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脱除百合组培苗短小杆菌属内生菌的方法

文档序号:37667552发布日期:2024-04-18 20:40阅读:1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方法,尤其是一种脱除百合组培苗短小杆菌属内生菌的方法,属于植物培育。


背景技术:

1、百合是世界五大切花之一,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百合的组织培养繁殖系数大,扩繁速度快,可获得无毒种苗,并且能实现周年工厂化生产,目前已经成熟应用于百合新品种培育、优良株系快速繁殖、种球脱毒及种质资源保存等方面。但由于外植体细胞内或细胞间存在内生菌,用常规的消毒方法难以将其彻底消灭,致使百合在增殖培养、扩繁过程中,因培养基中滋生了内生菌而导致增殖速率降低,造成组培苗生长减缓,玻璃化苗增加,甚至会引起组培苗移栽困难和死亡的问题,严重影响了百合组培苗的扩繁。中国专利201310225467.1公开了一种百合组织培养中脱除外植体内生菌的方法,该方法主要针对增殖培养前外植体中内生菌的消除,没有涉及增殖扩繁过程中组培苗产生内生菌如何处理的方法。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加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1、为解决短小杆菌属内生菌在百合组培苗扩繁过程中污染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脱除百合组培苗中短小杆菌属内生菌的方法,以生产优质百合组培苗。

2、本发明通过下列技术方案完成:一种脱除百合组培苗中短小杆菌属内生菌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3、1)切除被短小杆菌属内生菌污染的组培苗的叶片和鳞茎盘;

4、2)将步骤1)的组培苗放入质量浓度为0.5%的三氯异氰尿酸、和质量浓度为0.5%的十二烷基磺酸钠、且质量比为1:1的混合液中,浸泡10~15 min,其中三氯异氰尿酸的有效氯含量不低于50%;

5、3)将步骤2)的组培苗用无菌水漂洗三次,每次30 s;

6、4)将步骤3)的组培苗接入含50 mg/l硫酸链霉素的ms培养基中;

7、将步骤4)的组培苗放置在温度22±1℃、光照时间10—14h/d的培养室中,培养2~3周,观察短小杆菌属内生菌污染情况;

8、6)若没有污染,继续培养2周,之后将组培苗接入ms+6-ba 1.0 mg/l+naa 0.5 mg/l增殖培养基中进行增殖培养;

9、7)若有污染,重复步骤1)—4),如此重复2~3次,即可清除短小杆菌属内生菌。

10、所述步骤2)是在培养瓶内完成的,并不断用手晃动培养瓶。

11、所述步骤3)是用镊子将组培苗夹出培养瓶,再放入盛有无菌水的培养瓶中漂洗。

12、所述步骤4)是在盛有含50 mg/l硫酸链霉素的ms培养基的培养瓶中完成的。

13、本发明具有下列良好的技术效果:能有效去除百合组培苗中的短小杆菌属内生菌,为组培苗的增殖、扩繁培养创造良好条件,彻底解决百合在增殖培养、扩繁过程中,容易因滋生短小杆菌属内生菌而导致增殖速率降低,造成组培苗生长减缓,玻璃化苗增加,甚至会引起组培苗移栽困难和死亡的问题,且本发明快速、高效、经济,效果显著,抑菌率可达到90%以上。



技术特征:

1.一种脱除百合组培苗中短小杆菌属内生菌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脱除百合组培苗中短小杆菌属内生菌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是在培养瓶内完成的,并不断用手晃动培养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脱除百合组培苗中短小杆菌属内生菌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是用镊子将组培苗夹出培养瓶,再放入盛有无菌水的培养瓶中漂洗。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脱除百合组培苗中短小杆菌属内生菌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是在盛有含50 mg/l硫酸链霉素的ms培养基的培养瓶中完成的。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一种脱除百合组培苗短小杆菌属内生菌的方法,包括下列步骤:1)切除组培苗中受污染的叶片、鳞茎盘;2)将步骤1)的组培苗放入质量浓度为0.5%的三氯异氰尿酸、和质量浓度为0.5%的十二烷基磺酸钠、且质量比为1:1的混合液中,浸泡10~15 min;3)用无菌水冲洗3次,4)组培苗接种到MS+50 mg/L硫酸链霉素的培养基上;5)组培苗放置在温度22±1℃、光照时间10—14h/d的培养室中,培养2~3周,观察短小杆菌属内生菌污染情况;6)若没有污染,继续培养2周,将组培苗接入MS+6‑BA 1.0 mg/L+NAA 0.5 mg/L增殖培养基中进行培养;7)若有污染,重复步骤1)—4),即可清除短小杆菌属内生菌。抑菌率可达到90%以上。

技术研发人员:杜文文,杨亚辉,段青,崔光芬,王继华,马岚,李想,马璐琳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4/1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