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捕虫网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609764阅读:322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捕虫网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捕虫网,属于生物实验器材领域。
【背景技术】
[0002]随着昆虫学科的不断发展,昆虫分类研宄需要我们进行更多的野外昆虫标本的采集。传统的野外昆虫采集网所使用的工具大都是一些简单的网兜,不方便使用和携带,而且由于昆虫会飞翔或跳跃的习性,常发生珍惜物种或新种的逃逸,给实验带来很大的不便和损失。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方便实用且捕虫效果好的新型捕虫网出现。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实用、方便使用和携带、捕捉效果好的捕虫网,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5]一种新型捕虫网,包括网兜,钢圈和捕虫杆,所述网兜口部内接有内网,所述钢圈设置在网兜与内网连接处,在网兜中部以及内网口部设置有收缩松紧带,所述捕虫杆通过螺丝旋钮与钢圈相连。
[0006]上述网兜与内网材质为尼龙纱网。
[0007]前述捕虫杆材质为空心金属或硬质塑料。
[0008]前述捕虫杆为三节伸缩结构,分节处由螺丝旋钮固定。
[0009]前述钢圈为弹簧钢丝。
[001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由于设置内网和收缩松紧带的结构,可以有效防止了采集到的昆虫逃逸;网兜和内网采用尼龙纱网材料做成,轻便实用;采用螺丝旋钮固定捕虫杆,使得捕虫杆与钢圈可以拆卸,同时捕虫杆采用三节伸缩结构,钢圈采用弹簧钢丝可以压紧折叠,所述结构使得捕虫网具有方便存放和便于携带的特点;捕虫杆为空心金属或硬质塑料材质,具有轻便且牢固优点,同时又便于与网圈支撑。
【附图说明】
[0011]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侧面示意图;
[0012]图2是本实用新型结构正面示意图;
[0013]附图标记说明:1、网兜;2、钢圈;3、内网;4、收缩松紧带;5、螺丝旋钮;6、捕虫杆;
7、昆虫。
【具体实施方式】
[0014]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0015]参考附图,在网兜I上端边缘内接有一个可收缩的内网3,内网3与网兜I紧密相连,所述网兜I与内网3的材质均为尼龙纱网,轻便实用。
[0016]在网兜I的中部和内网3的口部边缘装有收缩松紧带4,用于捕虫后及时拉紧网口或袋口,使得采集的昆虫一直保留在网兜中,有效防止了野外采集昆虫时某些珍惜物种或新种的逃逸,方便实用,且效果极佳。
[0017]网兜I与内网3连接处设置钢圈2,钢圈2由弹簧钢丝制成的,用于支撑和固定,钢圈的直径一般界定为40cm,可根据具体情况调节其大小,弹簧钢丝具有弹性,可以压紧折叠。
[0018]钢圈2通过螺丝旋钮5与捕虫杆6紧密相连,螺丝旋钮5可以实现钢圈2与捕虫杆之间的快速拆卸与安装,捕虫杆6采用金属材质或硬质塑料,分为三节,可根据具体捕虫环境调节其长度,分节处由螺丝旋钮固定,不会在捕虫的过程中发生滑动。
[0019]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0020]存放或户外携带时,将钢圈2进行压紧折叠,网兜I和内网3进行折叠,捕虫杆6进行收缩或拆卸,可以减小占用空间,方便存放或户外携带。
[0021]使用的时候,松开钢圈2撑起网兜I和内网3,用螺丝旋钮5连接捕虫杆6,当捕捉到昆虫7时,可迅速拉紧内网3 口部与网兜I中部的收缩松紧带4,使得采集的昆虫一直保留在网兜中,由于设置了内网3和收缩松紧带4,可以有效防止了野外采集昆虫时某些珍惜物种或新种的逃逸。
【主权项】
1.一种新型捕虫网,包括网兜(1),钢圈(2)和捕虫杆(6),其特征在于:所述网兜(I)口部内接有内网(3),所述钢圈(2)设置在网兜(I)与内网(3)连接处,在网兜(I)中部以及内网(3) 口部设置有收缩松紧带(4),所述捕虫杆(6)通过螺丝旋钮(5)与钢圈(2)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捕虫网,其特征在于:所述网兜(I)与内网(3)材质为尼龙纱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捕虫网,其特征在于:所述捕虫杆(6)材质为空心金属或硬质塑料。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捕虫网,其特征在于:所述捕虫杆(6)为三节伸缩结构,分节处由螺丝旋钮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捕虫网,其特征在于:所述钢圈(2)为弹簧钢丝。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捕虫网,包括网兜(1),钢圈(2),捕虫杆(6),所述网兜(1)口部内接有内网(3),所述钢圈(2)设置在网兜(1)与内网(3)连接处,在网兜(1)中部以及内网(3)口部设置有收缩松紧带(4),所述捕虫杆(6)通过螺丝旋钮(5)与钢圈(2)相连。本实用新型由于设置内网和收缩松紧带的结构,可以有效防止了采集到的昆虫逃逸;网兜和内网采用尼龙纱网材料做成,轻便实用;采用螺丝旋钮固定捕虫杆,使得捕虫杆与钢圈可以拆卸,同时捕虫杆采用三节伸缩结构,钢圈采用弹簧钢丝可以压紧折叠,所述结构使得捕虫网具有方便存放和便于携带的特点。
【IPC分类】A01M5-02
【公开号】CN204317347
【申请号】CN201420775802
【发明人】陈祥盛, 刘沅, 周正湘
【申请人】贵州大学
【公开日】2015年5月13日
【申请日】2014年12月11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