碾磨面粉的方法和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019阅读:82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碾磨面粉的方法和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小麦或类似作物的碾磨,特别是涉及一种碾磨机面粉的方法和系统,在该方法和系统中,第一步是进行小麦研光。
碾磨是一种将小麦或类似物研光并粉碎的工艺,其目的在于,在将胚乳部分(重量换算百分比约84%)、多层的麸皮部分(同上13.5%)、所谓多层是指胚乳部分外面的囊果皮层、种皮层和外壁层,以及胚相互分离时,使混有许多杂质成分(不需要的组份)和麸皮不与胚乳部分混合在一起。但是,使胚乳部分与麸皮部分完全相互分离相当困难。与麸皮部分相混合的产品收集率(回收量)相当低,通常大约为75%。
就上述以小麦粒为原料(以下称未加工的小麦)的碾磨方法,即直接研磨和粉碎的方法而言,由本申珳人所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昭62(1987)-87250已对其进行了公开。即将未加工小麦的麸皮部分剥去或分离,露出胚乳部分,再将小麦研磨并粉碎的方法是众所周知的。
在碾磨小麦之前进行研光有助于减少滚轧机或类似装置的数量,也有助于提高碾磨效率。但这种方法存在如下问题。特别是通过采用一个金刚石制的研磨辊完成小麦的研光,这种辊是装在一个去麸皮研光筒中,所述筒由穿孔壁构成一个研光腔。这样,在这种研光腔中只能去除部分麸皮,但去不掉小麦颗粒纵向凹槽(痕)内的麸皮。因此,其缺陷在于脱落下来的麸皮填在纵向凹槽中,从而影响了碾磨特性。
针对以上缺陷,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碾磨方法和系统,在麦子研光之后,很容易将进入纵向凹良中的麸皮除去。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面碾磨方法,该方法包括将外来杂物从未加工小麦中分离出去,将未加工小麦子润湿以便使其外面部分软化、对未加工小麦进行研光和混合已研光的小麦步骤。另外该方法还包括在未加工小麦研光步骤后,对研光的小麦进行清洗。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本发明提供一面粉碾磨系统包括一个分离装置,它将外来杂物从未加工的麦子中除去;
一个布置在分离装置之后的浸湿装置,用于将未加工的麦子浸湿使其外部软化;
一个布置在浸湿装置后面的研光装置,用来对浸湿的未加工小麦进行研光,以便获得麦粒;
一个布置在研光装置后面的清洗装置,用于清洗已研光的麦粒,和一个布置在清洗装置后面的混合装置,用于混合已清洗过的麦粒。
而且,如果在清洗麦子步骤时进行搅拌,则效果更好。
此外,用麦子清洗设备来完成麦子清洗步骤,在该设备中,与麦粒供入通道和排出通道相连的内筒转动地布置在机架内。机架的一端与麦粒供入通道连接,机架的另一端与麦粒排出通道连接。其中靠近内筒顶端部分套入带孔眼壁的排出部分。在它里面设有向麦粒供入通道供清洗水的水管,在内筒里还布置一个能在两个方向旋转的推进器,且内筒和推进器这样设置,即朝同一方向、以不同转速旋转,从而将麦粒输送到麦粒排出通道。
在把外来杂物分离出去之后,给未加工的小麦加水。对未加工小麦进行研光,以便将除在纵向凹痕中的麸皮部分之外的麸皮除去。但是,被分离出的麸皮进入纵向凹痕中。用水将麸皮粉末清除掉,并给麦子加水。在麦子混合之后,将麦子碾碎以获得精面粉。
在清洗之后,已研光的麦粒立刻在麸质的作用下相互之间很容易粘在一起,因此,在预定时间内,通过搅拌步骤对研光的小麦进行搅拌。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最佳实施例的清洗设备,被送入麦粒供入通道的已研光的麦子和清洗水一同流入转动的内筒里,并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将其散布在内筒的内表面。同时,推进器或正转(输送方向),或反转(与输送方向相反),特别是在推进器正转时,推进器和内筒朝同一方向转动,但推进器比内筒转得快。在这种情况下,麦粒在推进器的作用下,被输送到麦粒排出通道。与上述情况相反,当推进器反转时,推进器和内筒朝同一方向转动,但内筒比推进器要转得快。