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人工饲育自然除沙蚕具

文档序号:36185910发布日期:2023-11-29 21:22阅读:20来源:国知局
一种人工饲育自然除沙蚕具

本技术属于养蚕工具,具体涉及一种人工饲育自然除沙蚕具。


背景技术:

1、蚕的人工饲育是用人工饲料养殖取代传统桑叶养殖的批量人工养殖方式,与桑叶相比,人工饲料易氧化变质,因此需要对蚕匾中蚕沙和饲料残渣及时清除。公告号为cn213756320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家蚕人工饲料饲养装置,包括箱体,所述箱体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有隔板,所述隔板的两侧和箱体的内侧壁均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的内部活动连接有收集板,所述收集板下表面的四角处均固定连接有弹簧。该家蚕人工饲料饲养装置,通过箱体、隔板、收集板、弹簧、饲养板、过滤网板和导料管等结构的设置,家蚕在饲养过程中产生的蚕沙经过过滤网板的过滤掉落于收集板内,通过收集口的设置,可以对蚕沙进行有效的收集。但是,该人工饲料饲养装置将饲养板放置在箱体的内部,饲养板的通风性差,易导致人工饲料霉坏变质,诱发蚕病。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人工饲育自然除沙蚕具,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人工饲料饲养装置将饲养板放置在箱体中,饲养板通风性差,易导致人工饲料霉坏变质,诱发蚕病的技术问题。

2、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3、一种人工饲育自然除沙蚕具,包括若干个自上而下交错层叠的养殖框和接沙框,所述养殖框的底面密布有漏沙孔,所述养殖框和接沙框的底部均设有连接部,所述养殖框和接沙框的顶部均设有与连接部相配合的凹坑,所述连接部的高度大于凹坑的深度,所述养殖框的连接部部分置于所述接沙框的凹坑中,所述接沙框的连接部部分置于下一养殖框的凹坑中。

4、进一步的,所述养殖框包括框架与漏沙网,所述漏沙网可拆卸的连接在所述框架底部。

5、进一步的,所述漏沙网的外围包围有网架,所述框架的底部设有向内凸出的台阶,所述网架放置在所述台阶上。

6、进一步的,所述网架包括上网架与下网架,所述漏沙网夹持在所述上网架与下网架之间。

7、进一步的,所述下网架的上表面设有固定柱,所述漏沙网的侧面设有安装孔,所述上网架设有固定孔,所述固定柱、安装孔和固定孔的大小相匹配,且位置相互对应。

8、进一步的,所述漏沙网的目数为3目~10目。

9、进一步的,所述养殖框和接沙框的外侧面均设有加强筋。

10、进一步的,所述养殖框和接沙框均由塑料材质制成。

11、进一步的,所述连接部的高度比所述凹坑的深度高5~8cm。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3、1、由于连接部的高度大于凹坑的深度,从而使养殖框与接沙框的四周之间留有间隙,便于通风,减少了蚕病的发生;

14、2、本实用新型的养殖框与接沙框通过连接部和凹坑层叠放置,省去了箱体等部件,节约了养殖空间,降低了蚕具的制造成本,减少了养殖户的资金投入,适合小规模养殖户使用。



技术特征:

1.一种人工饲育自然除沙蚕具,包括若干个自上而下交错层叠的养殖框和接沙框,所述养殖框的底面密布有漏沙孔,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框和接沙框的底部均设有连接部,所述养殖框和接沙框的顶部均设有与连接部相配合的凹坑,所述连接部的高度大于凹坑的深度,所述养殖框的连接部部分置于所述接沙框的凹坑中,所述接沙框的连接部部分置于下一养殖框的凹坑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饲育自然除沙蚕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框包括框架与漏沙网,所述漏沙网可拆卸的连接在所述框架底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人工饲育自然除沙蚕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漏沙网的外围包围有网架,所述框架的底部设有向内凸出的台阶,所述网架放置在所述台阶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人工饲育自然除沙蚕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网架包括上网架与下网架,所述漏沙网夹持在所述上网架与下网架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人工饲育自然除沙蚕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网架的上表面设有固定柱,所述漏沙网的侧面设有安装孔,所述上网架设有固定孔,所述固定柱、安装孔和固定孔的大小相匹配,且位置相互对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人工饲育自然除沙蚕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漏沙网的目数为3目~10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饲育自然除沙蚕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框和接沙框的外侧面均设有加强筋。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饲育自然除沙蚕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框和接沙框均由塑料材质制成。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饲育自然除沙蚕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的高度比所述凹坑的深度高5~8cm。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养蚕工具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人工饲育自然除沙蚕具,包括若干个自上而下交错层叠的养殖框和接沙框,养殖框的底面密布有漏沙孔,养殖框和接沙框的底部均设有连接部,养殖框和接沙框的顶部均设有与连接部相配合的凹坑,连接部的高度大于凹坑的深度,养殖框的连接部部分置于接沙框的凹坑中,接沙框的连接部部分置于下一养殖框的凹坑中。由于连接部的高度大于凹坑的深度,从而使养殖框与接沙框的四周之间留有间隙,便于通风,减少了蚕病的发生;而且养殖框与接沙框通过连接部和凹坑层叠放置,省去了其他部件,降低了蚕具的制造成本。

技术研发人员:王永生,朱水芬,杨海,陈云明,陈松,江亚,唐辉,崔琛,范永慧,杨启慧,刘敏,李琼艳,李继娅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
技术研发日:20230216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