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栗包脱壳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310阅读:44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板栗包脱壳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林机械,特别是山区的农业机械化。
随着农林业的发展,农民对农业实行机械化的迫切要求,把农民从手工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果农不再用手拿着布鞋板用剪刀去刺栗包就可以以几十倍上百倍的快速脱壳机。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板栗包脱壳机,由带螺旋齿的磨头和磨壳,用主轴串起,安装在支撑架上方,下部有三层振动筛,用电动机(或小型柴、汽油机为动力),以皮带传动,当磨头转动时,刺包由进料斗入内,此时磨头与磨壳迫使刺包在中间摩擦,从而栗包壳破裂开来,从下部机壳出口处下到第一层振动筛中,由于栗包带刺、体集大,随着振动筛的前后振动而从出口处下落,只有板栗才能从第一层振动筛网中漏到第二层振动筛中,而这层振动筛只将大于筛网孔的板栗选送出去,小于振动筛网孔的板栗又从第二层振动筛网中下落到第三层筛网中送出去,其余小的查子和包刺,全部从第三层筛网孔中漏到地上。
上述圆锥型的磨壳与磨头配合,并在轴上设有调整螺母,当调整螺母从左向右推进时,磨头与磨壳之间的间隙缩小,从而满足于脱小油栗包之用,反之脱大板栗包时就把磨头与磨壳之间的间隙调大,这样方便于脱大、小板栗包,减少板栗的破损率和全部脱净。
本实用新型,经过两年多的反复试验而成,其脱壳速度每小时可达500公斤以上,板栗损伤率小于1%,比起人工用剪刀刺开的损伤率还低,工效是手工的50—100倍,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可靠性强,效率明显。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板栗包脱壳机具体实施剖视图。
图2是、
图1中所示磨头与磨壳的剖视图。
图3是、
图1、2中所示而不易显示的左剖视图。
图1给出本实用新型板栗包脱壳机的结构。如
图1所示,进料斗1,用螺栓2连接在磨壳的上端,磨壳两侧的固定板4,通过垫板5用连接螺栓6,固定在机架体7上,磨头8串在主轴9中间位置,两端有轴承10,轴承座11,用螺栓12固定在机架7的横撑上,主轴9上的螺牙44,用螺母13来作调整磨头与磨壳之间的间隙,皮带轮14安装在主轴9的一端,与电动机15的皮带轮16,通过皮带17传动,装在主轴9与皮带轮14连为一体的皮带轮18,通过皮带19将动力传给皮带轮20,轴21套在套架22之中,固定在机架7的右撑上,23是安装在轴21一端的偏心轮,24是偏心轮上的调整螺钉,可调整的连杆25一端与24用销钉活洛,一端与振动筛吊架30的销钉26活洛,吊架30通过销钉31活洛在机架7上端,筛网32用螺栓33和螺栓34固定在机架7的底脚36上,37是地脚孔。皮带轮罩38用螺栓39和螺栓40分别固定在机架7和机架底脚36一端。41是磨壳下方留的出口处,磨壳封板42用螺栓43固定在磨壳边上。
如图2所示,磨头8与磨壳3通过调整螺母13从左向右调整为小间隙,从虚线中可以看出。
如图3左视图所示,振动筛27与振动筛28,其出料口的方向相反,并且连在同一吊架上,振动时是一体化,筛网32的出料口方向与振动筛27和振动筛28的方向完全不同,三层筛子形成出料口为三个不同的方向,有利于将板栗包壳,大板栗和小板栗分别选出来。从图3中可以明显看出,振动筛27和振动筛28是靠轴21带动偏心轮23的旋转,靠偏心螺钉连接杆25,通过销钉26与吊架30活洛而形成振动。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当电动机15起动后,由皮带轮16通过皮带17将动力传送给皮带轮14,通过主轴9带动串装的磨头8旋转,板栗包由进料斗1进入磨头8和磨壳3中间而被磨破板栗刺壳包,后转落到出料口41处落入振动筛27中,这层筛网孔直径大于最大板栗直径,只有板栗壳才留在这层被选送出去,板栗从振动筛27落入振动筛28内,这层将大于振动筛28孔径的板栗分选出来送出去,其余板栗或小板栗壳落入第三层筛网32中,这层筛网孔直径最小,所有板栗都能从这层筛网中被选送出来。
本实用新型板栗包脱壳机的使用方法,当整机各部位安装正确无误后,按通电源,开启,待旋转正常,无其它杂音后,再将板栗包放入进料斗,三个方向的出料口用物器接好,板栗包脱壳机将自动将栗壳、大板栗、小板栗分别选好送入存物器具,因此操作方法简单,安全可靠。
权利要求1.一种板栗包脱壳机,由螺旋齿的磨头(8)与磨壳(3)安装在主轴(9)上的调整间距螺母(13)组成,其特征在于磨头(8)磨壳(3)是圆锥型、螺旋齿,以及磨壳下方设有出料缺口(4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的板栗包脱壳机其特征在于圆锥体,磨头外部磨壳内壁设有螺旋齿和调整螺母的。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使果农不再手拿旧布鞋板、用剪刀去刺栗包就能使板栗脱壳而出的板栗包脱壳机。形似一台磨,其特征在于、圆锥形且带有螺旋齿的磨头与磨壳以及调整磨头与磨壳间隙的调整螺母。当磨头旋转时,迫使栗包在磨头与磨壳之间产生摩擦,从而达到板栗与板栗包壳的分离。该机结构简单,性能可靠,效率高,是手工的50—100倍,损伤破碎率在1%以内,板栗的表面光洁度不受影响。
文档编号A23N5/00GK2412398SQ9924529
公开日2001年1月3日 申请日期1999年11月3日 优先权日1999年2月23日
发明者杨青山 申请人:杨青山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