在这种情况下,麦粒由螺旋叶片导向,并通过比推进器转得快的内筒将麦粒送入麦粒排出通道。在这个方法中,推进器不是正转就是反转。在麦粒被送入麦粒排出通道的过程中,纵向凹痕中的麸皮粉末吸水。这样,麦粒进入这样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通过搅拌使麸皮粉末易于从纵向凹痕中流出。当在排出部分将麦粒离心脱水时,麸皮粉末将随着一起被强行地排到内筒的外面。排出部分设在内筒的顶端。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进行描述,从而使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以及特点和优点变得更加清楚。


图1为本发明的面粉碾磨系统的一个实施例的主示意图;
图2为
图1所示的小麦精加工设备的一个实施例的局部剖开放大主视图;
图3为
图1所示的小麦清洗设备的一个实施例的放大的截面图,和图4为表示累积杂质曲线的一张周表。
下面将参照相应的附图对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进行描述。
在这种加工过程中,为完成碾磨设备50(见
图1)之前的各项准备步骤,设置了小麦研光设备10、小麦清洗设备20、搅拌设备30和用于调节或混设备40的混合塔42。另外,设置分离设备60和润湿设备70用以完成精加工设备10之前的各项相互衔接的准备步骤。
首先讨论分离设备60。分离设备60由例如粗分选机61和除石机62组成。粗分选机61将一些较轻的混杂物,如废麦秸、草木块、废绳、泥土或类似物除去。这些混杂物在从地下仓库(未示出)和储存未加工的小麦的类似的仓库中取出的未加工的小麦中是不可避免的。另一方面,除石机62将金属碎片和小石子去掉。分选机60用于进行碾磨步骤中的第一步。
在上述分选机60之后,经输送通道W1设有润湿设备(也称润湿机)70。该润湿设备有一台螺旋输送机71,该螺旋输送机设在圆筒槽72中。在圆筒槽72的一端有进料口73,在其另一端有出料口74,喷水嘴75延伸到圆筒槽72的上部。喷水嘴75通过加热器77和电磁阀78与水箱76相连。润湿机70用于控制对未加工小麦的加水量,以便在后续步骤中对小麦进行研光。通过电磁阀78来调节湿度,以便增加小麦表面的水分。
参见图2,下面将详细描述在润湿设备70的后续步骤中使用的小麦研光设备10。在本实施例中该小麦研光设备10由研磨型小麦研光机10A和摩擦型小麦研光机10B组成。研磨型小麦研光机10A设主轴111,该主轴111穿过除麸光圆筒112,圆筒112的壁上有许多孔。研磨型辊113由金刚砂制成,并将其安装在主轴111上。研磨辊113和除麸研光圆筒112之间的间隙形成一个研磨腔130。该研磨腔130的一端与供料口114相连通,其另一端与出料口115连。供料漏斗116设置于供料口114之上。由重物118压着的压力板117布置在出料口115。而且,麦粒供给辊119的圆周表面上设有螺旋片,该供给辊119可转动地安装于主轴111与供料口114相对应的位置上。另外,麸皮收集腔120设在除麸研磨圆筒112周围。麸皮收集腔120的下部通过麸皮收集漏斗123与麸皮收集管122连接。麸皮收集管122与带式过滤器和鼓风机连接,鼓风机和过滤器在图中未示出。
在研磨式小麦研磨机10A的出料口115处设有一个溜槽128,它通过麦粒提升设备140与摩擦式小麦研磨机10B的供料漏斗150连通。在麦粒提升设备140的传送部分可以设一选择阀142,以便构成一个再循环回输通道144,该通道通到研磨式研磨机10A的供料斗116。摩擦式小麦研磨机10B有一个带孔的除麸研磨筒151,该研磨筒151为圆筒状或多边形结构,如六边形筒。还有一根空心主轴152,该主轴152水平地穿过除麸研磨筒151。安装在一端敞开的空心主国152上的摩擦研磨辊153设有搅拌部分154,和喷射槽155,该喷射槽155是沿搅拌部分154设置的。摩擦研磨辊153是空心的,在空心主轴152的圆周围表面设有许多排气孔156,该空心主轴152安装在摩擦研磨筒153的圆周面中。而且,在摩擦研磨筒153和除麸研磨筒151之间的缝或间隙形成了一个研磨腔158。该研磨腔158的一端与供料口160连通,另一端与出料口162连通。在供料口160上方设有供料漏斗150,由重物164压着的压力板163安装在出料口161。另外,麦粒供给辊170的圆周表面上设有螺旋片,该辊170牢牢地固定在空心主轴152基本与供料口160相对应的位置上。这样,该辊170即可与空心主轴152一起转动。麸皮收集腔171设有除麸研磨筒151周围。它通过麸皮收集漏斗174与麸皮收集这172和麸皮收集鼓风机173连通。
