殖产量的25%。现阶段我国的对虾养殖主要以池塘养殖、高位池流水养殖及半封闭式循环水养殖为主。我国的对虾养殖虽然在产量和规模上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但是随着市场对对虾的需求量日益增大等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对虾养殖业的进一步发展。

2、循环水养殖模式是工厂化水产养殖技术的先进代表,是指将养殖水经过物理过滤、生物过滤、杀菌消毒、脱气充氧等一系列水处理技术,去除养殖水体中的悬浮颗粒物、氨氮、亚硝酸盐氮等对养殖生物不利的有机物和无机物,以达到净化水体并循环使用的目的。循环水养殖系统实现了养殖水体的循环利用,大大减少了养殖尾水的排放,解决了现如今制约水产养殖业发展的资源问题及环保问题。

3、日本对虾(penaeus japonicus)属节肢动物门软甲纲十足目对虾科对虾属,广泛分布于太平洋、印度洋地区,在我国江苏沿海以南也有分布。日本对虾具有生长迅速、抗病性强、干露存活时间长、长途运输存活率高等特点,加之肉质鲜美口感好,其市场价格较高,成为我国沿海地区的对虾养殖的重要品种。日本对虾具有较强的潜砂特性,白天潜伏砂内,夜晚潜出砂层活动索食,故需在养殖池底铺设15-20cm的砂层。传统养殖模式下,需将砂层全部排出才能确保残饵粪便等全部排出系统,每次排砂之后需要添加新的砂层,长此以往不仅增加了养殖成本和劳动强度,还会对养殖虾类产生机械损伤及造成应激反应。如何完善对虾养殖系统的过滤系统及改善底层水质,成为对虾养殖过程中的亟待解决的技术与设备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日本对虾循环水养殖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养殖日本对虾时存在的操作复杂、能源消耗严重、环境污染严重等技术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标,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3、本发明提供一种日本对虾循环水养殖系统,包括对虾养殖池及外置水处理设备,其中外置水处理设备经循环泵、进水管和出水管与养殖池相连,形成循环水系统;外置水处理设备包括依次连接的转鼓式微滤机、三级生物滤池、蛋白分离器及管道式紫外线消毒器,转鼓式微滤机用于去除养殖用水中大直径有机物悬浮颗粒物,三级生物滤池用于去除养殖水体中的氨氮及截留微细悬浮颗粒物,蛋白分离器用于气浮分离微细颗粒物及细菌,管道式紫外线消毒器通过紫外线杀灭水体中的有害细菌及病原体。

4、所述对虾养殖池包括池体、导流支架、虾盘、进水管、纳米曝气管及排污机构,其中池体的底部设有出水口,导流支架位于池体底部,虾盘放置在导流支架上,进水管和纳米曝气管设置于虾盘内,进水管用于为虾盘提供水源,纳米曝气管用于曝气。

5、所述池体为由池底和池壁围成的圆形或圆角方形,池底具有便于污物集中于底部中心的出水口处的坡度。

6、所述导流支架为多层不连续的环形结构,起到导流水体及污物,以及支撑所述虾盘的作用。

7、所述导流支架采用水泥与所述池体制成一体式结构。

8、所述虾盘包括沿周向均布的多个扇形盘体,扇形盘体包括盘壁、筛绢网及水泥筛板,其中水泥筛板设置于盘壁的底部,筛绢网覆盖于水泥筛板上,筛绢网上铺设底砂,供对虾栖息。

9、所述进水管包括上下设置的双层环形管道,下层环形管道埋于所述底砂内,且管壁上设有密集的出水孔,上层环形管道位于所述底砂之上,且管壁上设有稀疏的出水孔。

10、所述上层环形管道位于距水面三分之一高度处。

11、所述纳米曝气管包括上下设置的双层曝气管,下层曝气管埋于所述底砂内,上层曝气管位于所述底砂之上。

12、所述排污机构包括切割式污水泵、限位集污管、出水管及排污管,其中限位集污管设置于所述出水口处,且高度低于所述池体的高度;切割式污水泵容置于限位集污管内,限位集污管的底部侧壁设有集污口,集污口便于池底集中的污物进入切割式污水泵内,出水管与排污管分别与切割式污水泵的底部与侧面连接,出水管穿过出水口,排污管将池内污物引出养殖池后排入集污槽。

13、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

14、1.本发明的养殖池池底倾斜,池内中心排水和切向进水,再加上独特的水泥导流支架结构,使池内形成涡流,虾壳、残饵及粪便等在水流切向力的作用下快速向池底中心的切割式污水泵聚集。

