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李箱卧式握柄、拉杆控制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68827阅读:81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行李箱卧式握柄、拉杆控制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行李箱的卧式握柄、拉杆控制结构。
为达到这一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解决方案在行李箱的卧式握柄设直立杆并延伸出一高度,使其组合后手可伸入握持间隙,卧式握柄内部装设控制结构的传动杆及按钮;按钮的延伸弯杆末端设为反斜面;传动杆为卧式握柄限位只能前后滑移,传动杆贴合延伸弯杆反斜面侧设为斜面,与传动杆贴合的拉杆侧连接杆上的滑动块斜面设为反斜面;连接杆连接至定位元件。定位元件固定于拉杆末端。拉杆控制结构的外管内先组合固定定位套,再组设拉杆;定位套凸条体上设齿条,而拉杆末端固定的定位元件内设可与齿条啮合的齿轮;定位元件的卡制件设有卡制体,卡制体可为弹性元件顶迫而啮合固定齿轮,以达到拉杆的定位效果;而按压卧式握柄的按钮可迫使卡制件下压,从而解除卡制体与齿轮的啮合固定,使齿轮可自由旋转于齿条而使拉杆能够自由伸缩,达到拉杆伸缩定位的功效。定位套凸条体上设有齿条,形成内空间的齿条设计,不占用空间也无需增加外管径。
本实用新型的这一设计,解决了习用卧式握柄不具控制结构的缺陷,从而提升了行李箱的实用性。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卧式握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卧式握柄俯透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未按压按钮时的卧式握柄、拉杆结构侧组合剖示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按压按钮时的卧式握柄、拉杆结构侧组合剖示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拉杆结构侧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拉杆结构侧视组合剖示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拉杆结构前视组合剖示图。



图1所示,一种行李箱卧式握柄、拉杆控制结构,其行李箱10装设有卧式握柄20,卧式握柄20设有直立杆29并延伸出一高度,使其组合后手可伸入握持间隙a,而卧式握柄20连接拉杆30(如图6所示),拉杆30装设于外管40内,拉杆30与外管40的间隙组设有定位套50,拉杆30底端装设有定位元件60,定位元件60配合握柄20上的按钮21可控制拉杆30与定位套50的定位或解除,当解除定位时,拉杆30、卧式握柄20可伸展一长度而适于行李箱10的拖行。
如图2、图3所示,卧式握柄20的控制结构包括按钮21、延伸弯杆22、传动杆23、连接杆24以及滑动块25。按钮21两端延伸弯杆22的末端设为反斜面221;传动杆23一端配合反斜面221设为斜面231,另一端则设为反斜面232;连接杆24上方固定滑动块25,滑动块25与传动杆23的反斜面232贴靠的面设为斜面251,且滑动块25受限于拉杆30组合卧式握柄20后的限位空间而只能上下滑移;而传动杆23同样为卧式握柄20内部限位空间限制而只能前后滑移;按钮21下方设有弹性元件26,弹性元件26可顶持按钮21以保持其未按压时的位置(如图2所示)。
上述卧式握柄20的相关结构经组合后,以底盖27盖合,并以螺丝28锁合固定。
如图4、图5所示,借由上述组合,当压控按钮21时将带动延伸弯杆22的反斜面221挤推传动杆23的斜面231,迫使传动杆23往前顶,传动杆23的反斜面232又挤推滑动块25的斜面251,使与之固定的连接杆24下压定位元件60而解除拉杆30的锁定状态,从而使卧式握柄20、拉杆30的组合体得以伸展以供拖行行李箱10。
