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织品的脖颈部的编织方法及针织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70310阅读:31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针织品的脖颈部的编织方法及针织品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使用横编织机编织的马甲或毛衣等的针织品上形成领口部的编织方法、及根据其编织方法编织的针织品。
背景技术
在使用横编织机例如编织马甲时,原有的编织方法是将在前身片上形成的领口和在后身片上形成的领口用相同的针数编织。通常领口配合穿着时的状态形成被称为缺口翻领的挖口,在前身片上形成的挖口被称为前长,作为形成前长的方法,在编织前身片时,在领子的形成开始之前,通过往复编领口左右的部分形成挖口,继续下去,就会形成领子。但是,在上述的方法中,领子的编织宽度(线圈纵行数)通过往复编织与形成领口之前没有变化,领子顶起,不能形成足够的前长。
本申请的申请人在扩展了日本特许公开平4-214448号公报中的前身片的领口的同时,率先提出了在其中根据形成前长的横编织机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这是在领口形成开始部分以后将前身片分支成夹住领口的右前身片和左前身片进行编织,在其编织过程中,在沿领口周边进行增针的同时,一边反复进行使左右的针眼向外侧移动的编织,一边将前身片编织至肩,通过这样织成领口,使领口的线圈纵行数增加,其结果是,持续下去编织的领子不仅幅宽扩大,而且也形成前长。若使用这样编织的前身片制造毛衣,就可以编织成时装性高,穿着时使头部容易穿过领口的穿着性优良的针织品。
图12表示的是由平坦部X-Y和其两侧的倾斜部W-X、Y-Z构成的领子100所形成的前身片101。在前领100的平坦部X-Y中,平坦部X-Y的周长(T2)和平坦部X-Y的线圈纵行数(T1)的关系是T1=T2,相对于所形成的领子的周长(T2),可确保充足的线圈纵行数。与此相对,在倾斜部W-X及Y-Z中,倾斜部的周长(S2、U2)与倾斜部W-X以及Y-Z的线圈纵行数(S1,U1)的关系为S1<S2,U1<U2,相对于所形成的领子的周长不能确保充足的线圈纵行数。象这样如果在倾斜部W-X、Y-Z中的线圈纵行数不足的话,则平坦部X-Y被倾斜部W-X、Y-Z向两侧拉扯,由于被抬起,所以不能形成足够的前长。另外,实际上被编织的领子的周长比预先想定的周长S2+T2+U2短,为S1+T1+U1,不能形成足够口径的脖颈用开口。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希望公开在针织品上形成领子的方法及形成有这样的领子的针织品,该领子形成足够的缺口翻领、穿着性良好且时装性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针织品的脖颈部的编织方法是,由至少具有前后一对针座、任何一方或双方的针座可向左右挤压地构成,在前后针座间使用可以交接针眼的横编织机,将形成前身片或/及后身片的领子的针织品从下摆向肩方向编织,其间在领口形成开始部分以后,使身片在领口的右侧和左侧分支编织的同时,将使领口周边的针眼从依次编织脱开成为不作用状态的往复编织重复规定次数从而形成领口,在该领口周边上形成领子而构成,其特征在于,使包括领口倾斜部和与该倾斜部邻接的平坦部的左右领口的针眼向领口中央侧移动,在向倾斜部内垫纱空针的同时,在平坦部内形成叠针后,继续领子的编织时,在前述空针处形成新针眼的同时,对前述叠针在左右的领口上分别进行形成下一线圈横行的针眼的编织。
其特征之一在于,编织的针织品为前身片和后身片在前后被重叠地进行筒状编织的针织物,前身片和后身片在肩部结合后,在向前述领口的倾斜部内垫纱空针的同时,在平坦部内形成叠针,继续领子的编织时,在前述空针处形成新针眼的同时,对前述叠针在领口处实施形成下一线圈横行的针眼的编织。
