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抗走水件的鱼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938635发布日期:2023-11-06 16:55阅读:37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抗走水件的鱼漂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鱼漂,尤其是一种带抗走水件的鱼漂。


背景技术:

1、鱼漂是垂钓时鱼儿咬钩的讯息反应的工具。人们通过鱼漂的动作,不但可以判断鱼儿吃食的情况,从而决定提竿的时机,还可以通过鱼漂的动作判断出是什么鱼在咬钩。所以鱼漂是钓鱼收获好坏的重要环节。现有的鱼漂主要由漂尾、漂身和漂脚组成,而漂身的形状一般为圆形或者椭圆形结构设置,例如,中国专利公开的一种新型鱼漂,专利号为:201420509618.6,包括鱼漂本体,所述鱼漂本体为椭圆体,所述鱼漂本体内部中空,所述鱼漂本体两端设有通孔,所述鱼漂本体下端为金属材质,所述金属材质为铜或铁或铝镁合金,还包括细线,所述细线通过所述通孔贯穿所述鱼漂本体。

2、上述方案中的鱼漂本体主要是指鱼漂的漂身。当漂身的形状为圆形或者椭圆形状时,在垂钓过程中的漂身迎水面就会较大,进而使得阻力增加,在湍急的水流中,特别是水流量较大时(俗称走水),水流容易将鱼漂推倒,进而极大地影响了鱼漂的使用效果。

3、为此,我们提出一种带抗走水件的鱼漂。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带抗走水件的鱼漂,该鱼漂通过安装有抗走水件,通过鱼杆拉扯线组,线组拉扯抗走水件,进而使得抗走水件有效拉往漂身或漂尾,有效防止鱼漂出现侧倒或者出现沉没的现象。

2、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3、一种带抗走水件的鱼漂,包括漂尾、漂身和漂脚,所述漂身的一端连接有漂尾,另一端连接有漂脚,所述鱼漂上还安装有抗走水件,所述抗走水件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的抗走水件的第一连接部与鱼漂固定连接,所述的抗走水件的第二连接部用于与线组连接。

4、进一步的,所述抗走水件设置在漂身上或漂尾上。

5、进一步的,所述抗走水件设置在漂尾与漂身的连接处。

6、进一步的,所述抗走水件或第二连接部为环状结构。

7、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部为条形杆结构;所述第一连接部插装在漂身内。

8、进一步的,所述抗走水件为闭环、开口环结构或者钩子结构中的一种。

9、进一步的,所述抗走水件或第二连接部为挠性件。

10、进一步的,所述漂身呈扁平状结构设置。

11、进一步的,所述漂身上分别设置有前侧面、后侧面、左侧面和右侧面;所述前侧面和后侧面的面积小于左侧面和右侧面的面积;所述前侧面或后侧面为迎水面。

12、进一步的,所述左侧面的一边和右侧面的一边交汇处形成前侧面;所述左侧面的另一边和右侧面的另一边交汇处形成后侧面。

1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鱼漂上安装有抗走水件,抗走水件设置在漂身上或漂尾上或两者的连接处上,当水流量较大时,可通过鱼杆拉扯线组,线组拉扯抗走水件,进而使得抗走水件有效拉往漂身或漂尾,有效防止鱼漂出现侧倒或者出现沉没的现象。



技术特征:

1.一种带抗走水件的鱼漂,其特征在于:包括漂尾(1)、漂身(2)和漂脚(3),所述漂身(2)的一端连接有漂尾(1),另一端连接有漂脚(3),所述鱼漂上还安装有抗走水件(4),所述抗走水件(4)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连接部(5)和第二连接部(6),所述的抗走水件(4)的第一连接部(5)与鱼漂固定连接,所述的抗走水件(4)的第二连接部(6)用于与线组(7)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抗走水件的鱼漂,其特征在于:所述抗走水件(4)设置在漂身(2)上或漂尾(1)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抗走水件的鱼漂,其特征在于:所述抗走水件(4)设置在漂尾(1)与漂身(2)的连接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抗走水件的鱼漂,其特征在于:所述抗走水件(4)或第二连接部(6)为环状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带抗走水件的鱼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5)为条形杆结构;所述第一连接部(5)插装在漂身(2)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抗走水件的鱼漂,其特征在于:所述抗走水件(4)为闭环、开口环结构或者钩子结构中的一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抗走水件的鱼漂,其特征在于:所述抗走水件(4)或第二连接部(6)为挠性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带抗走水件的鱼漂,其特征在于:所述漂身(2)呈扁平状结构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带抗走水件的鱼漂,其特征在于:所述漂身(2)上分别设置有前侧面(8)、后侧面(9)、左侧面(10)和右侧面(11);所述前侧面(8)和后侧面(9)的面积小于左侧面(10)和右侧面(11)的面积;所述前侧面(8)或后侧面(9)为迎水面。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带抗走水件的鱼漂,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侧面(10)的一边和右侧面(11)的一边交汇处形成前侧面(8);所述左侧面(10)的另一边和右侧面(11)的另一边交汇处形成后侧面(9)。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鱼漂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带抗走水件的鱼漂,包括漂尾、漂身和漂脚,所述漂身的一端连接有漂尾,另一端连接有漂脚,所述鱼漂上还安装有抗走水件,所述抗走水件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的抗走水件的第一连接部与鱼漂固定连接,所述的抗走水件的第二连接部用于与线组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通过在鱼漂上安装有抗走水件,抗走水件设置在漂身上或漂尾上或两者的连接处上,当水流量较大时,可通过鱼杆拉扯线组,线组拉扯抗走水件,进而使得抗走水件有效拉往漂身或漂尾,有效防止鱼漂出现侧倒或者出现沉没的现象。

技术研发人员:范乐红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东莞市祺晟自动化节能设备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428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