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藿香酮在防治稻曲病中的应用

文档序号:36632701发布日期:2024-01-06 23:21阅读:26来源:国知局
广藿香酮在防治稻曲病中的应用

本发明属于生物农药领域,具体涉及广藿香酮在防治稻曲病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1、稻曲病是一种发生于水稻穗部的真菌性病害,其典型症状为在水稻穗部产生黄色至墨绿色稻曲球,该病害作为水稻种植过程中的重要病害,对水稻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了巨大的损失。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水稻栽培模式的改变,稻田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加上新型高产密穗型杂交稻的大面积推广,我国稻曲病的发生逐年加重,成为我国水稻三大病害之一。

2、水稻感染稻曲病后,稻穗空秕率增加、千粒重下将,单穗病粒数与产量损失率呈正相关。稻曲病不仅影响病穗本身,而且影响其周围穗粒的养分运输、发育及成熟,从而使得秕谷率增加,结实率和千粒重降低,导致水稻减产,其中病粒率是降低水稻产量的主要因素。作为穗部病害,水稻稻曲病不仅影响水稻产量和米质,还给稻米的食用安全以及稻田环境的生物安全埋下了隐患。人类已经从稻曲球中分离得到了6种真菌毒素(ustiloxins),分别命名为稻曲菌毒素a、b、c、d、e、f,其中a和b是主要毒素。稻曲毒素可抑制水稻种子胚根、胚芽的生长,影响芽期水稻的正常发育。也有研究报道用稻曲球持续喂养鸡、兔和猪,可以引起动物内脏器官产生一定程度的病变。目前,针对稻曲病防治主要为农业措施和化学防治,植物源杀菌剂是从植物中提取的一种生物提取物,用植物源杀菌剂防治植物病害是生物防治的主要措施之一,其优势包括:不会引起抗药性;不会对其他有益生物造成损害;无药残留;无毒;无污染;成本低等植物源杀菌剂是一种从植物中提取出的低毒、安全、有效的杀菌剂,用其对稻曲病进行防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以上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广藿香酮在防治稻曲病中的应用。

2、本发明目的之一在于提供广藿香酮在防治稻曲病、抑制稻曲病病原菌生长和/或其孢子萌发中的应用。

3、进一步地,所述广藿香酮的浓度不低于6μg/ml。

4、进一步地,所述广藿香酮的浓度为6-100μg/ml。

5、本发明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生物农药或稻曲病病菌抑制剂,包括不少于6μg/ml的广藿香酮作为活性成分。

6、进一步地,所述广藿香酮的浓度为6-100μg/ml。

7、本发明目的之三在于提供一种防治稻曲病的方法,包括将广藿香酮配置成溶液对植物处理。

8、进一步地,将广藿香酮用dmso进行溶解。

9、进一步地,溶液中广藿香酮的浓度不低于6μg/ml。

10、进一步地,溶液中广藿香酮的浓度6-100μg/ml。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之处在于:

12、1、广藿香酮药剂对稻曲病菌生长显著的抑制作用,对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抑制率均可达到95%及以上,是良好的植物源杀菌剂。

13、2、广藿香酮药剂对田间水稻稻曲病具有防治作用,经过广藿香酮药剂处理的水稻稻曲病发病率降低,大大提升了水稻种植的收成和经济效益。

14、3、广藿香酮药剂属于植物源提取物,属于低毒、安全、有效的杀菌剂,不会引起抗药性;不会对其他有益生物造成损害。



技术特征:

1.广藿香酮在防治稻曲病、抑制稻曲病病原菌生长和/或其孢子萌发中的应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广藿香酮的浓度不低于6μg/ml。

3.根据权利要求1-2任一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广藿香酮的浓度为6-100μg/ml。

4.一种生物农药或稻曲病病菌抑制剂,其特征在于,包括不少于6μg/ml的广藿香酮作为活性成分。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生物农药或稻曲病病菌抑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广藿香酮的浓度为6-100μg/ml。

6.一种防治稻曲病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广藿香酮配置成溶液对植物处理。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广藿香酮用dmso进行溶解。

8.根据权利要求6-7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溶液中广藿香酮的浓度不低于6μg/ml。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溶液中广藿香酮的浓度为6-100μg/ml。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广藿香酮在防治稻曲病中的应用。广藿香酮属于植物源提取物,属于低毒、安全、有效的天然代谢产物,不会引起抗药性,不会对其他有益生物造成损害。经过广藿香酮处理的水稻稻曲病发病率低,对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抑制率均可达到95%及以上,可替代化学农药,大大提升水稻品质和经济效益。

技术研发人员:郑露,孟令雪,黄俊斌,刘浩,严顺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华中农业大学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