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干热河谷区内槽式生态隔离带梯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321112阅读:434来源:国知局
一种干热河谷区内槽式生态隔离带梯田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在干热河谷区土地整治中的一种反坡式梯田,是一种通过生态隔 离带和内槽式设计,实现梯田埂坎稳定、蓄水积肥与景观生态功能的生态型梯田。
【背景技术】
[0002] 干热河谷区是我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带和生态系统退化区域之一,该区域为高山峡 谷地貌,其特点是坡地多、平地少,并且地形封闭、地质条件不稳定、土层浅薄,峡谷陡坡。该 区域一年中日均温2 1 〇°C的超过350天,光热资源丰富,炎热少雨,水土流失严重,生态十分 脆弱。不合理的陡坡垦殖进一步导致局部植被退化、水土流失加剧、耕地肥力下降、景观破 碎严重。目前,在土地整治中修筑反坡式梯田化是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涵养田面水分和提 升耕地生产力的有效方式。但在修筑梯田的过程中,人们通常侧重于对平台的规划设计与 平整,往往忽视了平台之间的土坎,在如何更好地利用梯田面的水分和快速培肥方面欠考 虑。以致梯田修成后由于土坎的不稳定和耕地土壤缺水少肥,造成土地生产力再次下降,也 破坏了农田生态景观。因此,亟待一种能够保持梯田之间的土坎的稳定、蓄水保肥和增强农 田景观的内槽式生态隔离带梯田。

【发明内容】

[0003] 为解决干热河谷区现有梯田之间的土坎稳定性较差、田面蓄水保肥性较差和整体 梯田之间的景观功能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干热河谷区内槽式生态隔离带梯田。
[0004]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包括相邻的上、下梯田和相邻的上、下梯田之间的土 坎,从相邻的上梯田与下梯田之间的土坎的最低处往上一定高度范围内呈阶梯式依次堆放 生态袋,最低处生态袋的底面至最上层生态袋的上表面之间的垂直高度为相邻的上梯田田 面至下梯田田面之间的垂直距离的1/3~1/2,从最上层生态袋上表面至相邻的上梯田为植 被斜坡,所述植被斜坡的坡度<45°;所述生态袋的袋口封闭、且生态袋内腔为基质结构层, 在下梯田与最低处生态袋相连的边缘设置至少一个水槽,且所述水槽位于该下梯田田内、 水槽的上端口与该下梯田的田面平齐。
[0005] 所述生态袋为无纺布袋或土工布袋。
[0006] 所述生态袋内腔的基质结构层为土壤、有机质和肥料按土壤:有机质:肥料的体积 比为50:38:12的比例混合构成的基质结构层。
[0007]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08] 1、本实用新型在梯田之间的土坎下部采用阶梯式生态袋结构,使梯田之间的土坎 的基础稳固,能够很好地承受上部的斜坡部分,克服了干热河谷区现有梯田之间的土坎易 整体下滑的不足。
[0009] 2、本实用新型在梯田之间的土坎上部设置为植被斜坡,适宜种植植被,下部的生 态袋内腔为基质结构层,在生态袋未被土壤遮挡的一面采用绿化手段播种草本植物,使土 坎上部和下部均形成植被构成生态隔离带,从而达到既能使梯田之间的土坎基础稳固,又 能使梯田之间的整个土坎斜面形成一个整体的美化生态景观。
[0010] 3、本实用新型在解决梯田之间的土坎底部基础稳固的同时,通过设计的包括生态 袋的适宜种植植被的整个土坎种植植被后,带来了生态多样性,有利于梯田内种植物的病 虫害防治,且减少了梯田之间土坎的水土流失。
[0011] 4、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相邻两梯田中的下梯田内设置的水槽,承接降水和从斜坡面 流下的水分,能更多地蓄积水分,同时也可将落入槽内的秸杆、枯枝落叶等有机质形成怄 肥,为农田提供更多的养分。
【附图说明】
[0012]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3] 图2是本实用新型侧面结构示意图。
[0014] 图中各标记依次表不:1 一上梯田,2-植被斜坡,3-生态袋,4一下梯田,5-水槽, K表示最低处生态袋的底面至最上层生态袋的上表面之间的垂直高度,Η表示上梯田田面至 下梯田田面之间的垂直距离。
【具体实施方式】
