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三用锄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013阅读:51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农三用锄头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农具,尤其是能省人省力的,可耕地、播种、施肥的农三用锄头。
目前,公知的耕地农具除大型机械化农用机械外,一般是牲口或人在前面拉,后面需要另一个人扶着耕锄。播种时,则需要人在耕过的地后面用篓子装种子,用手来洒。施肥时,用小车装肥,用铁铲一铲一铲地把肥铲在地上。此方法需要人多,既要人力又费财力。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适合尚无有农用机械的农家使用的、能省力、省人,可耕地、播种、施肥的农三用锄头。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做一个有一个传动轮的小车、动轮上的车条超出车轮半径,车架靠车轮部位有两根支撑杆,用于连接耕锄,车架上还有两根支撑杆,与耕锄连用即可耕地,将耕锄去掉,把可播种施肥的斗子安装在车架上并固定,再安装上传动装置,向前推进,其内的播种辊子和施肥辊子被传动轮带动而旋转,即可同时完成播种和施肥。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进一步说明


图1是耕地时的安装结构图。
图2是播种、施肥时的安装结构图。
图3是传动轮。
图4是斗内播种、施肥的辊子结构图。
图5是斗子底板结构图。
图中1,1是车架,2是传动轮,3是车条,4是车圈,5是支撑杆,6是锄,7是锄板,8是胶皮带,9是斗子,10是传动轮,11是传动链,12是犁,13是支撑架,14是隔板,15是螺孔,16是代籽窝,17是施肥格板,18是有代籽窝的辊子,19是有施肥格板的辊子,20是轴,21是斗子底板,22是施籽孔,23是施肥孔,24是抱箍,25、26、27是横板,28是轴承。
图1中车架1为T型,前端有一轴,轴外有一轴承28,轴承28上有一圈孔用于固定车条3,车条3的另一端固定在车圈4上,并且其长度大于车圈4的半径,可在松软的土地上耕种,轴承上还固定一传动轮2,车架1两侧铰接四根支撑杆5,四根支撑杆的端部为扁型并有孔,车架上有横板25、26、27,将靠近车轮的两根支撑杆与锄6的两根杆铰接,并用另外两根支撑杆与锄6的中间铰接,(锄6在连接处均为扁形中间有孔),连接方法可用螺钉螺母,锄6的下端有锄板7。安装好后即可犁地。
图2、3、4中,将锄6去掉,将斗子9放在横梁25、26之间,斗子上大,下小,所以卡在两梁中间,用抱箍将斗和支撑杆一起固定,(如图2)并增加一支撑杆13与斗子9和横板27铰接。斗子9中间有隔板14,两侧中间位置各有一轴承,轴承内有一轴20,轴上固定有传动轮10和有代籽窝16的辊子18及有施肥格板17的辊子19,其中传动轮10在斗子外侧,两个辊子在斗子内。斗子底板21上有两长方形孔22和23,种子和肥分别从此两孔中漏出,斗子下脚有一犁。传动轮2、10可做成齿轮盘用链条传动,也可做成皮带轮用皮带传动,并可根据插洒种子的密度做成变速轮。
本实用新型成本低,一锄多用,省力是理想的农用工具。
权利要求1.一种农三用锄头,其特征在于由车轮、车架,传动轮、斗子、锄组成,车架两侧铰接四个支撑杆,车架上有横板(25、26、27)。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农三用锄头,其特征在于车轮上车条的长度大于车圈半径。
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农三用锄头,其特征在于将靠近车轮的两根支撑杆与锄的两根杆铰接,并用另外两根支撑杆与锄的中间铰接,锄的下端有锄板。
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农三用锄头,其特征在于在车架横板(25)与(26)之间放一斗子,并用抱箍将斗和四根支撑杆一起固定,并用一根支撑杆(13)与斗子和横板(27)铰接,斗子外侧有一传动轮,与车轮上的传动轮用皮带或链条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农三用锄头,其特征在于斗子中间有隔板,两侧中间位置各有一轴承,轴承内有一轴,轴上固定有传动轮和有代籽窝的辊子及有施肥格板的辊子,传动轮在斗子外侧,两个辊子在斗子内,斗子底板上有两长方形孔。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农三用锄头,其特征在于传动轮(2)、(10)可做成链轮,也可做成皮带轮,并可根据需要做成变速轮。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农三用锄头,其特征在于由车架、车轮、传动轮、斗子、锄组成,车架两侧铰接四个支撑杆,车架上有横板,支撑杆和横板可用来固定可拆卸的锄和斗。本实用新型成本低,一锄多用,省力是理想的农用工具。
文档编号A01B49/00GK2176636SQ932402
公开日1994年9月14日 申请日期1993年9月27日 优先权日1993年9月27日
发明者王书维 申请人:王书维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