下面将描述摩擦型小麦研磨机10B中的增湿设备。空心主轴152的开口端与两个流体喷嘴180的喷口连接。一端与两个流体嘴180连接的空气管181,通过空气过滤器183与空气压缩机182连接。同样的,一端与两流体喷嘴180连接的供水管184通过电磁阀186流量计187和流量控制阀188与水塔185连接。
下面参照附图3来描述布置在小麦研光设备10的后续步骤中的小麦清洗设备20。内筒201通过一对轴承202和203可转动地水平安装在圆筒形要架204上,该机架204的一端设有一个供料溜槽205,其另一端设有一个出料溜槽206。内管201的一个开口端与麦粒供给通道207连通,该通道207由供料溜槽205和与供料溜槽205连接倾斜供料溜槽208构成。内筒201的另一开口端与麦粒出口通道209连通,该通道209由出口溜槽206构成。如
图1所示水管210的一端伸到麦粒供给通道207中,其另一端与水箱212连接,加热器213接在水管210中。另外,在内筒201的端部设有一带孔的壁220,它构成了一个排放部分221。除上述之外,内筒201的内部构成了一个浸入部分224。排放部分221呈圆柱状,并与间壁231配合形成了一个排水腔230。排水槽232设在排水口233的下部,排水口233开在排水腔230的底部。
此外,带螺旋片241的推进器240由树脂或类似物构成,该推进器240沿内筒201的全长水平设置。特别是推进器轴242由机架204的两端上的轴承243和轴瓦244转动地支承着。推进器轴242的一端靠近麦粒供料通道207,其上设有从动皮带轮245。另一方面,在内筒201的外圆周壁上形成一个从动皮带轮246。从动皮带轮245和246通过V型皮带253和254与一对主动皮带轮250和251联接并分别由主动轮驱动。主动皮带轮250和251分别安装在电动机252的两端,且直径相同。从动皮带轮245和246这样布置,从动皮带轮245的直径小于内筒201上的从动皮带轮246。这样,推进器240转动比内筒201快。另外,根据麦粒的直径来确定螺旋片241和内筒201之间的间隙,该间隙通常调节到大约0.3毫米左右。不言自明的是,排放部分221的穿孔壁220应保证小麦颗粒不会从其中漏出。而且最好是在机架204的底部设置排水口260。
尽管内筒201的转动比推进器240要快的这种结构未说明,但很明显这种结构可以使用现有的方法和技术,如修改有关皮带轮的直径来实现。
现在再参看
图1,将详细描述搅拌设备30。搅拌设备30由向上送料螺旋输送机31和横向送料螺旋输送机32构成。向上送料螺旋输送机 31的下端设有一个供料口33a,它通过输送通道W3与小麦清洗设备20的麦粒排出通道200连接。另外,螺旋输送机31的上端排出口34与横向送料螺旋输送机32的供料口35连接。输送机31安装在垂直筒36中,同时使螺旋输送机32的推进器37可转动地水平布置于输送槽38中。螺旋输送机32中的推进器37上可以设有许多搅拌杆37a。
螺旋输送机32的排出口33b与混合塔42的供料口41连接,混合塔42作为混合设备40。转动分撒板43垂直地设在供料口41处,将一对旋转阀44水平设在塔42的底部,且接收槽45设在旋转阀44的下面。排料螺旋输送机46布置在接收槽45中。输送机46的输出端与吊桶式提升机47的供给部分连接。
吊桶式提升机47有一排出口,该排出口通过横向传送螺旋输送机52与碾磨机设备50的控制塔51连通。第一个碾磨机53要布置在控制塔51的下面。此后布置许多轧辊机,筛子、提纯器等等(这些都未在图中绘出)。这样,它们重复交替地碾磨和筛分麦粒,最终得到高质量的已精加工的小麦面粉。在这种连接中,也可为控制塔51设置一个增湿喷嘴55。
现在我们来详细谈谈上述实施例的工作过程。
首先,通过粗分选机61,将较大的外来杂物从塔中或类似装备中取出的未加工的小麦中除去。然后通过除石机62将小石子、金属碎片和类似物从未加工的小麦中除去。这样,未加工的小麦就被提纯了。首先将经过上述处理的未加工的小麦送到润滑机70,然后通过安装在润湿机中喷嘴75将其润湿。其水分可以是这样的,以所喷淋的水分仅仅渗透到麦粒的麸皮部分即可。水分的多少通过电磁阀78或类似装置来调节,以使其含水量占麦粒重量的1~2%。另外,在冬天水温低的情况下,如果用加热器77使水温提高的话,将有助于水分的渗透。已喷淋了水分的未加工的小麦由推进器71搅拌和输送的过程中,水分还逐步地渗入到未加工的小麦的麸皮部分。然后由麦粒提升机输送到小麦研光设备10中。
