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钓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325阅读:30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钓杆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钓鱼时使用的钓鱼器具,尤指一种钓鱼杆。
如第1图A部分所示是最传统的钓鱼杆尾部结构,主要是在于钓杆最前端一节10前端,以一布质管体11拴套后,藉瞬间胶予以胶结固定,再将布质管体11末段打一个结12等组合。
如图1B部分所示亦为传统的钓杆尾部结构,主要是在钓杆最前端一节10的前端,先行套结一金属管体13,再于金属管体13末端枢结有一杆体(包在里面未用图号标示),令金属管体13与杆体间具有相对旋转功能,再将布质管体11拴套于杆体末端,藉瞬间胶予以胶结固定,并将布质管体11末端打一个结12。
前述两种钓杆尾部,都能由其最末端的布质管体11,提供钓线组20系结,达到钓杆与钓线组的组合目的。然而,由于该等钓杆尾部的布质管体11,在提供钓线组20系结组合时,钓线组20的母线21是需要将其末段折返,形成双重线段22,再将该双重线段22两端各打一个结23(配合参见图2所示),使双重线段中段形成一环体24,再将该环体24打开返绕形成双重环体24A后,将双重环体24A套于布质管体11上(配合参见图3所示),并抽拉钓线组内端,使双重环体24A对布质管体11形成束结。其间的动作手续不便,而有安装组合不够简便快速;尤其是双重环体的形成,需要有技巧性,并非每一个人都会,更为造成钓友组装困难不便的主因。
再者,钓线组20要与钓杆尾部连结组合时,其双重末段22,两端各打一个结23,当该钓线组20与在钓杆尾部的布质管体11系结固定后,其双重末段22的末端25,会凸出于布质管体11表面(如图3所示)。因此,当实际从事钓鱼活动中,就因为该末端25的存在,使钓线组20的母线21与布质管体11结合处,容易产生缠线问题。
前述钓杆尾部结构,因设计不良而造成钓线组与钓杆尾部不易系结,以及钓杆尾部容易缠线等问题。如何将这些问题排除,是本实用新型所要突破解决的问题点所在。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在针对现有钓鱼杆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改进了尾部结构的钓杆,使可以将钓线组的母线上端打结后,直接扣结于钓杆尾部上,让钓友获得较简便快速的连结组合效果。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主要是在于钓杆最前端一节末端的布质管体末端,设有一固定元件,于固定元件末端设有一卡结体,卡结体上形成一卡结槽,该卡结体亦可呈菱形状,而其上的卡结槽仍朝内;或是固定元件末端连接设有一环体,该环体可为弹性体,其上结合一连结件,连结件的末段设有一卡结槽等组合;以利于钓线组的母线末端打结后,可以直接扣结于卡结体或连结件的卡结槽内,达成钓线组与钓杆尾部的连接组合。
本实用新型由于钓杆尾部的卡结体或连结件上设有卡结槽,在提供钓线组的母线连结组合时,是采用卡入方式连结,其间不需要技巧性,任何人都可以轻易胜任,所以本实用新型可以提供钓友获得最简便快速的钓线组与钓杆尾部的组装效果;尤其是本实用新型可藉上述构成使钓线组在抛收杆之间,母线上段在折返绕回钓杆最前一节末端时,不会有任何阻碍,顺利的滑出钓杆尾部,而能将传统钓杆尾部与钓线组因末端凸出而有缠线的问题排除,达到钓杆尾部无缠线之虑。
兹列举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配合
,详细介绍结构特征及所能达成的功能效益如下附图简单说明图1是传统钓杆尾部结构图;图2是传统钓杆尾部与钓线组的系结组合动作示意图;图3是传统钓杆尾部与钓线组的组合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结构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结构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与钓线组组合示意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与钓线组组合示意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与母线卡结组合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10---最前端一节11---布质管体12---结13---金属管体 20---钓线体 21---母线22---双重线段 23---结 24---环体24A---双重环体 30---最前一节31---布质管体32---固定元件 33---卡结体 34、37---卡结槽