再有,其特征之一在于,一边将被系止于一方的针座上的领口的针眼从外侧向系止于对面的针座上的领口的外侧按顺序输送一边垫纱空针,使领口的线圈纵行数增加。
另外,本发明的针织品,其特征在于,在马甲或者毛衣等针织品的领口形成开始部分以后,在分支领口右侧和左侧进行编织的同时,在领子和领口的临界部分,使邻接的两个区域内的针眼群向领口中央侧靠近,在因该靠近而产生的空位置处形成新的针眼,并在因该靠近而产生的叠针处继续形成领子。
在本发明中,在编织马甲或毛衣等针织品时,例如在前身片中,领口的形成在开始部分以后,在右前身片和左前身片被分支编织前身片的同时,领口侧的周边的针眼从领口的中央侧朝向外侧,将针眼系止于针上作为顺次不作用状态反复进行往复编织。据此通过使领口外侧的编织线圈横行数比领口中央部的编织线圈横行数多,在形成中央部深、外侧浅的圆弧状领口的同时,也形成了右前身片和左前身片。
接着,将相对于领口周长的用于补充完线圈纵行数的倾斜部的针眼以及平坦部的针眼群,向对面的针座移圈后,一边使针座向领口的中央侧挤压,一边使向对面的针座移圈的针眼移回到原来的针座上。此时,使挤压1节距、2节距…地每增大挤压节距使适宜数的针眼移回到原来的针座上。由于一边将针座向领口中央侧挤压,一边将针眼移回到原来的针座,向需要补充完线圈纵行数的领口的倾斜部内垫纱空针,在与倾斜部邻接的平坦部中形成邻接的针眼彼此间相重叠的叠针。
接着在夹住领口的中央的反向侧中,左右对称地进行同样的编织,从而形成同样的叠针和空针。据此,在倾斜部的空针处形成新针眼,在增加倾斜部的线圈纵行数的同时,在平坦部的叠针上形成下一线圈横行数,平坦部的线圈纵行数减少后,向领口的全范围供线从而形成领口。
另外,编织的编织物为前身片和后身片在前后被重叠的编织成筒状编织物的情况下,与前身片并行地后身片被编织,在袖子与身片结合的部分中,与前身片相同,每编织成后身片都进行与袖子的接合,袖子与身片的接合完成后,将前身片与后身片在肩部连接。相对于形成的领口的周长,领口全体的线圈纵行数不足的情况下,例如使前领口的线圈纵行数增加进行编织,从而使领口的右侧部分以及左侧部分的针眼从内侧1针、2针…地向外侧使其移动量增大地移动,在各针眼间垫纱空针。在针眼间垫纱空针时,被系止于第1针座的针上的领口针眼数与被系止于第2针座的针上的领口针眼数的差不要成为2以上,使前领口的两端部的针眼向形成在后身片上的后领口的侧端的针眼的外侧移动,在第1针座和第2针座间进行针眼输送。如上述那样通过在针眼间垫纱空针,使领口全体的线圈纵行数增加完成补充,可以编织周长大的领口,具有可更加确实地形成前长的效果。


图1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领口部所形成的毛衣的图。
图2是图1的毛衣的展开图(纸样)。
图3是表示图1的毛衣的编织各阶段的图。
图4-a是毛衣领口部的部分扩大图,图4-b是表示前领及后领部的周长变化的图。
图5是表示扩大前领口周长的编织的编织线圈横行图。
图6是表示扩大前领口周长的编织的编织线圈横行图。
图7是表示扩大前领口周长的编织的编织线圈横行图。
图8是表示使前领口的线圈纵行数的比变化的编织的编织线圈横行图。
图9是表示使前领口的线圈纵行数的比变化的编织的编织线圈横行图。
图10是表示使前领口的线圈纵行数的比变化的编织的编织线圈横行图。
图11是表示使前领口的线圈纵行数的比变化的编织的编织线圈横行图。
图12是表示根据以往的编织方法所形成的领口的周长与线圈纵行数的关系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根据图面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图上虽未显示,在上面前后面对设置排列设置了多数的滑动针的前座(FB)和后座(BB),后座可以向左右挤压,在前座的上面部位以与针座的针节距相同节距排列设置多数的转换插口(下称TR插口),并具有相对于针座可左右挤压地被设置的转换插口座(下称TR插口座),在编织时使用可以在前后针座间以及TR插口座与前后针座间移圈的横编织机。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使用可以利用在本申请的申请人以前申请的日本特许公开平11-43849号中所公开的被称为针眼的预置方法的保持技术进行编织的横编织机。