[0015] 参见图1-图2,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干热河谷区内槽式生态隔离带梯田是从 相邻的上梯田1与下梯田4之间的土坎的最低处往上一定高度范围内呈阶梯式依次堆放生 态袋3,最低处生态袋3的底面至最上层生态袋3的上表面之间的垂直高度Κ为相邻的上梯田 1田面至下梯田4田面之间的垂直距离Η的1/2, 从最上层生态袋3上表面至相邻的上 2 梯田1为植被斜坡2,所述植被斜坡2的坡度<45°;所述生态袋3为无纺布袋或土工布袋,所 述生态袋3的袋口封闭、且生态袋3内腔为填满基质的基质结构层,所述基质结构层为土壤、 有机质、和肥料按土壤:有机质:肥料的体积比为50:38:12的比例混合构成的基质结构层; 所述有机质为腐熟的农作物秸杆或草炭;所述肥料为生活垃圾堆肥、树皮堆肥、木肩堆肥、 或缓释肥料;在下梯田4与最低处生态袋3相连的边缘设置至少一个水槽5,且所述水槽5位 于该下梯田4田内、水槽5的上端口与该下梯田4的田面平齐。
[0016] 构建本实用新型时,相邻上、下梯田的田面土地平整完后,对相邻的上梯田与下梯 田之间的土坎,通过削坡使其成为一个坡角小于或等于45°完整平顺的土坎斜面。使用规格 为80cm X 60cm的生态袋,每个生态袋内填满由土壤、有机质、肥料按土壤:有机质:肥料的体 积比为50:38:12的比例混合构成的基质,并封闭生态袋袋口。从土坎底部开始从外往里先 挖一个洞,洞的大小仅能容纳一个装满基质的生态袋,将装满基质的生态袋放入该洞里,然 后,在与该生态袋平行的旁边再挖一个仅能容纳装满基质的生态袋的洞,再将装满基质的 生态袋放在该洞里,且该生态袋紧贴在前一个生态袋旁边,如此重复操作,将第一层生态袋 铺设在坎底部。以上述方式,自下而上呈阶梯式依次堆放第二层生态袋、第三层生态袋等多 层生态袋,多层生态袋的层数以生态袋的厚度及最低处生态袋的底面至最上层生态袋的上 表面之间的垂直高度K为相邻的上梯田田面至下梯田田面之间的垂直距离Η的1/3~1/2, .Κ.=Η ~-Η 计算。 3 .2:
[0017]通过喷播或洒草籽的方式在生态袋未被土壤遮挡的一面以及植被斜坡的斜面种 植草本植物,能使相邻的上、下梯田间的整个土坎构成生态隔离带,形成一个整体的植被生 态景观。
【主权项】
1. 一种干热河谷区内槽式生态隔离带梯田,包括相邻的上、下梯田和相邻的上、下梯田 之间的±坎,其特征在于:从相邻的上梯田(1)与下梯田(4)之间的±坎的最低处往上一定 高度范围内呈阶梯式依次堆放生态袋(3),最低处生态袋(3)的底面至最上层生态袋(3)的 上表面之间的垂直高度K为相邻的上梯田(1)田面至下梯田(4)田面之间的垂直距离H的1/3 ~1/2,,从最上层生态袋(3)上表面至相邻的上梯田(1)为植被斜坡(2),所述 植被斜坡(2)的坡度含45%所述生态袋(3)的袋口封闭、且生态袋(3)内腔为基质结构层,在 下梯田(4)与最低处生态袋(3)相连的边缘设置至少一个水槽(5),且所述水槽巧)位于该下 梯田(4)田内、水槽(5)的上端口与该下梯田(4)的田面平齐。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热河谷区内槽式生态隔离带梯田,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袋 (3)为无纺布袋或±工布袋。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干热河谷区内槽式生态隔离带梯田,其特征在于:所述生 态袋(3)内腔的基质结构层为±壤、有机质和肥料按±壤:有机质:肥料的体积比为50:38: 12的比例混合构成的基质结构层。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干热河谷区内槽式生态隔离带梯田,该梯田从相邻的上、下梯田之间的土坎的最低处往上一定高度内呈阶梯式依次堆放生态袋,最低处生态袋至最上层生态袋之间的高度为相邻上、下梯田之间距离的1/3~1/2,从最上层生态袋上表面至相邻的上梯田为植被斜坡,坡度≤45°,生态袋内腔为基质,在下梯田内设置至少一个水槽,水槽的上端口与该下梯田的田面平齐。本实用新型在相邻梯田间的土坎下部采用阶梯式生态袋结构,使梯田间的土坎基础稳固,能很好地承受上部的斜坡部分,克服了干热河谷区现有梯田之间的土坎易整体下滑的不足。在土坎植被斜坡和下部外露的生态袋表面种植植被,能使梯田间土坎构成生态隔离带,形成美化生态景观。
【IPC分类】A01B79/02
【公开号】CN205232722
【申请号】CN201521112041
【发明人】张耿杰, 王猛, 余建新, 张建生, 张川, 段青松
【申请人】云南农业大学
【公开日】2016年5月18日
【申请日】2015年12月29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