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钵苗移栽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448116发布日期:2024-03-28 18:31阅读:9来源:国知局
水稻钵苗移栽机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水稻移栽机,尤其涉及一种水稻钵苗移栽机。


背景技术:

1、水稻钵苗移栽因无需缓苗、分蘖早、高产而备受青睐。虽然水稻毯苗的插秧技术已比较成熟,但水稻钵苗的机械化移栽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2、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05794041u公开了一种水稻钵苗栽植机,是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为解决秧夹与地面接触带泥后容易夹坏钵苗问题的一次尝试。其设置有取秧装置、栽秧装置以及摆秧架,使用时,取秧装置夹取秧苗后将秧苗释放到摆秧架上,栽秧装置将摆秧架上的秧苗载入到稻田里,上述秧苗的栽植过程中秧夹不与地面直接接触,从而避免出现秧夹粘带泥土使秧苗会被夹坏或不能被夹紧的问题,作业效率高。但是,与该取秧装置匹配的送秧装置是普通毯苗插秧机的送秧装置,其通过秧箱的横向移动实现秧盘的横向送秧,同时,通过凸轮、以及棘轮棘爪机构实现秧盘的纵向送秧。从送秧角度看,需要设置移箱装置,结构复杂;从取秧角度看,只能借助秧箱的横向移动才能完成整行钵苗的取秧作业,结构也很复杂。复杂的结构,不利于与射秧装置配套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水稻钵苗移栽机,在无需设置移箱装置的情况下实现钵苗的送秧和整行钵苗的拔秧,结构简单可靠。

2、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3、一种水稻钵苗移栽机,包括:机架,所述机架上安装有拔秧装置和送秧装置,所述拔秧装置由动力装置驱动,所述送秧装置通过传动装置与所述拔秧装置连接;所述拔秧装置包括多对秧夹、拔秧筒和枢轴,多对所述秧夹安装于所述拔秧筒,并与钵苗秧盘一排钵穴中的多个钵穴一一对应,所述拔秧筒转动安装于所述枢轴,所述枢轴固定连接于所述机架,所述拔秧筒转动一圈,各对所述秧夹分别先后拔取一穴秧苗;每一对所述秧夹包括左夹片和右夹片,所述左夹片和所述右夹片的一端分别固定设置有转轴,所述转轴转动安装于所述拔秧筒的筒壁,所述转轴沿径向伸入所述拔秧筒内并固定连接有秧夹撑脚;所述枢轴固定连接有多个与所述秧夹一一对应的凸轮,所述凸轮位于所述拔秧筒内,所述秧夹撑脚通过弹簧弹性顶靠于所述凸轮两侧的凸轮面,所述凸轮面通过驱使所述秧夹撑脚摆动来控制所述秧夹开合;所述送秧装置包括用于带动所述钵苗秧盘移动的送秧轮、用于驱动所述送秧轮间歇转动的槽轮机构和用于约束所述钵苗秧盘移动的秧盘轨道,所述送秧轮转动安装于所述机架,所述槽轮机构与所述送秧轮传动连接,所述秧盘轨道固定设置于所述机架。

4、其中,周向上处于先后拔秧顺序的两对所述秧夹,在轴向上不相邻。

5、其中,所述拔秧筒为棱柱形,所述棱柱形拔秧筒的一个棱柱面安装一对所述秧夹;或者所述拔秧筒为圆柱形。

6、其中,所述送秧轮为柱笼式结构,所述柱笼式结构的送秧轮包括多根轴向设置的笼柱,相邻的两根笼柱用于夹持所述钵苗秧盘的一排钵穴。

7、其中,所述槽轮机构包括主动拨盘、槽轮和底座,所述主动拨盘和所述槽轮分别转动安装于所述底座,所述底座固定设置,所述主动拨盘设置有圆柱销,所述槽轮沿径向设置有多个开口槽,当所述圆柱销转至所述开口槽时拨动所述槽轮转动。

8、其中,所述底座固定于所述机架,所述槽轮与所述送秧轮传动连接,所述主动拨盘通过所述传动装置与所述拔秧筒传动连接。

9、其中,所述传动装置是齿轮传动装置,所述齿轮传动装置包括相互啮合的第一传动齿轮和第二传动齿轮,所述第一传动齿轮固定连接于所述拔秧筒的一端,所述第一传动齿轮转动安装于所述枢轴,所述第二传动齿轮与所述主动拨盘同轴设置并固定连接。

10、其中,所述拔秧筒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驱动齿轮,所述驱动齿轮转动安装于所述枢轴。

11、其中,所述秧盘轨道包括外轨道和内轨道,所述外轨道与所述内轨道之间形成用于约束所述钵苗秧盘移动的轨道槽。

12、其中,所述外轨道包括顺序设置的外压盘段、外弯曲段和外托盘段,所述外压盘段自上而下沿所述送秧轮的切向延伸,所述外弯曲段包敷所述送秧轮的后侧周部,所述外托盘段向前延伸;所述内轨道包括顺序设置的内托盘段、内弯曲段和内压盘段,所述内托盘段与所述外压盘段平行设置,所述内弯曲段包敷所述送秧轮的前侧周部,所述内压盘段与所述外托盘段平行设置。

