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荆条栽种机构

文档序号:35309898发布日期:2023-09-02 15:13阅读:92来源:国知局
一种荆条栽种机构

本技术涉及种植设备,尤其涉及一种荆条栽种机构。


背景技术:

1、我国北方存在较多的山坡地开荒情况,但由于地质条件原因种植农作物经济价值不大。造成水土流失,破坏生态。针对此种情况可对其进行退耕还林、栽种荆条类防风固沙植物。

2、市面上的栽种机器、生态修复类机器都太过大型,而且在面临复杂的地理环境只能用拖拉机来带动。由于山坡地多沙石,大型栽种机器不适用山坡地荆条种植。目前的山坡地荆条种植还是以人工种植为主,人工挖坑、人工放荆条、人工覆土,劳动强度大、种植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目前的山坡地荆条种植还是以人工种植为主,种植困难,劳动强度大、种植效率低等技术问题,提出一种荆条栽种机构,以实现自动将荆条插入坑中、自动覆土,并适用于各种复杂地形,节省人力提高荆条栽种效率。

2、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荆条栽种机构,包括:升降单元、第一步进电机、伸缩桶、固定杆和栽种盘;

3、所述栽种盘,包括:依次设置的上层凸轮圆盘、中间凸轮圆盘和下层圆盘支撑板;

4、所述下层圆盘支撑板的两端分别安装在升降单元上;

5、所述上层凸轮圆盘上通过固定杆与伸缩桶连接,所述伸缩桶通过弹簧与第一步进电机的输出端连接;

6、所述上层凸轮圆盘、中间凸轮圆盘和下层圆盘支撑板的中心位置均对应开设通孔;

7、所述上层凸轮圆盘上开设多个在圆周方向均匀分布的第一位移槽和多个在圆周方向均匀分布的第二位移槽;

8、所述中间凸轮圆盘上开设多个在圆周方向均匀分布的第三位移槽,所述第三位移槽位于中间凸轮圆盘的半径方向上;

9、多个第三位移槽上间隔设置第一位移块和第二位移块,所述第一位移块的朝外一端设置外侧收土针;所述第一位移块上设置凸起,所述第一位移块的凸起置于的第一位移槽中;

10、所述第二位移块朝内一端设置内侧种植针;所述第二位移块上设置凸起,所述第二位移块的凸起置于第二位移槽中。

11、优选的,所述升降单元,包括:第二步进电机和丝杠;

12、所述第二步进电机的输出端通过套筒与丝杠连接;

13、所述丝杠的丝杠螺母与下层圆盘支撑板连接。

14、优选的,所述丝杠的顶部通过立式轴承座安装在后车体上。

15、优选的,所述第一步进电机安装在第二支撑板上,所述第二支撑板通过角件与第一支撑板固定连接。

16、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板上设置多个滑轮,所述滑轮与后车体滑动连接。

1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荆条栽种机构,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8、1、多根内侧种植针能够将荆条包裹住,栽种盘下降将荆条扎入土里。然后内侧种植针张开将荆条放入坑中,外侧收土针休止。栽种盘上升达到一定高度后,内侧种植针休止,外侧收土针回程进行一个收土,将表面的土覆盖到荆条表面,完成荆条自动栽种。

19、2、通过第一步进电机的升降控制荆条栽种深度,使荆条更好的存活。多根内侧种植针为荆条打孔,准确定位。外侧收土针设置成向内弯曲,能够在回升时及时回填覆土。

20、3、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自动将荆条插入坑中、自动覆土,实现山坡地栽种荆条,并适用于各种复杂地形,解决对山坡地荆条种植困难的同时,节省人力提高荆条栽种效率,设备小型化、稳定性好,在生态修复方面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

21、4、采用本实用新型栽种机构的自动化栽种设备,栽种效果好,栽种效率高,自动化程度高。



技术特征:

1.一种荆条栽种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升降单元、第一步进电机(10)、伸缩桶(8)、固定杆(7)和栽种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荆条栽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单元,包括:第二步进电机(3)和丝杠(6);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荆条栽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丝杠(6)的顶部通过立式轴承座(5)安装在后车体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荆条栽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步进电机(10)安装在第二支撑板(1)上,所述第二支撑板(1)通过角件(12)与第一支撑板(11)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荆条栽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板(11)上设置多个滑轮(2),所述滑轮(2)与后车体滑动连接。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种植设备技术领域,提供一种荆条栽种机构,包括:升降单元、第一步进电机、伸缩桶、固定杆和栽种盘;所述栽种盘,包括:依次设置的上层凸轮圆盘、中间凸轮圆盘和下层圆盘支撑板;所述下层圆盘支撑板的两端分别安装在升降单元上;所述上层凸轮圆盘、中间凸轮圆盘和下层圆盘支撑板的中心位置均对应开设通孔;所述上层凸轮圆盘上开设多个在圆周方向均匀分布的第一位移槽和多个在圆周方向均匀分布的第二位移槽;所述中间凸轮圆盘上开设多个在圆周方向均匀分布的第三位移槽,所述第三位移槽位于中间凸轮圆盘的半径方向上。本技术能够实现自动将荆条插入坑中、自动覆土,并适用于各种复杂地形,节省人力提高荆条栽种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姜文朕,符宝鼎,付渝婷,孟涣雨,李国旭,侯宇杰,温弘扬,赵旭桐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辽宁工业大学
技术研发日:20230410
技术公布日:2024/1/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