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农业技术,具体涉及稻茬小麦秸秆综合还田利用领域。
背景技术:
1、在稻麦轮作区,小麦秸秆还田已成为一种常见的农业实践。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秸秆还田被认为是解决秸秆焚烧问题、提高土壤肥力的有效途径。尽管小麦秸秆还田有诸多优点,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对后茬水稻秧苗生长的影响。一是病虫害传播。小麦秸秆可能携带病原菌和害虫,还田后可能会增加病虫害的发生风险,影响水稻秧苗的健康生长。二是影响土壤湿度。过多的秸秆覆盖可能会导致土壤湿度不均,影响秧苗的根系发育。三是氮素竞争。秸秆分解过程中会消耗土壤中的氮素,导致土壤中氮素暂时不足,影响水稻秧苗的氮素吸收,导致秧苗生长缓慢,分蘖减少。以往生产中主要是水稻移栽前的小麦秸秆单一的全量还田,包括直接翻耕还田、覆盖还田和堆肥还田,而对于稻茬小麦秸秆综合还田利用没有研究报道。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稻茬小麦秸秆综合还田利用方法。
2、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3、一种稻茬小麦秸秆还田利用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4、1)稻茬小麦秸秆集中碳化
5、在小麦收获后,在小麦收获后,利用炭化炉将所有小麦秸秆烧制成炭,储存备用。此过程每隔2~3年进行一次,本年度无小麦秸秆还田。
6、2)稻茬小麦秸秆菌剂堆腐
7、除小麦秸秆集中碳化年份外,其余年份在小麦收获后,将秸秆收集采用秸秆粉碎机切断成5cm左右后,按照每1000kg秸秆添加6kg催腐菌剂和10kg尿素,撒匀于秸秆中并堆砌成堆,覆盖塑料薄膜保温堆腐15~20天。
8、3)堆腐秸秆与秸秆碳混合施用
9、稻田翻耕前将堆腐秸秆与碳均匀铺撒于田中,利用翻耕机将堆腐秸秆翻入表土层中。堆腐秸秆还田量为3.0~3.6t hm-2(按小麦亩产秸秆量和腐解速率50%算得),秸秆碳用量为10.5t hm-2。
10、4)养分管理
11、根据当地地力条件和品种特性确定施肥用量。氮肥尿素按基肥(移栽前1天):分蘖肥(移栽后5~7天):促花肥(叶龄余数3.5):保花肥(叶龄余数1.5)=4:2:2:2施用,磷肥和钾肥作为基肥一次性施入。
12、5)水分管理
13、水稻移栽至移栽后10天保持2~3cm浅水层灌溉,自移栽后10天至成熟期采用干湿灌溉,即自浅水层自然落干至土壤水势-(15±5)k pa,然后灌1~2cm水层,再落干,如此循环。
14、进一步的,所述炭化温度500度,烧制成的炭主要成分:含碳含量46~50%、水分28~30%、灰分33~37%、挥发酚16~18%。
15、进一步的,所述催腐菌剂为特定的微生物菌剂,枯草芽孢杆菌,所述枯草芽孢杆菌能够加速秸秆的腐烂分解过程。
16、进一步的,所述秸秆粉碎机为能够将秸秆切断成5cm左右长度的农业机械。
17、进一步的,所述翻耕机为能够将秸秆翻入表土层中的农业机械。
18、进一步的,循环重复上述稻茬小麦秸秆还田方式。
19、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20、本发明提供的稻茬小麦秸秆综合还田利用方法,一是克服了因大量小麦秸秆还田后带来的不利影响,尤其是秸秆分解耗氮量大导致水稻秧苗缺氮生长缓慢的问题;二是通过周期性收集秸秆进行集中碳化,再将这部分碳施入土壤中,不仅能降低土壤容重,改善土壤结构,而且因其吸附特性可以减少土壤中养分的流失,提高养分有效性,使养分在土壤中保持更长时间,供水稻秧苗吸收利用。
1.一种稻茬小麦秸秆还田利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稻茬小麦秸秆还田利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炭化温度为500度,所述烧制成的炭主要成分包括碳、灰分等。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稻茬小麦秸秆还田利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催腐菌剂为特定的微生物菌剂枯草芽孢杆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稻茬小麦秸秆还田利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秸秆粉碎机为能够将秸秆切断成5cm左右长度的农业机械。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稻茬小麦秸秆还田利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耕机为能够将秸秆翻入表土层中的农业机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