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007844发布日期:2023-11-16 23:37阅读:43来源:国知局
一种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电加热,尤其涉及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1、目前应用于气溶胶产生装置的电热管一般是中空结构,气溶胶生成物质放置于电热管内部,当有加热需求时,通过对电热管通电使得电热管产生热量,电热管产生的热量通过管壁和气溶胶生成物质接触的热传导方式将热量从管壁传递至气溶胶生成物质,用于对气溶胶生成物质进行加热进而产生气溶胶。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量利用率较好的加热装置。

2、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加热装置,包括:

4、电热管,所述电热管包括第一基材以及和第一基材一体的加热层,所述电热管内部具有加热腔,所述加热腔用于收容待加热物质;

5、隔热管,所述隔热管位于所述电热管外周,所述隔热管与所述电热管之间间隔设置,所述隔热管具有面向所述加热层的内壁部,所述内壁部的反射率大于所述第一基材和所述加热层,所述电热管具有透光性,所述第一基材的透光率大于所述内壁部,所述加热层的透光率大于所述内壁部。

6、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包括电热管和隔热管,当电热管加热产生热量时,一部分电能转化为热能通过热传导的方式传递至电热管内部的加热腔,一部分电能转化为光能通过热辐射方式辐射至隔热管,由于所述内壁部的反射率大于所述第一基材和所述加热层,所述电热管具有透光性,所述第一基材的透光率大于所述内壁部,所述加热层的透光率大于所述内壁部,因此一部分热量经隔热管反射透过基材和加热层,如此加热腔内待加热物质既能受到热能的加热,还能通过光能加热,如此有效利用了电热管加热产生热量,提高热量利用率。

7、



技术特征:

1.一种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热管具有电极层,所述电极层和所述第一基材和/或加热层一体形成,所述第一基材为玻璃或石英,所述加热层为电热膜,所述电热膜与所述电极层接触并电连接;所述隔热管的透光率小于所述电热管,所述内壁部的反射率不小于50%;所述第一基材具有不小于50%的透光率,所述加热层具有不小于40%的透光率;所述电热膜厚度2-30μm范围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热膜包括tio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li2o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zno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in2o3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sno2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ca2ino4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石墨烯纳米材料、纳米银纳米材料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电热膜厚度2-30μm范围内,所述第一基材的透光率不小于80%;所述加热层的透光率不小于60%。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管的材料为金属或硅或石墨,所述内壁部具有内壁面,所述内壁面的表面粗糙度ra小于0.1μm,所述内壁面的反射率不小于7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管为不锈钢管,所述隔热管的内径是所述电热管的外径的1.1-1.5倍。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管具有内置腔,所述内置腔在所述加热层周向设置,沿所述电热管的长度方向,所述内置腔与所述加热层的重叠长度不小于所述加热层的长度的90%。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管包括第二基材和反射层,所述反射层与所述第二基材一体设置,所述内壁部位于所述反射层,所述内置腔位于所述第二基材或者所述内置腔位于所述第二基材与所述反射层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电热管的径向方向,所述加热层向所述隔热管的投影都位于所述隔热管,所述隔热管的热导率不大于0. lw/(m.k),所述隔热管与所述电热管之间的间距1mm≤d≤2cm。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加热装置包括电热管和隔热管,所述电热管包括第一基材以及和第一基材一体的加热层,所述电热管内部具有加热腔,所述加热腔用于收容待加热物质;所述隔热管位于所述电热管外周,所述隔热管与所述电热管之间间隔设置,所述隔热管具有面向所述加热层的内壁部,所述内壁部的反射率大于所述第一基材和所述加热层,所述电热管具有透光性,所述第一基材的透光率大于所述内壁部,所述加热层的透光率大于所述内壁部。该加热装置热利用率高。

技术研发人员:胡如国,姜贤基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市艾尔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