35---环体 36---连结件 40---钓线组41---母线 42---结如图4所示是本实用新型「钓杆」的组合图,主要结构特征是在于钓杆最前一节30前端处的布质管体31末端,结合有一固定元件32束结固定,该固定元件32末端设有一卡结体33,卡结体33设有一开口朝内的卡结槽34等合。该卡结体33可为一约呈菱形状,仍使其卡结槽34朝内。
再如图5所示该钓杆尾部改良的固定元件32末端,设有一环体35(可为弹性环体),该环体35与固定元件32间,是呈固定状态,亦可以呈具相对枢转功能;再于环体35上设有一连结件36,该连结件36两末段设有开口背向末端的卡结槽37,使连结件36与环体35可以相互卡入勾结组合。
前述经过改良后的钓杆尾部,在实际提供钓线组40连结组合使用时(配合参见图6、7所示),钓友只要在钓线组40的母线41上段间打一个结42,就可以将母线41上段横跨于卡结体33或连结体36的卡结槽34、37开口端处,并向末端抽拉(配合参见图8所示),将可以使母线41卡入于卡结槽34、37内,达到钓线组40与钓杆尾部连结组合的目的。
由于钓杆尾部的卡结体33或连结件36设有卡结槽34、37,在提供钓线组40的母线41连结组合时,是采用卡入方式连结(如图8所示),其间不需要技巧性,任何人都可以轻易胜任。所以本实用新型可以提供钓友获得最简便快速的钓线组40与钓杆尾部的组装效果。
尤其是本实用新型在钓杆最前一节30末端布质管体31上,在提供钓线组40连结组合时,是将母线41扣结于卡结体33或连结件36的卡结槽34或37内,而能保持布质管体31表面平整;使钓线组40在抛收杆之间,母线41上段在折返绕回钓杆最前一节30末端时,不会有任何阻碍,顺利的滑出钓杆尾部,而能将传统钓杆尾部与钓线组因末端凸出而有缠线的问题排除,达到钓杆尾部无缠线之虑。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能利用简单的结构设计,改变钓杆尾部结构,让钓友获得较简单方便的组装钓线组,以及提高钓线组弹性度,又能克服传统钓线组上段缠线的问题,确为一种新颖、进步并具实用功能的新设计。
权利要求1.一种钓杆,主要包括一头端拴套有布质管体的钓杆,其特征在于于钓杆最前一节前端处的布质管体末端,结合有一固定元件束结固定,该固定元件末端设有一卡结体,卡结体具有一开口朝内的卡结槽,供钓线组的母线上段间打一个结直接由卡结体开口处扣入于卡结槽内卡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钓杆,其特征在于该卡结体呈菱形状,卡结槽仍朝内。
3.一种钓杆,主要包括一头端拴套有布质管体的钓杆,其特征在于于钓杆最前一节前端处的布质管体末端,结合有一固定元件束结固定,该固定元件末端是设有一环体,于环体上设有一连结件,该连结件两末段设有一开口背向末端的卡结槽,使连结件勾入卡结于环体上连结组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钓杆,其特征在于该环体为弹性体。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改良尾部的钓鱼用的钓杆,其特征在于钓杆最前端一节末端处的布质管体末端,延接设有一固定元件,于固定元件末端延伸设一卡结体,卡结体具有卡结槽;或是由一固定元件连接一环体,于环体上设有一连结件组件,该连结件末段形成一卡结槽。本实用新型可利于钓线组的母线末端打结后,直接扣入于卡结槽内连结,使钓友可以获得较简便快速的将钓线组与钓杆连结组合的功能。
文档编号A01K87/00GK2304246SQ972281
公开日1999年1月20日 申请日期1997年10月7日 优先权日1997年10月7日
发明者林国阳 申请人:林国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