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原植被恢复用保育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567266发布日期:2023-12-30 08:18阅读:26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原植被恢复用保育杯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保育杯,特别涉及一种高原植被恢复用保育杯。


背景技术:

1、高原矿区生态修复过程中,经常会采用大量的灌木幼苗栽植到矿区需要进行生态修复的区域,采购的幼苗也多方便运输和栽植的裸根苗,但由于高原矿区土质条件较差,构成多为土加石,且养分缺乏,新栽植幼苗成活率较低,在后期的生态修复中需要经常更换幼苗,为了提高幼苗的存活率,使用保育杯是非常有必要的;

2、上述中现有的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现有的装置在使用时,有着不便于标识的缺陷,传统的保育杯外侧一般是没有标签的,这样会使培育人员在后期查找需要的幼苗种类时,需要花费大量的查看时间,增加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导致识别幼苗种类的效率降低,从而使得装置的便捷性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2、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原植被恢复用保育杯,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3、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原植被恢复用保育杯,包括第一杯底、第一杯体和第二杯体,所述第一杯底的顶端连接有第一杯体,且第一杯体两侧的顶端均设置有堆叠结构,所述第一杯体的内部插设有第二杯体,且第二杯体的底端连接有第二杯底,所述第一杯体的一侧设置有标识结构,所述标识结构包括固定槽、标签、粘连层和手持部,所述固定槽连接在第一杯体的一侧,所述固定槽的内部设置有标签,且标签的一侧设置有粘连层,所述标签的底端连接有手持部。

4、使用本技术方案的高原植被恢复用保育杯,通过手持部便于拿取标签,防止直接接触标签,导致粘连层粘连的效果受到影响,紧接着经过手持部拿取对应幼苗种类的标签经过粘连层放置在对应的固定槽内进行粘连,从而达到将标签固定在固定槽内的效果,便于培育人员后期查看标签快速的找到对应的植株种类,提高查找识别的效率。

5、优选的,所述堆叠结构包括第二连接板、插杆、插孔和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均连接在第一杯体两侧的底端,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内部开设有插孔,且插孔的内部插设有插杆,所述插杆的顶端连接有第二连接板。通过移动带有两组第二连接板的第二杯体插入第一杯体内并逐渐下推,同时第二连接板随着第二杯体下移带动插杆插入插孔内将第二杯体定位在第一杯体内,从而达到将不同大小的装置进行堆叠的效果,减少占地面积,便于一次性移动多组不同大小的装置。

6、优选的,所述第二连接板与第二杯体呈一体化结构,使第二连接板与第二杯体一体成型,便于防止第二连接板从第二杯体上脱落,所述插杆的直径小于插孔的直径,使插杆可灵活的插入或离开插孔的内部进行堆叠和拆卸。

7、优选的,所述第二连接板和第一连接板分别在第二杯体和第一杯体的两侧呈对称分布,使对称分布的两组第二连接板和两组第一连接板分别分布在第二杯体和第一杯体的两侧,便于保证第二杯体和第一杯体的平衡性,防止出现倾斜的倾斜。

8、优选的,所述插杆的数量与插孔的数量相等,使插杆可对齐插入对应的插孔内进行定位,便于将第二杯体插入第一杯体内进行堆叠,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插杆呈一体化结构。使第二连接板与插杆一体成型,便于加强第二连接板带动插杆进行移动。

9、优选的,所述第二杯体的直径小于第一杯体的内径,使第一杯体可带动第二杯底对齐插入第一杯体内,便于将第一杯体和第二杯体堆叠起来减少占地的面积。所述第一杯底和第二杯底分别与第一杯体和第二杯体呈一体化结构,使第一杯底和第二杯底分别与第一杯体和第二杯体一体成型,便于保证使用的效果。

