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易农用点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945阅读:37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简易农用点播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农用点播器,属于农用机械。
在农忙季节,农村大田播种,最古老的办法,要经过整地、刨沟、下种、施肥、盖土等工序,这种方法费工、费力、耽误农时、影响适时播种。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很多地方实现了用拖拉机带动联合播种机械播种,但这种方法只适合于大面积播种,对小块山地则不适宜,特别是我国华北地区,近年来,播种季节,为了争取时间多采用农作物套种和间作方式,常见的是用铁锹刨坑,再将种子撒下、盖土,或是用一根细长带尖的管子插到土里,再把种子放入,这样操作既笨拙,速度又慢,效率很低。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广大用户提供一种简易的可适合于单人使用的小型轻便播种机械,它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了作业效率。
本实用新型主要由插沟器、立管、种子箱、拉杆、套筒和导管组成。立管做成圆筒状,下端与插沟器相连,内有导管,套筒套在导管外,导管壁上开有进粒孔,套筒上设有分粒勺,分粒勺内侧也开有孔,套筒由拉杆驱动,拉杆上端有压把,套筒可在导管外侧带动分粒勺上下滑动,种子由分粒勺通过导管上的进粒孔落入导管内,经过插沟器底部的出粒口落到沟里,完成整个播种过程。
本实用新型的分粒勺和进粒孔可根据播种需要设计,以确定一次放下的种子的粒数,以节约种子和提高种子的发芽率。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制作容易和操作方便,作业效率高等特点,特别适合于我国华北地区推广应用。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分粒勺和进粒孔的局部放大图。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插沟器1与立管2相焊接,立管2为一圆管,可用铁板制作,插沟器1可做成尖头或半圆头,底部开有出粒口13,出粒口13与立管2中的长管形导管3相通,立管2的中部设有种子箱4,种子箱4为圆筒状,种子箱4上方一侧开有加种子口11,导管3上部侧壁开有两个可漏下种子的进粒孔12,套筒5在立管2内和导管3外侧,套筒5为圆筒状,套管5与导管3间稍有缝隙,但不能通过种子,套筒5靠拉杆8驱动,拉杆8上装有弹簧7,顶端有压把9,套筒5侧面设有与导管3上所开的进粒孔12相对应的,并在同一垂直线上的两个分粒勺6,分粒勺6可盛上种子,大小可按播种需要设计,分粒勺的内侧(套筒5壁)开有可漏下种子的孔,手柄10焊接在主管2上,压下压把9,拉杆8驱动套筒5在导管3外侧向下滑动,松开压把9,拉杆8在弹簧7的作用下弹起,套筒5因此也恢复到原来的位置。
导管3可直通到插沟器1的底部,插沟器1开有出粒口13,种子可通过导管3、出粒口13落入沟里。
操作过程先将插沟器1插到土里,此时,分粒勺6在进粒孔12上端,分粒勺6还未盛入种子,压下压把9,拉杆8则驱动套筒5下移,分粒勺6至进粒孔12下边,分粒勺6盛入种子,由于套筒5与导管3间缝隙很小,分粒勺6上的种子不能落下,松开压把9,弹簧7作用于拉杆8并将套筒5向上弹起,同时,分粒勺6向上运动,当分粒勺6与导管3上的进粒孔12重合时,种子便自动落入导管3中,进而通过出粒孔13落到沟里,提起手柄10用脚将沟盖严,挪动位置,可重复以上操作。
权利要求1.一种由插沟器1、立管2和导管3及手柄10构成的农用点播器,其特征在于种子箱4为圆筒形,套筒5上设有分粒勺6,分粒勺6内侧(套筒5壁)开有孔,种子箱4上有加种子口11,导管3上开有进粒孔12,套筒5套在导管3外,套筒5与拉杆8相连,拉杆8上有弹簧7,拉杆8顶端设有压把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农用点播器,其特征在于套筒5上的分粒勺6内侧(套筒5壁)开有孔,开孔位置与导管3上所开进粒孔12在同一垂直线上,分粒勺6上下运动时可与进粒孔12重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农用点播器,其特征在于插沟器1底部开有出粒口13,导管3与出粒口13相通。
专利摘要简易农用点播器,属于农用机械。主体为长管形立管,其下端连有插沟器,插沟器开有出粒口,立管内设有导管,立管中部为种子箱,种子箱内和导管外有套筒,套筒上设有分粒勺,套筒由拉杆和弹簧驱动,并在导管外滑动,导管开有进粒孔,当分粒勺和进粒孔重合时,种子则可以通过导管落入沟里,从而实现播种操作全过程。具有体积小、轻便、制作容易、操作简单、作业效率高和易于广泛应用等特点。
文档编号A01C7/00GK2044786SQ8822128
公开日1989年9月27日 申请日期1988年12月16日 优先权日1988年12月16日
发明者曲良茂 申请人:曲良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