所谓保持是指由针本体和滑块构成、滑块是将两片薄板重合,在滑块的前端侧使用备有舌片的被称为滑动针的复合针进行编织的技术。在保持中,在保持系止于针本体的钩上的针眼的同时,由于在滑块的舌片上还接受另一个针眼,在相同的针上维持将不同的两个针眼分离的状态而保持。有关该保持的详细说明因已在上述公报中公开,所以省略更详细的说明。在保持中移动针眼侧的针可以一时作为空针,使用他进行适当的编织后,由于若将寄存的针眼移回原来的针上就可以将针眼恢复到移动前的状态,即使是两片座的横编织机也可以不受所谓使用每隔一根的针的限制而编织无缝的针织品。另外,本实施例的方法不只局限于将前后编织物重叠编织成筒状的情况,也可用于例如只编织作为部件的前身片的情况,在以下的说明中,说明在编织前身片和后身片在其两端部上连接的筒状编织物的过程中实施的情况。
图1表示根据本实施例编织的作为针织品的毛衣1。毛衣1是袖子为敞袖型,领子为「U」字型的圆领。以下的说明中,为了便于说明,编织针法做成平针针法,也可做成提花或棱纹织法。图2表示构成毛衣的身片和袖子以及领子的纸样(针眼排列),上面是表示毛衣穿着时显露于后侧的后身片、左右袖子的后部和后领部8b,这些是使用后座的针编织的。下面是表示毛衣穿着时显露于前侧的前身片、左右袖子的前部和前领部,这些除后述的前领部的外侧的一部分外,是使用前座的针编织的。
毛衣1在腋下部的前身片2a的各点A、a与前袖部4a、14a的各点P、p接合,后身片2b的各点H、h与后袖部4b、14b的各点S、s接合。前身片2a的线A-B与袖子4a的线P-Q、前身片2a的线a-b与袖子14a的线p-q接合。同样地后身片2b的线H-I与袖子4b的线S-T接合,后身片2b的线h-i与袖子14b的线s-t接合。前身片2a直到形成领口10a的点F、f以后,与后身片2b形成不同的形状,右前身片15a与左前身片5a分支被编织。另外,在表示右前身片15a或右袖子14等的各部件时使用的右·左是以毛衣穿着时的穿着者为基准表示的。8a表示前领部、比后领部8b的宽幅要大。线C-D-E-e-d-c是形成前领部8a的前身片2a的领口10a。线J-j是形成后领部8b的后领口10b。
图3表示毛衣编织时的各阶段的概略。在步骤L中,在为身片2、袖子4、14分别准备的供线口(图中没有表示)开始从筒状的下摆橡胶6、7、17的编织。以后直到步骤M,身片2和袖子4、14分别作为筒状编织物编织。从步骤M到步骤N,前身片2a、后身片2b、左袖4、右袖14一边作为一个筒状体编织,一边随时将身片2和左右的袖子4、14接合。从步骤N开始在步骤M~步骤N的编织之外,将前身片2a与左前身片5a和右前身片15a分支,在左前身片5a和右前身片15a的编织中,一边往复编织一边形成前领口10a,同时,将身片和袖子按线A-B和线P-Q、线a-b和线p-q接合编织至肩。其间,沿领口10a的线C-D-E-e-d-c的周边的针眼置于顺次不作用状态,反复进行往复编织形成圆弧状的缺口。接着在肩部,前身片2a的线B-C和后身片2b的线I-J、前身片2a的线b-c和后身片2b的线i-j接合,通过公知的绽开重缝方法折眼处理。
在进行实际编织的详细说明之前,使用图4说明编织的概略。图4-a是毛衣1的领部的扩大图,图4-b是表示相对于后领口10b的前领口10a的周长变化的简略图。领子8是在前身片2a的前领口10a的周围形成前领部8a,在后身片2b的后领口10b的周围形成后领部8b。前领口10a由倾斜的C-D-E及c-d-e的倾斜部和E-e的平坦部构成,左右的倾斜部由倾斜上部C-D、c-d和倾斜下部D-E、d-e构成。后领口10b为图4-b的(1),前领口10a为(2),线圈纵行数成为(1)=(2)。这里,从这种状态开始,首先在倾斜上部C-D、c-d处增针使线圈纵行数增加,成为(3)的状态。通过此编织前领口10a比后领口10b的周长要长。接下来,使倾斜下部D-E、d-e的针眼向中央线X-X侧移动,在倾斜下部内垫纱空针,在平坦部内将邻接的针眼彼此间进行重合的编织,做成使倾斜下部D-E、d-e的线圈纵行数增加,使平坦部E-e的线圈纵行数减少的(4)的状态。这里,从(3)的状态开始领口的周长本身没有变化,仅进行倾斜下部D-E、d-e间的线圈纵行数与平坦部E-e间的线圈纵行数的比率的变更。
