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灭蟑螂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158阅读:50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诱灭蟑螂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诱捕和杀死蟑螂等有害昆虫用的装置。
现有的杀灭有害昆虫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毒杀和高频电杀两种,前者由于使用有毒诱饵或喷撒有毒溶液,而极容易导致人畜中毒;后者则是以驱赶为主,对象蟑螂这样的较大的昆虫,捕杀效果很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具有诱捕和杀灭功能的诱灭蟑螂器,该诱灭蟑螂器首先利用诱饵将蟑螂引诱至其壳体内,壳体的结构适于蟑螂进入,但不利于其逃出,壳体内还设有电极部件,用于通电后将落至壳体内的蟑螂电死。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诱灭蟑螂器包括壳体、安装于壳体内的诱饵和电极部件,在壳体上设有给电极部件的一部分加高电压的按扭开关,壳体由大口向下的锥筒形主体和安在主体上方的防护盖组成,在防护盖和锥筒形主体上口之间留有供蟑螂进入的缝隙,防护盖呈倒置的盘形,也就是说,由主体和防护盖围成的空间是锥形的,而且壳体内壁是光滑的,因而蟑螂一旦进入就很难再从中逃出来。在与主体下部的大口相配合的底盘中央有一内凹部分,用于从外面嵌装诱饵盒,内凹部分周围设置有电极部件,电极部件包括位于底盘内表面的第一部分和位于底盘上的浅筒壁上的第二部分,第二部分通常带有低压,以便将蟑螂击昏,使之无法逃出浅筒壁围住的区域,第一部分由壳体上的按钮开关控制通断电,按钮按下时,该部分加高压,以便将蟑螂电死,由于蟑螂体积较小,电极部件采用交错排列的细条结构,相邻细条中的一个接地,另一个接低压或高压。
由于采用了诱饵的引诱,壳体的限制作用(或称陷阱作用)和电击,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诱灭蟑螂器能高效率地捕杀蟑螂及其它害虫。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其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更具体的描述。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诱灭蟑螂器的半剖视图;图2和3是
图1所示诱灭蟑螂器的电极部件的结构图4是该诱灭蟑螂器的电原理图。

图1所示,该诱灭蟑螂器包括壳体10、诱饵20和电极部件30和31(粗虚线所示)。壳体10由锥筒形主体11、盘状防护盖12和底盘17组成,防护盖12通过其上的夹爪13与主体上的相应支杆14插接配合而被固定于主体上方,防护盖12用透明塑料制成,以便观察主体内蟑螂的数量和死亡情况,当需将主体中的蟑螂倒出时,把防护盖12从主体上拨下即可,因为主体有一个开放的上口。在主体11和防护盖12之间有供蟑螂进入的缝隙15,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在主体11上部还留有缝隙16,以便于蟑螂进入。在主体11下口装配所述底盘17,底盘17中央有一内凹部分18,内凹部分18外面环绕有浅筒19。内凹部分18的上部有开孔18a,供扩散装在诱饵盒21内的诱饵20的气味。在浅筒19壁上和浅筒与内凹部分18之间的底盘内表面上设有电极部件30和31。
如图2和3所示,电极部件30和31是由交错排列的导体条构成,相邻导体条中的一根接地,另一根接较高电压。图3所示的电极部件31是展开图,实际上,它是按图3所示结构形成于浅筒19的环形内壁上,A,A’端相连,B,B’端相连。这样可保证每相邻两根导体条间均有相同压差,蟑螂触碰到任意的相邻两根导体条均会被电昏或电死。
图4示出了该诱灭蟑螂器的电原理图,可以看出,由于电阻R1-R4的分压作用,当A、B端之间(即导体条间)有蟑螂存在时,其间的电压差是较低的。而当开关K(开关设在壳体上,图中未示出)接通时,P、Q端的电压差却是较高的,足以杀死任何害虫。当然,电极部件30和31接相同电压也是可以的。
权利要求一种诱灭蟑螂器,包括壳体10、诱饵20和电极部件30,其特征在于,壳体由大口向下的锥筒形主体11、盘形防护盖12底盘组成,防护盖12以可拆卸方式插接固定于主体11上方,并与主体11上部之间隔开供蟑螂进入的缝隙15,底盘17中央有一内凹部分18,在该部分中从外面嵌装有盛诱饵20的诱饵盒21,内凹部分周围环绕有一浅筒19,在浅筒的内壁上及浅筒和内凹部分之间的底盘内表面上设有电极部件31和30,各电极部件由交错排列的多根导体条组成,对于每个电极部件,各相邻导体条间有相同电压差。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引诱和捕杀蟑螂或其它害虫用的诱灭蟑螂器,它由壳体、诱饵及电极部件组成,壳体包括锥筒形主体、防护盖和底盘,蟑螂可从防护盖与主体之间的缝隙中进入壳体内,在底盘中央有嵌装诱饵盒的内凹部分,内凹部分外侧环绕有浅筒,在浅筒内壁上及浅筒与内凹部分之间的底盘内表面上各设有电极部件,各电极部件由交错排列的导体条组成,在任何相邻导体条间均有相同的电压差。
文档编号A01M1/00GK2134051SQ922319
公开日1993年5月26日 申请日期1992年9月8日 优先权日1992年9月8日
发明者郭湘源 申请人:郭湘源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