焙茶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43857阅读:61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焙茶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培茶机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焙茶机。
背景技术
:焙茶是茶叶精制过程中一道重要工序,焙茶目的是为了提升茶叶内质和香气,但传统的焙茶都是采用明火焙茶,刚焙完的茶比较燥热,要放置一段时间才可饮用。对于身体体质就比较燥热的现代人来说就越加不适合。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焙茶机,该焙茶机不仅结构简单、设计合理,而且节能、卫生、安全、清洁,还可大大减少焙茶后的燥热。本实用新型焙茶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柱形壳体和设在柱形壳体内的发热器件,所述发热器件上方设有导热陶片层,所述导热陶片层上方设有用于置放茶叶的焙笼。上述发热器件为干烧电热管。上述发热器件下方设有保温陶片层,所述导热陶片层和保温陶片层呈浅盘状,其盘口相对设置,以让发热器件被包覆在两浅盘状陶片层内。上述保温陶片层下方设有由炭灰填充的保温层,该炭灰保温层延续到导热陶片层外围与柱形壳体内壁之间的间隙中,在导热陶片层上周缘设有黄泥或沙泥覆层,炭灰保温层的下方设有隔热陶片层。上述焙笼为呈柱形体的竹编焙笼,焙笼内用于支撑茶叶的撑板为隔空设置。上述导热陶片层 与焙笼撑板之间的柱形壳体上设有具有孔塞的通气孔。上述柱形壳体上面设有具有通气孔的陶制盖体或者为竹编盖体。上述柱形壳体为陶缸。上述柱形壳体内的发热器件通过电源线连接,所述柱形壳体下部隔热陶片层下的隔空层还设有温控器和指示灯和启闭开关。本实用新型焙茶机进行焙茶的工艺流程:将揉捻后茶叶或放置时间较长的茶叶放入焙笼中,启动焙茶机控制其温度在60°C — 260°C之间,时间控制在30分钟一 72小时之间,通常从低温到高温,或选择一个恒温,采用低温时时间可长些,焙茶温度越高焙茶时间越短。本实用新型焙茶机柱形壳体采用陶缸,电热经过陶温的热转换后以陶温缓慢的进入茶叶进行烘焙,在陶温释放的同时自然的带走茶叶中的异味、水份及一些有害物质等,借助陶进行热转换的效果,陶温更加的柔和,借助陶温用文火慢焙可使茶叶焙火的更加透彻,减少了茶叶的返青机会,还大大的减少了烘焙后茶叶的燥热;其次采用陶缸烘焙出的茶叶更能提升茶叶天然内质的释放,特别是武夷岩茶,烘焙后的茶叶外形条索更加紧结匀称,口感更醇厚,泡出的茶汤更加清澈、明亮,更耐泡,同品质的茶叶经陶缸烘焙后更耐泡,能多泡3-4泡,同品质、同时间、相同温度曲线焙出的茶相比,陶缸焙出的茶所释放出的内质与香气与其他设备相比有大幅度提升,大大提高武夷岩茶品质。再者,本实用新型焙茶机缩短武夷岩茶的烘焙次数,现有的烘焙设备焙到同火候一般要经过5-6次,采用焙茶陶缸只需3-4次,缩短了焙茶的次数;另外,陶缸、竹焙笼等材料都是很传统、安全的天然材料,陶还是一种保温性能很好的材料,保证了烘焙出的茶叶保持一种纯天然的安全的品质,而且节能、清洁、卫生。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构造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 本实用新型焙茶机,包括柱形壳体I和设在柱形壳体I内的发热器件2,所述发热器件2上方设有导热陶片层3,所述导热陶片层3上方设有用于置放茶叶的焙笼4,采用陶缸焙茶,电热经过陶温的热转换后以陶温缓慢的进入茶叶进行烘焙,在陶温释放的同时自然的带走茶叶中的异味、水份及一些有害物质等,陶温的文火慢焙可使茶叶焙火的更加透彻,减少了茶叶的返青机会,还大大的减少了烘焙后茶叶的燥热。为了使用方便,上述发热器件为干烧电热管,该干烧电热管通过电线可连接往机体外与市电连接使 用。为了焙茶效果好,发热器件2下方设有保温陶片层5,所述导热陶片层3和保温陶片层5呈浅盘状,其盘口相对设置,以让发热器件2被包覆在两浅盘状陶片层内。为了保温及隔热,上述保温陶片层5下方设有由炭灰填充的保温层6,该炭灰保温层6延续到导热陶片层3外围与柱形壳体内壁之间的间隙7中,在导热陶片层3上周缘设有黄泥或沙泥覆层8。炭灰保温层6的下方设有隔热陶片层12。为了焙茶更加天然,上述焙笼4为呈柱形体的竹编网状焙笼,焙笼内用于支撑茶叶的撑板9为隔空设置,撑板9与导热陶片层3之间有间隔,从而可使热传递更均匀、柔和。为了向上排湿气、异味,上述导热陶片3与撑板9之间的柱形壳体上设有具有孔塞的通气孔10。为了保温,上述柱形壳体上面设有具有通气孔的盖体11,该盖体为陶制盖体或者为竹编盖体。上述柱形壳体为陶缸。上述柱形壳体内的发热器件通过电源线连接,所述柱形壳体下方的隔空层13上还设有温控器和指示灯和启闭开关,通过温控器来调整陶缸内焙茶温度。