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固定结构、发热芯模块及雾化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205830发布日期:2024-03-05 14:41阅读:53来源:国知局
一种固定结构、发热芯模块及雾化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电子雾化,尤其涉及一种固定结构、发热芯模块及雾化组件。


背景技术:

1、雾化器通常包括油杯和装配于油杯的一端的雾化组件,其中雾化组件包括底部组件、支架以及由底部组件和支架夹持固定的发热组件。

2、本申请人开发了竖型棉芯的雾化器,发热组件的棉芯需要预先装配到支架上,发热组件的发热丝需要预先焊接在底部组件上,然后将两者相装配形成雾化组件,然后将雾化组件装配到油杯内形成雾化器。

3、然而,采用相关技术中的发热组件的结构设置,组装工序繁琐,且针对雾化器不同的外形设置,均需要调整其部件的结构以及尺寸,不利于批量生产,生产成本较高。

4、需要说明的是,本部分内容只是陈述本发明的背景,不构成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固定结构、发热芯模块及雾化组件,能够实现发热组件的模块化,便于批量生产,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2、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提供一种固定结构,用于装配发热组件,所述发热组件包括平板状的导油体和贴设于所述导油体的一侧的片状的发热体,所述发热体包括发热部和连接于所述发热部的两端的连接部,所述固定结构包括底座和连接于所述底座的嵌合体,所述底座开设有贯通其底部和顶部的插接孔,所述嵌合体开设有进液孔,所述嵌合体上设置有相互间隔的第一通腔和第二通腔,所述插接孔正对于所述第二通腔的端口;

3、所述嵌合体用于将所述发热组件竖直或倾斜地固定于其内,使所述第一通腔于所述发热体的一侧形成雾化气道,所述进液孔相接于所述导油体的一侧或导油体的顶端,所述连接部伸入所述第二通腔内。

4、进一步地,所述嵌合体包括连接于所述底座顶端的第一主体和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主体的一侧的第二主体,所述第一主体和所述第二主体用于夹持固定所述发热组件。

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主体或第二主体内设置有用于嵌置所述导油体的装配槽,所述进液孔开设于所述装配槽的槽壁。

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通腔为开设于所述第二主体或第一主体的通槽,所述通槽贯穿所述第二主体或第一主体的底端和顶端。

7、进一步地,所述通槽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抵接棱,所述抵接棱具有用于抵顶于所述发热体的背离所述导油体的一侧的抵接面。

8、进一步地,所述通槽包括位于中部的雾化槽、连接于所述雾化槽的底端的进气槽以及连接于所述雾化槽的顶端的出气槽,所述雾化槽用于和所述发热部正对,所述进气槽的横截面积自底端朝顶端渐缩,所述出气槽的横截面积自底端朝顶端渐扩。

9、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主体开设有贯通其底部的第一插接缺口,所述第一插接缺口和所述第一主体共同围合形成所述第二通腔。

10、进一步地,所述底座上开设有和所述第一插接缺口位置对应的第二插接缺口,所述第一插接缺口和所述第二插接缺口围合形成所述插接孔。

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主体的和所述第一插接缺口位置对应处设置有定位口;所述发热组件由所述第一主体和所述第二主体夹持固定时,所述连接部贴紧于所述第一主体的一侧且嵌置于对应的定位口内。

12、进一步地,所述嵌合体还包括一体连接于所述第一主体的顶部和所述第二主体的顶部的弹性连接件,所述第一主体和所述第二主体固定连接时所述弹性连接件弯折。

13、进一步地,所述固定结构由硅胶或橡胶材料制成。

14、进一步地,所述底座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一主体底部的相对的两端的抵接块,所述抵接块突出于所述嵌合体的外表面,两所述抵接块之间形成装配间隔,所述第二主体的底端嵌置于所述装配间隔内。

15、进一步地,所述底座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定位结构,所述第二主体的底端设置有第二定位结构;所述第二定位结构和所述第一定位结构匹配时,所述第二主体的底端固定于所述底座。

1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定位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抵接块的内侧的卡钩,所述第二定位结构包括开设于所述第二主体的背离所述第一主体的一侧的卡槽,所述卡钩卡接于所述卡槽内。

17、进一步地,提供一种发热芯模块,包括发热组件,所述发热组件包括平板状的导油体和贴设于所述导油体的一侧的片状的发热体,所述发热体包括发热部和连接于所述发热部的两端的连接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芯模块还包括如上任意一项所述固定结构。

18、进一步地,提供一种雾化组件,包括顶部组件、底部组件和如上所述的发热芯模块;所述顶部组件的底端开设有嵌合槽,所述发热芯模块至少部分嵌置于所述嵌合槽内;所述底部组件包括通过所述插接孔插接于所述第二通腔内的电极,所述电极抵接于所述连接部。

