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秧苗抛出后的导向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709231发布日期:2024-04-23 11:35阅读:10来源:国知局
一种秧苗抛出后的导向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秧苗抛机,尤其是一种秧苗抛出后的导向结构。


背景技术:

1、抛秧结构将秧苗抛出过程中,秧苗可能乱飞,当秧苗射向田间时,秧苗杂乱无章,因此使得秧苗之间的间距有的宽、有的窄,不利于秧苗生长,为此发明人设计了一种秧苗抛出后的导向结构,抛秧结构将秧苗抛出后,秧苗进入导向结构,导向结构能够将改变秧苗的射出方向并的射向田间,使得秧苗之间的间距相等。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秧苗抛出后的导向结构。

2、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技术方案:

3、一种秧苗抛出后的导向结构,包括长条形的导向罩,所述导向罩内分成若干导向区域,每一导向区域设有秧苗进口端和秧苗出口端,所述秧苗进口端和秧苗出口端之间存在夹角。

4、一种优选的方案是所述秧苗出口端连接有射秧筒,所述射秧筒上端大、下端小,所述射秧筒的上端与秧苗出口端连接。

5、一种优选的方案是所述射秧筒上端为长条形的开口,下端为圆形开口。

6、一种优选的方案是所述射秧筒的底部设有加速秧苗射出的加速结构。

7、一种优选的方案是所述加速结构包括第一加速轮,第二加速轮以及带动第一加速轮和第二加速轮转动的电机,第一加速轮和第二加速轮平行设置且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第一加速轮的周壁设有第一环形槽,所述第二加速轮的周壁设有第二环形槽,所述第一环形槽和第二环形槽形成秧苗加速槽,秧苗沿着秧苗加速槽射向田间。

8、一种优选的方案是所述秧苗进口端和秧苗出口端之间的夹角为80度到120度。

9、一种优选的方案是所述导向区域的数量为6到8个。

10、一种优选的方案是所述导向罩的截面为圆弧形。

11、综合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外部抛秧机构将秧苗抛出后,秧苗进入秧苗进口端,秧苗沿着导向罩从秧苗出口端射出,导向罩改变了秧苗的抛射方向,使得秧苗有序的射向田间。每个导向区域内都有一根秧苗,若干秧苗有序的射向田间,相邻秧苗之间的间距相同。导向罩防止秧苗杂乱射向田间,同时也防止了风力对秧苗的影响。

12、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技术特征:

1.一种秧苗抛出后的导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长条形的导向罩,所述导向罩内分成若干导向区域,每一导向区域设有秧苗进口端和秧苗出口端,所述秧苗进口端和秧苗出口端之间存在夹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秧苗抛出后的导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秧苗出口端连接有射秧筒,所述射秧筒上端大、下端小,所述射秧筒的上端与秧苗出口端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秧苗抛出后的导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射秧筒上端为长条形的开口,下端为圆形开口。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秧苗抛出后的导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射秧筒的底部设有加速秧苗射出的加速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秧苗抛出后的导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速结构包括第一加速轮,第二加速轮以及带动第一加速轮和第二加速轮转动的电机,第一加速轮和第二加速轮平行设置且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第一加速轮的周壁设有第一环形槽,所述第二加速轮的周壁设有第二环形槽,所述第一环形槽和第二环形槽形成秧苗加速槽,秧苗沿着秧苗加速槽射向田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秧苗抛出后的导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秧苗进口端和秧苗出口端之间的夹角为80度到120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秧苗抛出后的导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区域的数量为6到8个。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秧苗抛出后的导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罩的截面为圆弧形。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秧苗抛出后的导向结构,包括长条形的导向罩,所述导向罩内分成若干导向区域,每一导向区域设有秧苗进口端和秧苗出口端,所述秧苗进口端和秧苗出口端之间存在夹角。它的优点是外部抛秧机构将秧苗抛出后,秧苗进入秧苗进口端,秧苗沿着导向罩从秧苗出口端射出,导向罩改变了秧苗的抛射方向,使得秧苗有序的射向田间。每个导向区域内都有一根秧苗,若干秧苗有序的射向田间,相邻秧苗之间的间距相同。导向罩防止秧苗杂乱射向田间,同时也防止了风力对秧苗的影响。

技术研发人员:胡承朋,窦文祥,胡光泽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耐保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921
技术公布日:2024/4/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