本实用新型焙茶机进行焙茶的工艺流程:将揉捻后茶叶或放置时间较长的茶叶焙笼中,启动焙茶机控制其温度在60 V - 260 V之间,时间控制在30分钟一 72小时之间,通常从低温到高温,或选择一个恒温,采用低温时时间可长些,焙茶温度越高焙茶时间越短。本实用新型焙茶机采用陶缸焙茶,电热经过陶温的热转换后以陶温缓慢的进入茶叶进行烘焙,在陶温释放的同时自然的带走茶叶中的异味、水份及一些有害物质等,借助陶温的文火慢焙可使茶叶焙火的更加透彻,减少了茶叶的返青机会,还大大的减少了烘焙后茶叶的燥热;其次采用陶缸烘焙出的茶叶更能提升武夷岩茶天然内质的释放,烘焙后的茶叶外形条索更加紧结匀称,口感更醇厚,泡出的茶汤更加清澈、明亮,更耐泡,同品质的茶叶经陶缸烘焙后更耐泡,能多泡3-4泡,大大提高武夷岩茶品质;再者,本实用新型焙茶机缩短武夷岩茶的烘焙次数,现有的烘焙设备(焙到同火候)一般要经过5-6次,采用焙茶陶缸只需3-4次,缩短了焙茶的次数;另外,陶缸、竹焙笼等材料都是很传统、安全的天然材料,保证了烘焙出的茶叶保持一种纯天然的安全的品质。
权利要求1.一种焙茶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柱形壳体和设在柱形壳体内的发热器件,所述发热器件上方设有导热陶片层,所述导热陶片层上方设有用于置放茶叶的焙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焙茶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器件为干烧电热管。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焙茶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器件下方设有保温陶片层,所述导热陶片层和保温陶片层呈浅盘状,其盘口相对设置,以让发热器件被包覆在两浅盘状陶片层内。
4.根据权利 要求3所述的焙茶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陶片层下方设有由炭灰填充的保温层,该炭灰保温层延续到导热陶片层外围与柱形壳体内壁之间的间隙中,在导热陶片层上周缘设有黄泥或沙泥覆层,炭灰保温层的下方设有隔热陶片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焙茶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焙笼为呈柱形体的竹编焙笼,焙笼内用于支撑茶叶的撑板为隔空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焙茶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陶片层与焙笼撑板之间的柱形壳体上设有具有孔塞的通气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焙茶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柱形壳体上面设有具有通气孔的陶制盖体或者为竹编盖体。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焙茶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柱形壳体为陶缸。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焙茶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柱形壳体内的发热器件通过电源线连接,所述柱形壳体隔热陶片层下的隔空层上还设有温控器和指示灯和启闭开关。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焙茶机,该焙茶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柱形壳体和设在柱形壳体内的发热器件,所述发热器件上方设有导热陶片层,所述导热陶片层上方设有用于置放茶叶的焙笼。本实用新型焙茶机采用陶缸焙茶,电热经过陶温的热转换后以陶温缓慢的进入茶叶进行烘焙,在陶温释放的同时自然的带走茶叶中的异味、水份及一些有害物质等,借助陶温的文火慢焙可使茶叶焙火的更加透彻,减少了茶叶的返青机会,还大大的减少了烘焙后茶叶的燥热。
文档编号A23F3/06GK203105502SQ20132004230
公开日2013年8月7日 申请日期2013年1月28日 优先权日2013年1月28日
发明者胡晃 申请人:胡晃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