使用图5-图7说明从图4-b的(2)到(3)使领口10的倾斜上部C-D、c-d的线圈纵行数增加的编织。图5的步骤1表示除领口10以外,到肩的接合编织完成后状态的针座上的针眼的系止状态,在前座的针D~W上前身片2a的线C-D-E-e-d-c上的前领口10a的针眼被系止,在后座的针D~W上后身片2b的线J-j上的后领口10b的针眼被系止。图中前身片2a的针眼以粗圆圈表示。编针A~M表示领口10的中央线X-X左侧的针眼,针N~Z表示中央线X-X右侧的针眼,在实际的编织中,是以针M和针N之间存在多个针的状态进行编织。在本实施例中表示的是在前领口10a的倾斜上部C-D、c-d上分别增针4线圈纵行数的示例。
扩大领口10的编织通过前领口10a的针眼的移动进行。在这个编织中,后领口10b的针眼并不移动而被保持。步骤2~步骤8表示在前领口10a的左侧部分的增针处理,步骤9~步骤15表示在前领口10a的右侧部分的增针处理。将后座或TR插口座位于步骤1的位置关系时作为针座的挤压原点。首先,在2步骤中将后座向左挤压1针(1P),使系止于前座的针D上的针眼39保持于后座的针K的滑块的舌头之后,被系止于针D上的前领口10a的左端的针眼31向后座移动。
接着,在步骤3中将被系止于前座的针E~K上的针眼32~38向TR插口E~K移动。在步骤4中TR插口座作为向左挤压2针(2P)的状态,将系止在TR插口上的针眼38移向前座的针I的同时,在前述步骤2中的后座的针K上保持的针眼39移向前座的针K。在上述中,虽然利用保持进行针眼39的移动,取而代之,也可利用TR插口进行。
在步骤5中,将TR插口座从步骤4再向左挤压1针,使系止于TR插口I上的针眼37移向前座的针G。在步骤6中,再将TR插口座向左挤压1针,使系止于TR插口E-I上的针眼32~36移向前座的针A~E。
在步骤7中将后座向左挤压1针,被移向前座的针A的针眼32移向后座的针B。在步骤8中表示扩展领口10a的左侧部分的处理完成、后座还原到挤压原点时的领口10a的各针眼的系止状态。前领口10a的左端的两个针眼31、32从端部的针眼31按顺序与后领口10b的侧端的针眼邻接地向后座被输送。前领口10a的左侧部分的被移动的针眼33~39从原有的位置开始在内侧以1针、2针、3针、4针向外侧使其移动量加大地向左移动,成为在编织物内形成4个空针F、H、J、L的状态。
在这里,在各针眼36、37、38、39、40之间分别垫纱1个空针,在领口的针数为多针数时,例如使每3针分别以1针、2针、3针、4针的顺次移动,也可在这些针眼间各1针针地垫纱空针。对应增加的线圈纵行数地垫纱空针,通过使空针不连续地移动的针眼分散,可以顺畅地进行在后工序进行的增针。但是,为使其分散,在针数不足的情况下空针即使连续也没有问题。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在前领口的中央线X-X的左右各自的领口中分别增加4线圈纵行数,通过将侧端的针眼31、32送向后座,将前领部和后领部的周长的差两分,可以防止系止在前座的针上的针眼数与系止在后座的针上的针眼数的差变大,可避免断丝或编筋的发生。在将领口置于一方增加2线圈纵行数的情况下,仅侧端的针眼31送到后座即可。被送到后座的针眼数在领口中根据增加的线圈纵行数而变化。
接着,在步骤9~15中,将与在上述前领口10a的中央线X-X左侧增针的步骤2~8相同的编织在中央线X-X的右侧进行。步骤15表示在前领口10a被扩展后的领口的针眼的系止状态。在前领口10a的右侧部分和左侧部分分别各增针4个线圈纵行,其中两端的2圈成为被送到后座的后领口10b的外侧的状态。这样,因为将前领口10a的侧端的针眼31、32、41、42送到后座,在前后的针座中系止的两侧端的针眼彼此间不会向左右大的分离,可以维持接近的状态地扩大领口的口径。步骤16表示在编织领子8a、8b时,在针眼间被垫纱的空针F·H·J·L·O·Q·S·U上进行增针的步骤,步骤17表示向后领口10b供线的编织。
