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红茶生产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639074阅读:155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茶叶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红茶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红茶属于发酵茶类,是以茶树的一芽二三叶为原料精制而成,因其干茶色泽和冲泡的茶汤以红色为主调,故名红茶。我国红茶种类繁多,产地广泛。

然而,传统的红茶制作工艺对工人的经验技术依赖度较高,因而红茶成品的品质难以得到统一化、标准化的保障,常常造成红茶发酵不足或发酵过度,发酵时间过长,就会导致茶多酚以及生成的茶黄素和茶红素过度氧化,茶叶色泽枯暗,香度低,茶汤滋味平淡;而发酵不足又会导致茶叶香气不纯,夹带有青草气,茶汤青涩,汤色红亮不足。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红茶制作工艺对工人的经验技术依赖度高、红茶品质参差不齐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红茶生产方法。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红茶生产方法,步骤包括:

s1.鲜叶验收:采集新鲜茶叶,验收,洗净;

s2.萎凋:将茶叶的内含水分蒸发使茶叶萎凋;

s3.揉捻:将茶叶进行揉捻;

s4.发酵:将茶叶放在发酵室中进行发酵,发酵室保持阴凉通风;

s5.干燥:对茶叶进行加热破坏酶活性。

本发明优选地,上述步骤s2中,萎凋温度控制在30℃~40℃,时间控制在3小时~4小时。

本发明优选地,上述步骤s2中,萎凋后茶叶的含水量控制在58%~64%。

本发明优选地,上述步骤s3中,揉捻时间控制在70分钟~90分钟。

本发明优选地,上述步骤s4中,发酵室的绝对湿度控制在5g/m3~28g/m3,相对湿度控制在95%以上。

本发明优选地,上述步骤s4中,发酵温度恒定为25℃;上述发酵室中设有中央控制器、温度检测器和水雾喷射器,上述温度检测器、上述水雾喷射器分别与上述中央控制器通过电信号连接;温度检测器向中央控制器实时发送发酵室温度信息,当发酵室温度高于25℃时,中央控制器控制水雾喷射器喷洒水雾降低发酵室温度,直至发酵室温度等于25℃时中央控制器控制水雾喷射器停止喷洒水雾。

本发明优选地,上述步骤s5中,干燥后茶叶的含水量控制在20%~25%。

本发明优选地,在上述步骤s5之后,还包括步骤:

s6.包装材料验收、包装材料入库、包装;

s7.出厂检验;

s8.运输。

本发明优选地,上述步骤s4中,发酵时向茶叶表面喷洒酶促液蒸汽,上述酶促液蒸汽的制作方法为:按重量份计,取苹果果肉100份~200份,竹叶50份~100份,将上述苹果果肉和上述竹叶混合后打碎,加入清水1000份~1500份稀释,煮沸后所得蒸汽即为上述酶促液蒸汽。

萎凋的作用是使鲜叶失去部分水分并呈现萎缩凋软的状态,为下一道工序创造条件。揉捻可以破坏茶叶细胞组织,使茶叶的内含物质渗出,为发酵环节做好准备。发酵是以多酚类氧化酶对多酚类化合物产生酶促作用,使茶叶的内含物质氧化、聚合、缩合,从而形成茶黄素、茶红素等具有特殊香味的物质。

酶促液蒸汽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和加速茶叶内含物质的氧化和酶分解作用,使红茶具有更加乌黑油润的色泽,其茶汤具有更加香浓回甜的口味。

本发明至少能够达到一项以下有益效果:

1.不依赖于人工经验技术,通过对工艺参数的准确控制,保证了红茶具有稳定的品质;

2.利用温度检测器、中央控制器、水雾喷射器控制发酵室的温度,自动化程度高,恒温控制效果好;

3.利用酶促液蒸汽加速和深化了茶叶的发酵效果,成品红茶具有色泽油润、茶汤红亮、香味浓郁、口感回甜的特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工艺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解释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红茶生产方法,步骤包括:

s1.鲜叶验收:采集新鲜茶叶,验收,洗净;

s2.萎凋:将茶叶的内含水分蒸发使茶叶萎凋,萎凋温度控制在35℃,时间控制在3小时,萎凋后茶叶的含水量控制在62%;

s3.揉捻:将茶叶进行揉捻,揉捻时间控制在80分钟;

s4.发酵:将茶叶放在发酵室中进行发酵,发酵室保持阴凉通风,发酵室的绝对湿度控制在20g/m3,相对湿度控制在98%,发酵温度恒定为25℃,发酵室中设有中央控制器、温度检测器和水雾喷射器,温度检测器、水雾喷射器分别与中央控制器通过电信号连接,温度检测器向中央控制器实时发送发酵室温度信息,当发酵室温度高于25℃时,中央控制器控制水雾喷射器喷洒水雾降低发酵室温度,直至发酵室温度等于25℃时中央控制器控制水雾喷射器停止喷洒水雾;

s5.干燥:对茶叶进行加热破坏酶活性,干燥后茶叶的含水量控制在20%;

s6.包装材料验收、包装材料入库、包装;

s7.出厂检验;

s8.运输。

实施例2

如图1所示,一种红茶生产方法,步骤包括:

s1.鲜叶验收:采集新鲜茶叶,验收,洗净;

s2.萎凋:将茶叶的内含水分蒸发使茶叶萎凋,萎凋温度控制在30℃,时间控制在3小时,萎凋后茶叶的含水量控制在58%;

s3.揉捻:将茶叶进行揉捻,揉捻时间控制在70分钟;