15、2.本发明的切割式污水泵的运用,实现了同时兼顾大部分水体、残饵与粪便、虾壳的分管路排放。

16、3.本发明能及时有效的分离、收集养殖池中的残饵与粪便、虾壳等固体残渣颗粒物,减少了固体颗粒在养殖池与过滤机之间管道内降解的机会,减轻后续循环水养殖系统中转鼓式微滤机、蛋白分离器以及生物滤池的运行负荷;

17、4.本发明的养殖系统包含固体颗粒物去除、生物净化、蛋白分离、增氧、消毒杀菌等水处理要素,水循环利用率达90%以上,为日本对虾的生长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水质。



技术特征:

1.一种日本对虾循环水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对虾养殖池及外置水处理设备,其中外置水处理设备经循环泵、进水管和出水管与养殖池相连,形成循环水系统;外置水处理设备包括依次连接的转鼓式微滤机、三级生物滤池、蛋白分离器及管道式紫外线消毒器,转鼓式微滤机用于去除养殖用水中大直径有机物悬浮颗粒物,三级生物滤池用于去除养殖水体中的氨氮及截留微细悬浮颗粒物,蛋白分离器用于气浮分离微细颗粒物及细菌,管道式紫外线消毒器通过紫外线杀灭水体中的有害细菌及病原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日本对虾循环水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对虾养殖池包括池体(1)、导流支架(2)、虾盘(3)、进水管(9)、纳米曝气管(10)及排污机构,其中池体(1)的底部设有出水口(4),导流支架(2)位于池体(1)底部,虾盘(3)放置在导流支架(2)上,进水管(9)和纳米曝气管(10)设置于虾盘(3)内,进水管(9)用于为虾盘(3)提供水源,纳米曝气管(10)用于曝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日本对虾循环水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1)为由池底和池壁围成的圆形或圆角方形,池底具有便于污物集中于底部中心的出水口(4)处的坡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日本对虾循环水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支架(2)为多层不连续的环形结构,起到导流水体及污物,以及支撑所述虾盘(3)的作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日本对虾循环水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支架(2)采用水泥与所述池体(1)制成一体式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日本对虾循环水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虾盘(3)包括沿周向均布的多个扇形盘体,扇形盘体包括盘壁(31)、筛绢网(33)及水泥筛板(34),其中水泥筛板(34)设置于盘壁(31)的底部,筛绢网(33)覆盖于水泥筛板(34)上,筛绢网(33)上铺设底砂(32),供对虾栖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日本对虾循环水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9)包括上下设置的双层环形管道,下层环形管道埋于所述底砂(32)内,且管壁上设有密集的出水孔,上层环形管道位于所述底砂(32)之上,且管壁上设有稀疏的出水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日本对虾循环水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环形管道位于距水面三分之一高度处。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日本对虾循环水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曝气管(10)包括上下设置的双层曝气管,下层曝气管埋于所述底砂(32)内,上层曝气管位于所述底砂(32)之上。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日本对虾循环水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污机构包括切割式污水泵(5)、限位集污管(6)、出水管(7)及排污管(8),其中限位集污管(6)设置于所述出水口(4)处,且高度低于所述池体(1)的高度;切割式污水泵(5)容置于限位集污管(6)内,限位集污管(6)的底部侧壁设有集污口(61),集污口(61)便于池底集中的污物进入切割式污水泵(5)内,出水管(7)与排污管(8)分别与切割式污水泵(5)的底部与侧面连接,出水管(7)穿过出水口(4),排污管(8)将池内污物引出养殖池后排入集污槽。


技术总结
本发明属于工业化循环水养殖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日本对虾循环水养殖系统。包括对虾养殖池及外置水处理设备,外置水处理设备由转鼓式微滤机、三级生物滤池、蛋白分离器及管道式紫外线消毒器组成。对虾养殖池包括:池体、导流支架、虾盘、出水口、进水管、纳米曝气管及排污结构。其中导流支架位于池底,用于导流水体及污物,以及支撑虾盘;进水管和纳米曝气管设置于虾盘内,虾盘底部铺设底砂,供对虾栖息;排污结构位于池体底部出水口,内置切割式污水泵。本发明实现了虾壳、残饵及粪便的有效导流,同时兼顾了大部分水体和污物的分管路排放,与后续一系列水处理设备一同为日本对虾的生长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水质保证。

技术研发人员:李贤,段姗杉,王君霞,王朝夕,马腾,董登攀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海洋大学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