接下来,使用图8-图11说明从图4-b的(3)到(4)使倾斜下部D-E、d-e的针眼向平坦部E-e侧移动,在倾斜下部D-E、d-e中垫纱空针,使平坦部线圈纵行数增加的同时,使平坦部E-e的线圈纵行数减少的编织。图8~图11的编织是接着到图7为止的编织进行的。在图8~图11中为说明方便,将在中央线X-X的左右的编织分别表示,在步骤编号的右侧附着的(L)表示领口10的中央线X-X的左侧(穿着时的右侧)的编织,(R)表示在中央线X-X的右侧(穿着时的左侧)的编织。对于仅在中央线X-X的左右任何一方进行编织的步骤,仅表示在该部分进行的编织,在左右两侧进行编织的情况下,如步骤13那样,将在中央线X-X的左侧和右侧进行的编织分割表示。在图8~图11中,在步骤编号上附着(R)的步骤中,虽没有图示,在前座的左侧上系止着前领口10a的倾斜上部c-d的针眼,右侧上系止着中央线X-X的右侧的领口10的针眼。在后座上系止着后领口10b的针眼以及被移至后座上的前领口10a的针眼。另外,在步骤编号附着(L)的步骤中,在前座的左侧系止着中央线X-X的左侧的领口10的针眼,在右侧上系止着倾斜上部D-C的针眼,在后座上系止着后领口10b的针眼以及被移向后座的前领口10a的针眼。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中央线X-X的左右的各自的倾斜下部D-E、d-e的针眼向平坦部E-e移动、使倾斜下部D-E、d-e分别各增加4个线圈纵行作为示例。
图8的步骤1表示在图5~图7的编织完成时的系止状态。在步骤1中,在前座的针A-W上系止着倾斜下部d-e的针眼、在针X-i上系止着平坦部e-E的针眼,在后座的针A~i上系止着后领口J-j的针眼。在步骤2中将前座的针D~e的针眼向TR插口座的TR插口D~e移圈。在步骤3中,将TR插口座向右挤压1针后,将TR插口D~G的针眼41~44、以及c~e的针眼45~47向前座移圈。因此,在前座的针D上被垫纱空针的同时,在针f处形成叠针。在步骤4中从步骤3的状态开始,将TR插口座再向右挤压1针,将TR插口H~K的针眼48~51以及Z~b的针眼52~54向前座移圈,在前座的针I上垫纱空针,在针d处形成叠针。在步骤5中,将TR插口座再向右挤压1针,将TR插口L~O的针眼55~58以及W~Y的针眼59~61向前座移圈,在前座的针N上垫纱空针,在针b处形成叠针。而且,在步骤6中也是将TR插口座再向右挤压1针后,将TR插口座的TR插口P~V的针眼62~68向前座移圈,在前座的针S上垫纱空针,在针Z处形成叠针。因此在前领口10a的倾斜下部d-e上垫纱空针D·I·N·S,在平坦部e-E的针Z·b·d·f处形成叠针。
从步骤7开始,移至中央线X-X右侧的编织。在步骤7中,在前座的针A~L上系止着平坦部e-E的针眼、针M-i上系止着倾斜下部E-D的针眼,在后座的针A~i上系止着后领口10b的倾斜下部E-D的针眼。在步骤7~12中,与从步骤1到步骤6相同的编织在中央线X-X的右侧左右对称的进行,如步骤12所示平坦部e-E的针D·F·H·I上形成叠针,在倾斜下部E-D的针Q·V·a·f上垫纱空针。在步骤13(R)中,使供线口从前领口10a的左端向右端行走,在前述中央线X-X右侧的针f·a·V·Q的空针上形成新的针眼,在针J·H·F·D的叠针上形成下一线圈横行的针眼。接着在步骤13(L)中,在中央线X-X左侧的针f·d·b·z的叠针上形成下一线圈横行的针眼,在针S·N·I·D的空针上形成新的针眼。通过上述步骤1~步骤13的编织,在倾斜下部D-E、d-e上,使线圈纵行数分别增加4个线圈纵行,在平坦部E-e中,在中央线X-X的左右相加共减少8个线圈纵行。在步骤13以后的编织中,相对于前领口10a和后领口10b环状地供线,前领部8a以及后领部8b形成为筒状。此后,虽未图示,通过公知的折眼处理方法等的绽开重缝的手段,进行领子的最终线圈横行的针眼的绽开重缝处理,取出针,完成毛衣1的编织。
通过上述编织而形成的领子,按照图5~图7的编织,使领口全体的线圈纵行数增加后,按照图8~图11的编织,使倾斜下部D-E、d-e的线圈纵行数增加,使平坦部E-e的线圈纵行数减少,从而使倾斜下部D-E、d-e的线圈纵行数补充完成。通过接着该领口编织领子,可以形成想要的形状的领口,可以编织穿着性良好、时装性高,形成具有足够的前长的领子所编成的针织品。另外,上述实施例中,仅对在前身片2a上形成的缺口翻领情况进行了说明,在后身片2b上也形成缺口翻领的情况下,在后领口10b上进行同样的编织即可。另外,在上述实施例的图5~图7中,将前领口10a的外侧的针眼送到后座上的同时,在前领口10a上垫纱空针,使领口10全体的线圈纵行数增加的编织仅在倾斜上部C-D、c-d中进行,也可在倾斜下部D-E、d-e或平坦部E-e上进行。