13、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4、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水稻钵苗移栽机,由于枢轴固定连接于机架而不动,枢轴固定连接有多个与秧夹一一对应的凸轮,工作时,在动力装置驱动下,拔秧装置的拔秧筒在枢轴上转动,进而带动秧夹转动;由于秧夹撑脚通过弹簧弹性顶靠于凸轮两侧的凸轮面,因此,随着拔秧筒的转动,凸轮面使秧夹撑脚摆动,进而控制秧夹开合。秧夹开合一次拔取一穴秧苗,拔秧筒转动一圈,各对秧夹分别先后拔取一穴秧苗,周向上处于先后拔秧顺序的两对秧夹,在轴向上不相邻,从而确保秧夹在顺序开合时有充足的空间而不发生干涉。由于拔秧装置与送秧装置传动连接,送秧装置的槽轮机构与送秧轮传动连接,来自拔秧装置拔秧筒的动力通过传动装置传给槽轮机构,再通过槽轮机构驱动送秧轮间歇转动,从而带动钵苗秧盘在秧盘轨道中间歇送秧,为下次拔秧做好准备。该水稻钵苗移栽机,在无需设置移箱装置的情况下,能实现钵苗的送秧和整行钵苗的拔秧,结构简单可靠,便于对钵苗进行射秧移栽。

15、本实用新型中,将经典的槽轮机构与柱笼式送秧轮相结合,所述槽轮机构包括主动拨盘、槽轮和底座,所述主动拨盘和所述槽轮分别转动安装于所述底座,所述底座固定设置,所述主动拨盘设置有圆柱销,所述槽轮沿径向设置有多个开口槽,当所述圆柱销转至所述开口槽时拨动所述槽轮转动,所述送秧轮为柱笼式结构,所述柱笼式结构的送秧轮包括多根轴向设置的笼柱,相邻的两根笼柱用于夹持所述钵苗秧盘的一排钵穴。使用时,槽轮机构的主动拨盘每转一周,其上的圆柱销就会拨动槽轮转动一个槽,槽轮每转动一个槽就带动送秧轮转动一格,从而使秧盘移动一行钵穴,相对于传统的送秧装置,结构更为简单可靠。

16、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秧盘轨道包括外轨道和内轨道,所述外轨道与所述内轨道之间形成用于约束所述钵苗秧盘移动的轨道槽;所述外轨道包括顺序设置的外压盘段、外弯曲段和外托盘段,所述外压盘段自上而下沿所述送秧轮的切向延伸,所述外弯曲段包敷所述送秧轮的后侧周部,所述外托盘段向前延伸;所述内轨道包括顺序设置的内托盘段、内弯曲段和内压盘段,所述内托盘段与所述外压盘段平行设置,所述内弯曲段包敷所述送秧轮的前侧周部,所述内压盘段与所述外托盘段平行设置。该秧盘轨道用于约束所述钵苗秧盘移动,相对于传统的秧箱,结构更为简单紧凑。



技术特征:

1.一种水稻钵苗移栽机,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稻钵苗移栽机,其特征在于,周向上处于先后拔秧顺序的两对所述秧夹,在轴向上不相邻。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稻钵苗移栽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拔秧筒为棱柱形,所述棱柱形拔秧筒的一个棱柱面安装一对所述秧夹;或者所述拔秧筒为圆柱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稻钵苗移栽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送秧轮为柱笼式结构,所述柱笼式结构的送秧轮包括多根轴向设置的笼柱,相邻的两根笼柱用于夹持所述钵苗秧盘的一排钵穴。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稻钵苗移栽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槽轮机构包括主动拨盘、槽轮和底座,所述主动拨盘和所述槽轮分别转动安装于所述底座,所述底座固定设置,所述主动拨盘设置有圆柱销,所述槽轮沿径向设置有多个开口槽,当所述圆柱销转至所述开口槽时拨动所述槽轮转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水稻钵苗移栽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固定于所述机架,所述槽轮与所述送秧轮传动连接并同轴设置,所述主动拨盘通过所述传动装置与所述拔秧筒传动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水稻钵苗移栽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装置是齿轮传动装置,所述齿轮传动装置包括相互啮合的第一传动齿轮和第二传动齿轮,所述第一传动齿轮固定连接于所述拔秧筒的一端,所述第一传动齿轮转动安装于所述枢轴,所述第二传动齿轮与所述主动拨盘同轴设置并固定连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水稻钵苗移栽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拔秧筒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驱动齿轮,所述驱动齿轮转动安装于所述枢轴。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稻钵苗移栽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秧盘轨道包括外轨道和内轨道,所述外轨道与所述内轨道之间形成用于约束所述钵苗秧盘移动的轨道槽。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水稻钵苗移栽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轨道包括顺序设置的外压盘段、外弯曲段和外托盘段,所述外压盘段自上而下沿所述送秧轮的切向延伸,所述外弯曲段包敷所述送秧轮的后侧周部,所述外托盘段向前延伸;所述内轨道包括顺序设置的内托盘段、内弯曲段和内压盘段,所述内托盘段与所述外压盘段平行设置,所述内弯曲段包敷所述送秧轮的前侧周部,所述内压盘段与所述外托盘段平行设置。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水稻钵苗移栽机,包括:机架,所述机架上安装有拔秧装置和送秧装置,所述送秧装置通过传动装置与所述拔秧装置连接;所述送秧装置包括用于带动所述钵苗秧盘移动的送秧轮、用于驱动所述送秧轮间歇转动的槽轮机构和用于约束所述钵苗秧盘移动的秧盘轨道;所述拔秧装置包括多对秧夹、拔秧筒和枢轴,多对所述秧夹安装于所述拔秧筒,并与钵苗秧盘一排钵穴中的多个钵穴一一对应,所述拔秧筒转动安装于所述枢轴,所述枢轴固定连接于所述机架,所述拔秧筒转动一圈,各对所述秧夹分别先后拔取一穴秧苗。该水稻钵苗移栽机,在无需设置移箱装置的情况下,能实现钵苗的送秧和整行钵苗的拔秧,结构简单可靠。

技术研发人员:郭保可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潍坊同方机械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803
技术公布日:2024/3/2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