如图6、图7及图8所示,拉杆控制结构包括二拉杆30、拉杆30底端固定的定位元件60、外管40以及定位套50等。外管40固定结合于行李箱10上;拉杆30插设于外管40内;拉杆30与外管40的间隙设定位套50,并固定于外管40内;定位套50的凸条体51上设有圆弧条状齿形的齿条52,形成内空间的齿条设计(有别于习用结构均采用的外空间齿条设计,造成占空间、管径比例差异大,多节管更明显或无法实施);定位元件60的壳体64内设有与齿条52相匹配的圆弧条状齿形的齿轮61,齿轮61可与齿条52相啮合;定位元件60内设有一卡制件62,卡制件62具有数个圆弧条状齿形的卡制体621,并可为弹性元件63顶迫而使卡制体621与齿轮61卡合,进而锁定齿轮61,因齿轮61与齿条52相啮合,因而同时锁定拉杆30定位;卡制件62并与连接杆24连接,当按钮21压控连接杆24下压卡制件62使卡制体621脱离卡合齿轮61时,齿轮61即可于齿条52上旋转移动而使拉杆30可作伸缩滑动。
当放开按钮21时,定位元件60的弹性元件63将卡制件62的卡制体621顶复原位而卡合齿轮61,进而锁定拉杆30,从而达到定位的效果。
如图6、图7及图8所示,定位套50设有阻挡面c,而定位元件60对应阻挡面c设有凸块b,当按压按钮21而使拉杆30处于可滑动状态时,阻挡面c可阻挡凸块b而使拉杆30不至脱出定位套50。
本实用新型的外管40可设计成外管外周再套设外管的含有多节外管的结合,其最外层外管固定结合于行李箱10上,最内层外管供插设拉杆30,最内层外管与拉杆30的间隙组设定位套50,定位套50的凸条体51上设有圆弧条状齿形的齿条52,形成内空间的齿条设计。内空间的齿条设计不占空间也无需增加外管径,特别是以三节以上拉杆、外管组合的结构最为显著,三节以上每节管径均可比例均匀美观。
权利要求1.一种行李箱卧式握柄、拉杆控制结构,包括卧式握柄、连接杆、滑动块、拉杆、外管、定位套以及定位元件等,卧式握柄设直立杆并延伸出一高度,且内设按钮、传动杆、滑动块及弹性体,弹性体设于按钮下方,可抵推按钮;其特征在于卧式握柄按钮的延伸弯杆末端设为反斜面,传动杆贴合延伸弯杆反斜面侧设为斜面,传动杆限位于卧式握柄内可前后滑移,与传动杆贴合的拉杆侧连接杆上的滑动块斜面设为反斜面,滑动块下方固定连接杆,连接杆下方连接至定位元件,定位元件固定于拉杆末端;外管内组合定位套、拉杆及定位元件,定位套与外管固定组合;定位套设有凸条体,凸条体上又设有齿条,且采用内空间的齿条设计;定位元件设有齿轮、卡制件及弹性元件,齿轮可与齿条啮合并可于齿条上旋转,齿轮旋转可连动拉杆伸缩,卡制件上又设有卡制体,弹性元件可抵推卡制体与齿轮啮合定位;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李箱卧式握柄、拉杆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元件可以是弹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李箱卧式握柄、拉杆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齿条、齿轮、卡制体的齿形为圆弧条状齿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李箱卧式握柄、拉杆控制结构,其特征在所述外管可设计成外管外周再套设外管的含有多节外管的结合。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行李箱卧式握柄、拉杆控制结构,主要是于行李箱装设卧式握柄,卧式握柄设有直立杆并延伸出一高度,使其组合后手可伸入握持间隙,而卧式握柄连接拉杆,拉杆装设于外管内,拉杆与外管的间隙组设有定位套,拉杆底端又装设有定位元件,定位元件配合握柄上的按钮可控制拉杆与定位套的定位或解除,当解除定位时,拉杆、卧式握柄可伸展一长度而适于行李箱的拖行。本实用新型的这一控制结构可以使习用行李箱的卧式握柄同时具有对拉杆的控制结构。
文档编号A45C13/22GK2528274SQ0127438
公开日2003年1月1日 申请日期2001年12月21日 优先权日2001年12月21日
发明者王金生 申请人:王金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