10、优选的,所述标签通过粘连层与固定槽相接触,使标签经过粘连层与固定槽的内壁接触进行粘连,便于将标签粘连固定在固定槽内,所述固定槽与第一杯体呈一体化结构,使固定槽与第一杯体一体成型,便于加强固定槽与第一杯体连接的效果。

11、有益效果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高原植被恢复用保育杯结构合理,具有以下优点:

13、(1)通过手持部便于拿取标签,防止直接接触拿持标签,导致粘连层粘连的效果受到影响,紧接着拿取对应幼苗种类的标签经过粘连层放置在对应的固定槽内进行粘连,从而达到将标签固定在固定槽内的效果,便于培育人员后期查看标签找到对应的幼苗,由此实现了此装置的便于标识功能,提高了此装置的便捷性,便于快速识别植株幼苗的种类,加强查找幼苗的效率;

14、(2)通过移动带有两组第二连接板的第二杯体插入第一杯体内并逐渐下推,同时第二连接板带动插杆随着第二杯体的下移插入插孔内将第二杯体定位在第一杯体内,从而达到将不同大小的装置堆叠起来的效果,由此实现了此装置的便于堆叠功能,提高了此装置的灵活性,减少装置的占地面积,便于一次性移动多组不同大小的装置,增加移动的便捷性。



技术特征:

1.一种高原植被恢复用保育杯,包括第一杯底(1)、第一杯体(3)和第二杯体(4),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杯底(1)的顶端连接有第一杯体(3),且第一杯体(3)两侧的顶端均设置有堆叠结构(5),所述第一杯体(3)的内部插设有第二杯体(4),且第二杯体(4)的底端连接有第二杯底(2),所述第一杯体(3)的一侧设置有标识结构(6),所述标识结构(6)包括固定槽(601)、标签(602)、粘连层(603)和手持部(604),所述固定槽(601)连接在第一杯体(3)的一侧,所述固定槽(601)的内部设置有标签(602),且标签(602)的一侧设置有粘连层(603),所述标签(602)的底端连接有手持部(60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原植被恢复用保育杯,其特征在于:所述堆叠结构(5)包括第二连接板(501)、插杆(502)、插孔(503)和第一连接板(504),所述第一连接板(504)均连接在第一杯体(3)两侧的底端,所述第一连接板(504)的内部开设有插孔(503),且插孔(503)的内部插设有插杆(502),所述插杆(502)的顶端连接有第二连接板(50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高原植被恢复用保育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板(501)与第二杯体(4)呈一体化结构,所述插杆(502)的直径小于插孔(503)的直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高原植被恢复用保育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板(501)和第一连接板(504)分别在第二杯体(4)和第一杯体(3)的两侧呈对称分布。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高原植被恢复用保育杯,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杆(502)的数量与插孔(503)的数量相等,所述第二连接板(501)与插杆(502)呈一体化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原植被恢复用保育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杯体(4)的直径小于第一杯体(3)的内径,所述第一杯底(1)和第二杯底(2)分别与第一杯体(3)和第二杯体(4)呈一体化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原植被恢复用保育杯,其特征在于:所述标签(602)通过粘连层(603)与固定槽(601)相接触,所述固定槽(601)与第一杯体(3)呈一体化结构。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高原植被恢复用保育杯,包括第一杯底、第一杯体和第二杯体,第一杯底的顶端连接有第一杯体,且第一杯体两侧的顶端均设置有堆叠结构,第一杯体的内部插设有第二杯体,第一杯体的一侧设置有标识结构。本技术通过手持部便于拿取标签,防止直接接触拿持标签,导致粘连层粘连的效果受到影响,紧接着拿取对应幼苗种类的标签经过粘连层放置在对应的固定槽内进行粘连,从而达到将标签固定在固定槽内的效果,便于培育人员后期查看标签找到对应的幼苗,由此实现了此装置的便于标识功能,提高了此装置的便捷性,便于快速识别植株幼苗的种类,加强查找幼苗的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卢鑫,刘春龙,黄和燊,廖金灵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西藏巨龙铜业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720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