s4.发酵:将茶叶放在发酵室中进行发酵,发酵室保持阴凉通风,发酵室的绝对湿度控制在5g/m3,相对湿度控制在95%,发酵温度恒定为25℃,发酵室中设有中央控制器、温度检测器和水雾喷射器,温度检测器、水雾喷射器分别与中央控制器通过电信号连接,温度检测器向中央控制器实时发送发酵室温度信息,当发酵室温度高于25℃时,中央控制器控制水雾喷射器喷洒水雾降低发酵室温度,直至发酵室温度等于25℃时中央控制器控制水雾喷射器停止喷洒水雾;发酵时向茶叶表面喷洒酶促液蒸汽,酶促液蒸汽的制作方法为:按重量份计,取苹果果肉100份,竹叶50份,将苹果果肉和竹叶混合后打碎,加入清水1000份稀释,煮沸后所得蒸汽即为酶促液蒸汽;

s5.干燥:对茶叶进行加热破坏酶活性,干燥后茶叶的含水量控制在20%;

s6.包装材料验收、包装材料入库、包装;

s7.出厂检验;

s8.运输。

实施例3

如图1所示,一种红茶生产方法,步骤包括:

s1.鲜叶验收:采集新鲜茶叶,验收,洗净;

s2.萎凋:将茶叶的内含水分蒸发使茶叶萎凋,萎凋温度控制在40℃,时间控制在4小时,萎凋后茶叶的含水量控制在64%;

s3.揉捻:将茶叶进行揉捻,揉捻时间控制在90分钟;

s4.发酵:将茶叶放在发酵室中进行发酵,发酵室保持阴凉通风,发酵室的绝对湿度控制在28g/m3,相对湿度控制在100%,发酵温度恒定为25℃,发酵室中设有中央控制器、温度检测器和水雾喷射器,温度检测器、水雾喷射器分别与中央控制器通过电信号连接,温度检测器向中央控制器实时发送发酵室温度信息,当发酵室温度高于25℃时,中央控制器控制水雾喷射器喷洒水雾降低发酵室温度,直至发酵室温度等于25℃时中央控制器控制水雾喷射器停止喷洒水雾;发酵时向茶叶表面喷洒酶促液蒸汽,酶促液蒸汽的制作方法为:按重量份计,取苹果果肉200份,竹叶100份,将苹果果肉和竹叶混合后打碎,加入清水1500份稀释,煮沸后所得蒸汽即为酶促液蒸汽;

s5.干燥:对茶叶进行加热破坏酶活性,干燥后茶叶的含水量控制在25%;

s6.包装材料验收、包装材料入库、包装;

s7.出厂检验;

s8.运输。

实施例4

如图1所示,一种红茶生产方法,步骤包括:

s1.鲜叶验收:采集新鲜茶叶,验收,洗净;

s2.萎凋:将茶叶的内含水分蒸发使茶叶萎凋,萎凋温度控制在32℃,时间控制在3.5小时,萎凋后茶叶的含水量控制在60%;

s3.揉捻:将茶叶进行揉捻,揉捻时间控制在75分钟;

s4.发酵:将茶叶放在发酵室中进行发酵,发酵室保持阴凉通风,发酵室的绝对湿度控制在10g/m3,相对湿度控制在96%,发酵温度恒定为25℃,发酵室中设有中央控制器、温度检测器和水雾喷射器,温度检测器、水雾喷射器分别与中央控制器通过电信号连接,温度检测器向中央控制器实时发送发酵室温度信息,当发酵室温度高于25℃时,中央控制器控制水雾喷射器喷洒水雾降低发酵室温度,直至发酵室温度等于25℃时中央控制器控制水雾喷射器停止喷洒水雾;发酵时向茶叶表面喷洒酶促液蒸汽,酶促液蒸汽的制作方法为:按重量份计,取苹果果肉150份,竹叶60份,将苹果果肉和竹叶混合后打碎,加入清水1200份稀释,煮沸后所得蒸汽即为酶促液蒸汽;

s5.干燥:对茶叶进行加热破坏酶活性,干燥后茶叶的含水量控制在22%;

s6.包装材料验收、包装材料入库、包装;

s7.出厂检验;

s8.运输。

实施例5

如图1所示,一种红茶生产方法,步骤包括:

s1.鲜叶验收:采集新鲜茶叶,验收,洗净;

s2.萎凋:将茶叶的内含水分蒸发使茶叶萎凋,萎凋温度控制在38℃,时间控制在4小时,萎凋后茶叶的含水量控制在62%;

s3.揉捻:将茶叶进行揉捻,揉捻时间控制在85分钟;

s4.发酵:将茶叶放在发酵室中进行发酵,发酵室保持阴凉通风,发酵室的绝对湿度控制在25g/m3,相对湿度控制在98%,发酵温度恒定为25℃,发酵室中设有中央控制器、温度检测器和水雾喷射器,温度检测器、水雾喷射器分别与中央控制器通过电信号连接,温度检测器向中央控制器实时发送发酵室温度信息,当发酵室温度高于25℃时,中央控制器控制水雾喷射器喷洒水雾降低发酵室温度,直至发酵室温度等于25℃时中央控制器控制水雾喷射器停止喷洒水雾;发酵时向茶叶表面喷洒酶促液蒸汽,酶促液蒸汽的制作方法为:按重量份计,取苹果果肉180份,竹叶90份,将苹果果肉和竹叶混合后打碎,加入清水1400份稀释,煮沸后所得蒸汽即为酶促液蒸汽;

s5.干燥:对茶叶进行加热破坏酶活性,干燥后茶叶的含水量控制在24%;

s6.包装材料验收、包装材料入库、包装;

s7.出厂检验;

s8.运输。

经过实验和统计,本发明实施例1~5与传统红茶产品的性状对比如下表所示:

上述实施例只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是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限制,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均应视为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