在小麦研光设备10中,首先将小麦倒入碾磨式小麦研光机10A的供料漏斗116中,然后通过麦粒传送辊119将其传送到研光腔130中,并经过碾研辊112进行研光。特别是除麦粒上的纵向凹痕之外的麸皮在被磨碎的同时被研磨辊113表面上的金刚砂磨去。研磨辊113以相当高的转速旋转(其转速等于或高于600mm/min)。由于麦粒上的麸皮已经被润湿机70中的水分润湿并软化,所以很容易将麸皮磨碎。在压力板117提供的压力下从研光腔130中将麦粒排出,被排出的麦粒被送到麦粒提升机140,然后倒入摩擦式研光机10B上的供料斗150,最后通过麦粒供料辊170将其送入研光腔158中。同时,如果从研光腔130中排出的麦粒未充分研碾的话,将通过分选阀142和循环反馈通道144返回送到碾磨机式小麦研光机10A中。然后将其再碾磨一次。摩擦式研光机10B的研光腔158处在相当高的压力之下(平均压力为200g/cm2或更高)。由于摩擦式研光辊153的搅拌部分154的作用,在麦粒与麦粒之间产生摩擦,研光辊153的转速等于或约低于研光辊130的转速的一半,研光辊130安装在小麦研光机10A中。同时,从两个流体喷嘴180的喷嘴口中喷到空心主轴152中的薄雾,通过空心主轴152的圆周表面上的孔156流入摩擦研光辊153中的空心部分。从喷射槽155流出进入研光腔158,并将其喷到麦粒上。以此将麦粒的表面再次润湿,从而增加摩擦力。剩在麦粒表面上的麸皮被去掉,并增强了麦粒之间的碾磨作用。由于喷射槽155中喷出的空气被去掉的麸皮粉末从去麸皮碾磨筒151中漏出。并通过麸皮收集风扇173输送到带式过滤器中或类似的装置中。
接着将从摩擦式小麦研光机10B的出口161排出小麦粒(已碾过的小麦粒)送到小麦清洗设备20的供料溜槽205中。开动电机252,推进器240和内筒201以相同方向同时转动。假如内筒201的转速为1600rpm,则推进器240的转速为1720rpm。然后,从漏斗或类似装置中(图中未示出)漏出的已研光的麦粒沿供料溜槽205向下落,并用水管210向它喷水。所喷水量为已研光麦粒供入量的50-100%。在该实施例中,已研光麦粒的流速为每200kg/小时,喷水量为200升/小时。
当该系统在上述条件下开始工作时,已研过的沿供料溜槽205下落的麦粒,在沿供料溜槽208落下的过程中与水接触,并流入内筒201里面的浸入部分224。由于内筒2d以1600rpm旋转,在离心力作用下,使已研麦粒散布在内筒201的内壁上,且其横向截在基本上是环形结构。另一方面,由于推进器 240以1720rpm旋转,因此推进器240是以120rpm的转速(=1720-1600rpm)将麦粒和水送到出口209。由于这个原因,浸在水中的已研麦粒在慢慢搅拌的同时,花费4-5秒通过浸润区224。在这个过程中,水分浸入到已研的表面,留在麦粒凹痕中的麸皮粉末吸收水分,这将有助于麸皮粉末从麦粒凹痕中流。因此,麸皮粉末通过浸润区224所需的时间仅仅为麸皮粉末吸收水分所用的时间。麦粒通过染料浸润区224的时间,可以通过改变推进器240的转速来作适当地调整。
已研光的小麦和用过的水,在通过浸润区224之后,穿过排放区221,且在其通过排放区的1-2秒钟时间内,由于离心力的作用,而使水从穿孔壁220中排出。在麦粒凹痕中已吸水的,易于流出的麸皮粉末和麦粒表面上剩余的麸皮粉末与排出的水一起被强制地排出去。这样,将已碾磨过的小麦落入到出口溜槽206中,并被排出。另一方面,含有麸皮粉末的脏水被送到排水腔230中,同时通过排水槽232排出。
采用这种方法,通过小麦清洗装置20将有效地除去进入麦粒纵向凹痕中的麸皮粉末。可是,在清洗过程中,已碾碎的麦粒表面突然吸收水分,其含水量增加4-5%。在这种突然吸水的情况下,将更有利于碾磨。就此而论,本装置是这样的,即将后面要描述的搅拌设备30设置成可再加水的形式,并按1-2%的比例逐步增加水量。
此外,与上述实施例相反,该方案就可以是这样的,即推进器240以1600rpm转速沿与输送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且内筒201转动的速度比在同一方向上转动的推进器240要快,即内筒201的转速为1720rpm。在这种情况下,同上述所述实施例相比,由于比重之差而产生的输送水的速度大于麦粒输送速度的趋势将得以纠正。由于在麦粒和水被螺旋叶片241传送到出口209的过程中,会产生充分的浸润作用。因此,这种纠正是有效的。