另外,本发明不只限定于上述实施例,例如作为编织使用的横编织机,在未装备TR插口座或滑动针的一般用的2片座横编织机中,也可实施前述那样将1根间隔的针用于针眼的形成。另外,4片座的横编织机中,也可不使用保持,通过全针进行编织。上述的实施例中,通过使编线挂在空针上进行增针,也可通过开口增加等其他的增针方法进行。
通过本发明,将形成前身片或/及后身片的领子的针织品从下摆向肩方向编织,其间在领口形成开始部分以后,使身片在领口的右侧和左侧分支而编织的同时,领口周边的针眼从顺次编织脱开作为不作用状态将往复编织重复规定次数形成领口,通过在脖颈部中从平坦部到倾斜部补充完成线圈纵行,将领子部分的每一线圈纵行数的比率变更为适应于形成的领子的形状的比率,接着继续编织领子直至完成,可以编织穿着性良好、时装性高、形成有足够的缺口翻领的针织品。
权利要求
1.一种针织品的脖颈部的编织方法,由至少具有前后一对针座、任何一方或双方的针座可向左右挤压地构成,在前后针座间使用可以交接针眼的横编织机,将形成前身片或/及后身片的领子的针织品从下摆向肩方向编织,其间在领口形成开始部分以后,使身片在领口的右侧和左侧分支编织的同时,将使领口周边的针眼从依次编织脱开成为不作用状态的往复编织重复规定次数从而形成领口,在该领口周边上形成领子而构成,其特征在于,使包括领口倾斜部和与该倾斜部邻接的平坦部的左右领口的针眼向领口中央侧移动,在向倾斜部内垫纱空针的同时,在平坦部内形成叠针后,继续领子的编织时,在前述空针处形成新针眼的同时,对前述叠针在左右的领口上分别进行形成下一线圈横行的针眼的编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品的脖颈部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编织的针织品为前身片和后身片在前后被重叠地进行筒状编织的针织物,前身片和后身片在肩部结合后,在向前述领口的倾斜部内垫纱空针的同时,在平坦部内形成叠针,继续领子的编织时,在前述空针处形成新针眼的同时,对前述叠针在领口处实施形成下一线圈横行的针眼的编织。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针织品的脖颈部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一边将被系止于一方的针座上的领口的针眼从外侧向系止于对面的针座上的领口的外侧按顺序输送一边垫纱空针,使领口的线圈纵行数增加。
4.一种针织品,其特征在于,在马甲或者毛衣等针织品的领口形成开始部分以后,在分支领口右侧和左侧进行编织的同时,在领子和领口的临界部分,使邻接的两个区域内的针眼群向领口中央侧靠近,在因该靠近而产生的空位置处形成新的针眼,并在因该靠近而产生的叠针处继续形成领子。
全文摘要
将针织品(1)从下摆向肩方向编织,在其间领口形成开始部分以后,使身片(2)在领口(10)的右侧和左侧分支编织的同时,将使领口周边的针眼从依次编织脱开成为不作用状态的往复编织重复规定次数从而形成领口(10)。而且,使包括领口(10)倾斜部和与该倾斜部邻接的平坦部的左右领口(10)的针眼向领口中央侧移动,在向倾斜部内垫纱空针的同时,在平坦部内形成叠针。继续领子(8)的编织时,在前述空针处形成新针眼的同时,对前述叠针在左右的领口(10)上分别进行形成下一线圈横行的针眼的编织,形成穿着性良好、时装性高、形成有充分的缺口翻领的领子(8)。
文档编号A41D27/00GK1418270SQ01805416
公开日2003年5月14日 申请日期2001年2月19日 优先权日2000年2月22日
发明者冈本一良 申请人: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