19、本发明中固定结构、发热芯模块及雾化组件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在于:

20、本方案中的发热组件竖直或倾斜的固定于嵌合体内,和第一通腔形成雾化气道,其中导油体的背离发热体的一侧和进液孔相接,发热体的连接部伸入到第二通腔内,从而形成发热芯模块,发热芯模块可以通过插接方式连接于底部组件和顶部组件,底部组件的电极插接于第二通腔内时通过和和连接部抵接的方式实现与发热体的电连接,从而形成雾化组件,组装工序简单快捷。本方案实现了发热组件的模块化,从而便于雾化器的批量生产,降低生产成本。



技术特征:

1.一种固定结构,用于装配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组件包括平板状的导油体和贴设于所述导油体的一侧的片状的发热体,所述发热体包括发热部和连接于所述发热部的两端的连接部,所述固定结构包括底座和连接于所述底座的嵌合体,所述底座开设有贯通其底部和顶部的插接孔,所述嵌合体开设有进液孔,所述嵌合体上设置有相互间隔的第一通腔和第二通腔,所述插接孔正对于所述第二通腔的端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嵌合体包括连接于所述底座顶端的第一主体和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主体的一侧的第二主体,所述第一主体和所述第二主体用于夹持固定所述发热组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体或第二主体内设置有用于嵌置所述导油体的装配槽,所述进液孔开设于所述装配槽的槽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腔为开设于所述第二主体或第一主体的通槽,所述通槽贯穿所述第二主体或第一主体的底端和顶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槽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抵接棱,所述抵接棱具有用于抵顶于所述发热体的背离所述导油体的一侧的抵接面。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槽包括位于中部的雾化槽、连接于所述雾化槽的底端的进气槽以及连接于所述雾化槽的顶端的出气槽,所述雾化槽用于和所述发热部正对,所述进气槽的横截面积自底端朝顶端渐缩,所述出气槽的横截面积自底端朝顶端渐扩。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主体开设有贯通其底部的第一插接缺口,所述第一插接缺口和所述第一主体共同围合形成所述第二通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上开设有和所述第一插接缺口位置对应的第二插接缺口,所述第一插接缺口和所述第二插接缺口围合形成所述插接孔。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体的和所述第一插接缺口位置对应处设置有定位口;所述发热组件由所述第一主体和所述第二主体夹持固定时,所述连接部贴紧于所述第一主体的一侧且嵌置于对应的定位口内。

10.根据权利要求2-9任一项所述的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嵌合体还包括一体连接于所述第一主体的顶部和所述第二主体的顶部的弹性连接件,所述第一主体和所述第二主体固定连接时所述弹性连接件弯折。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结构由硅胶或橡胶材料制成。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一主体底部的相对的两端的抵接块,所述抵接块突出于所述嵌合体的外表面,两所述抵接块之间形成装配间隔,所述第二主体的底端嵌置于所述装配间隔内。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定位结构,所述第二主体的底端设置有第二定位结构;所述第二定位结构和所述第一定位结构匹配时,所述第二主体的底端固定于所述底座。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抵接块的内侧的卡钩,所述第二定位结构包括开设于所述第二主体的背离所述第一主体的一侧的卡槽,所述卡钩卡接于所述卡槽内。

15.一种发热芯模块,包括发热组件,所述发热组件包括平板状的导油体和贴设于所述导油体的一侧的片状的发热体,所述发热体包括发热部和连接于所述发热部的两端的连接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芯模块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14任意一项所述固定结构。

16.一种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顶部组件、底部组件和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发热芯模块;所述顶部组件的底端开设有嵌合槽,所述发热芯模块至少部分嵌置于所述嵌合槽内;所述底部组件包括通过所述插接孔插接于所述第二通腔内的电极,所述电极抵接于所述连接部。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固定结构、发热芯模块及雾化组件,雾化组件包括顶部组件、底部组件和发热芯模块,发热芯模块包括发热组件和固定结构,发热组件包括导油体和发热体,发热体包括发热部和连接部。固定结构包括底座和嵌合体,底座开设有插接孔,嵌合体开设有进液孔,嵌合体上设置有第一通腔和第二通腔,插接孔正对第二通腔的端口;发热组件竖直或倾斜地固定于嵌合体内,使第一通腔于发热体的一侧形成雾化气道,进液孔相接于导油体的一侧,连接部伸入第二通腔内;发热芯模块至少部分嵌置于嵌合槽内;底部组件包括通过插接孔插接于第二通腔内的电极,电极抵接于连接部。本方案实现了发热组件的模块化,从而便于雾化器的批量生产,降低生产成本。

技术研发人员:潘世万,张海波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市卓力能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