通过小麦清洗设备20的麦粒,经过传送通道W3被送入向上输送的螺旋输送机31的供料口33a,输送机31是搅拌设备30的一部分。已研光的麦粒表面经清洗处理后已增加了水分,由于麸质和淀粉的作用,这种表面具有粘性。但是,由于已经用推进器39对已研光的麦粒进行了一定时间的搅拌,因此在向上输送的麦粒中并没有相互粘连在一起的情况。在搅拌麦粒的同时,将其向上输送,在此期间,会促进水分向麦粒内部的渗透。就此而论,在小麦清洗设备20中,加热器213用温水清洗小麦,这样即可有效地进行清洗和加水。
以此方法,将已达到螺旋输送机31的上端的研光麦粒从出口34送入横向传送的螺旋输送机32中,并在推进器37和输送机32上的搅拌棒37a的搅拌的同时对其进行传送。到达靠近螺旋输送机32的传送终点的研光麦粒将充分地吸收粘在其表面上的水分,从而使其表面干燥。从排出口33b流出的已研光的麦粒被倒入混合塔42,同时用分散叶片43将其散播。用搅拌设备30进行大约20分钟的搅拌。
在混合塔42内的已研光的麦粒在其所处条件下经过4-6小时,以例进行短时间的“成熟”。总之,麦粒处于水分均匀分布的环境中,从而改善了研磨条件。
在混合塔42内已经受“成熟”后的麦粒,通过转动阀44和44的旋转,进入接收槽45中。然后通过排出螺旋输送机46和吊桶式提升机47将其送入横向传送的螺旋输送机52中。接着将麦粒倒入碾磨设备50的控制塔51中。在通过横向传送螺旋输送机52的已研光的麦粒再次被搅拌和传送的同时,水分将均匀地渗入麦粒中,并产生均匀松散的作用。如果需要的话,在用碾碎装置50的碾碎机53进行第一次碾磨和粉碎之前的大约0 .5-2.5小时的时间内,用加水喷嘴55再次对已研光的麦粒进行雾化加水。
碾碎装置50中的后续的具体工作在这里不作描述。但是,为了将作为粗麦的胚乳部分取出,将未加工小麦通过各种粉碎轧辊机连续地逐步地碾磨,并由各种筛子将未加工的麦子分离。接着对粗麦进行清洗并用清洗机进行清洗,随后用碾碎机将其碾碎(光滑辊),以便得到高质量的已加工的面粉。
图4分别表示在研光的清洗处理的小麦中,碾碎但未清洗的小麦中以及清洗处理的原麦中累积杂质含量的曲线。如图4所示,利用对研光的麦粒进行清洗处理,使得一级粉(杂质含量0.4%)比未处理麦粒的含量增加11.53%;并可能收集或提取出33.4%的特级粉(杂质含量0.3%)。由于对已研光小麦进行清洗处理,因而可以看到,积存于小麦纵向凹痕中的麸皮粉末是很容易被去除的。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面粉碾磨方法和系统是这样安排的,利用对已研光的麦粒的清洗,即可有效地清除并冲掉在研磨过程中粘在麦粒纵向凹痕中的麸皮。这将改善碾磨特性。
当在本发明的成碾碎系统中使用小麦清洗设备这样布置时,即推进器布置在转动的内筒里,穿孔壁的排放区布置在靠近内筒的顶端,在排放区,吸收水分的、并易于从纵向凹痕中流出的麸皮粉末被离心脱水器强行去掉。这样,用简单的设备,就能够轻易地将纵向凹痕内的麸皮去掉。特别是,在推进器在与传送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内筒以高于推进器的转速在同一方向上旋转的情况下,易于突然流出的清水被螺旋叶片阻住。因此,麦粒能够得到有效地冲洗。
在描述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的同时,应该清楚所使用的词是用于描述而不是用来限定,并且在权利要求范围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构思的情况下,可以在较大范围内进行变换。
权利要求
1.一种面粉碾磨方法,包括研光未加工小麦的研光步骤(10),碾磨已研光小麦的碾磨步骤(5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对未加工小麦的研光步骤之后,对已研光小麦进行清洗的清洗步骤(20)。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粉碾磨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对已研光的小麦进行清洗之后,对已研光小麦进行搅拌的搅拌步骤。
3.一种碾磨面粉的方法,包括将外来杂质与未加工小麦分离的分离步骤(60),为使未加工小麦的外部变软而对其进行润湿的润湿步骤(70),对未加工小麦研光的研光步骤(10),对已研光小麦进行调理的调理步骤(4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所述对未加工小麦的研光步骤之后的清洗步骤(20)。
4.一种用于碾磨面粉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为获得麦粒而对未加工小麦进行研光的研光装置(10);一个设置于研光装置之后的用以清洗已研光麦粒的清洗装置(20);和一个设置于清洗装置之后的用以碾磨和粉碎已清净的麦粒的研磨装置(50)。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研磨面粉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个搅拌装置(30),该装置用于搅拌经清洗装置的麦粒,且将其设置所述清洗装置之后。
6.一种面粉碾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用于将未加工的小麦与外来杂质分离的分离装置(60);一个为了使未加工的小麦外部软化而对未加工的小麦进行润湿的润湿装置(70),该装置设置于分离装之后;一个为获得小麦颗粒而对已润湿的未加工小麦进行研光的研光装置(10),该装置设置于润湿装置之后;一个对已研光的小麦颗粒进行清洗的清洗装置(20),该装置设置于研光装置之后;一个对已清洗的小麦颗粒进行调整的调整装置(40),该装置设置于清洗装置之后。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面粉研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装置(30)包括一台带有垂直筒(36)的向上输送的螺旋输送机(31),第一推进器(39)可旋转地设置于垂直筒(36)中;和一台带有水平设置筒(38)的横向输送的螺旋输送机(32),带有许多搅拌杆(37a)的第二推进器(37)可旋转地设置于水平设置的筒(38)中;向上输送的螺旋输送机(31)和横向输送的螺旋输送机(32)串联连接。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面粉碾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洗装置(20)包括一个机架(204),其一端与麦粒供入通道(207)相连,已研光的麦粒和清洗水供入通道(207)中,机架的另一端与麦粒排出通道(109)相连;一个内筒(201)可转动地设置于机架(204)中,并横向延伸穿过麦粒供入和排出通道,内筒(201)的靠近麦粒排出通道(209)处设有带孔的排出区(221),剩余部分上设有麦粒润湿区(224);一个可转动地安装于内筒(201)中的推进器(240)可沿正、反方向转动;向筒和推进器沿相同方向以不同的速度相对转动,从而将已研光的麦粒送向麦粒排出通道(209)。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面粉碾磨系统,其特征在于,设置于内筒(201)中的推进器(240)转得比内筒(201)快,在推进器转动时,推进器螺旋叶片(241)的前方向与已研光的小麦颗粒的输送方向相同。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面粉碾磨系统,其特征在于,设置于内筒(201)中的推进器(240)转得比内筒(201)慢,在推进器转动时,推进器螺旋叶片(241)的前进方向与已研光的小麦颗粒的输送方向相反。
全文摘要
一种面粉碾磨方法和系统,它包括将外来杂物从未加工小麦中分离(60)出去,将未加工小麦浸湿(70),对未加工小麦研光(10)和混合(40)已研光的小麦步骤。在对未加工小麦研光之后还包括对研光小麦进行清洗(20)。该面粉碾磨方法和系统在对研光小麦清洗之后还包括搅拌已清洗过的小麦。在研光步骤中,已进入研光小麦纵向凹痕中的麸皮粉末吸收干净水,然后随清洗水从纵向凹痕中一起流出。由于研光麦粒痕中的麸皮能有效地去掉,从而改善了碾磨效果。
文档编号B02C11/00GK1071349SQ92110449
公开日1993年4月28日 申请日期1992年8月10日 优先权日1991年8月29日
发明者佐竹利彦, 佐竹健, 万井健, 德井圭裕 申请人:株式会社佐竹制作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