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供踏脚滑行的随身袋、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0568阅读:27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可供踏脚滑行的随身袋、箱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随身的箱、袋体,特别是指一种具有踏脚部位的可供踏脚滑行的随身袋、箱。
背景技术
习知的旅行箱或随身袋,通常仅能供使用者提、拉或推,让使用者在携带时更为方便、省力,然而,并不具备供人员骑乘的功能。
过去已有若干同类专利案件的申请,主要是在箱、袋体上增设一滑行板,提供人员踩踏的位置,再用箱、袋体本身的轮体配合滑行板的轮体来滑行,使箱、袋体除了让使用者便于携物之外,更具有小型交通工具的功能。在经过进一步的研究之后发现,除了增设滑行板的方式之外,还有其它方式可让箱、袋体供人员踩踏,并配合箱、袋体本身的轮体来滑行。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供踏脚滑行的随身袋、箱,其可在不外加滑行板的条件下,使箱、袋体本身具有供人员踩踏滑行的功能。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可供踏脚滑行的随身袋、箱,其包含有一置物体,内部具有容置空间,在置物体外部的预定位置设有一可供人脚踏在其内的凹洞;一供人手握持的握把,设置在置物体上;至少一可转向轮,位于置物体下方;至少一从动轮,位于置物体下方。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仰视图,显示人脚踏入凹洞的状态;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仰视图,显示人脚踏入凹洞的状态;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三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四较佳实施例的侧视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四较佳实施例的动作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五较佳实施例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构造及特点所在,现举以下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说明如后如图1、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可供踏脚滑行的随身袋、箱10,主要由一置物体11、一握把14、一可转向轮15、以及二从动轮16所组成,其中置物体11,内部具有容置空间,置物体11在预定位置处设有一凹洞12,可供人脚踏在其中,凹洞12位于置物体11的后侧底部中央。
握把14,设置在置物体11上,可供人手握持。
可转向轮15,为一万向滑轮,设置在置物体11的下方,且位于凹洞12的下方。
二从动轮16,设置在置物体11前面下方两侧。
再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使用者可直接将一只脚伸入凹洞12中,踩踏在置物体11的底部,再手持握把14,用另一脚蹭地即可通过置物体11下方的从动轮16及可转向轮15滚地滑行。在滑行的过程中,通过操作转动握把14可带动置物体11连动下方的二从动轮16转向,而可转向轮15即随之转向。因此,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可使箱、袋体不仅具有滑行的效果,更可在行进间受操控而转向,形成一简易的小型交通工具。
如图3、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可供踏脚滑行的随身袋、箱20,主要结构与前述实施例概同,不同之处在于握把24的底部与可转向轮25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握把24穿过置物体21,可转向轮25位于置物体21下方前侧的中央位置,二从动轮26位于置物体21后方两侧。
握把24具有一固定器28,可将握把24固定在固定方向;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操作方式与前述实施例大同小异,不同处在于在滑行时的转向是通过使用者转动握把24,带动可转向轮25直接转向,而位于后方的二从动轮26只需随之滚动滑行,即可产生与前述实施例相同的操作效果。此外,固定器28可将握把24固定于某一方向,且当使用者用握把24来拖拉置物体21时,即需使用固定器28固定握把24,以免在拖拉过程中产生握把24旋转不稳的状态。
再如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三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可供踏脚滑行的随身袋、箱30,主要结构概同于第二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置物体31为一公文包。
握把34穿出置物体31底部且位于置物体31的一侧,其底部连接可转向轮35。
从动轮36,在本实施例中的数量为一个,设置在置物体31的另一侧。
凹洞32设置在置物体31上,且位于从动轮36上方,凹洞32的底部设有一踏板33,踏板33可收合在置物体31一侧。
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在使用时,是先将踏板33放至水平状态,使用者以单脚伸入至凹洞32内并踩踏在踏板33上,以另一脚蹭地滑行,并手持握把34操作转向,同样可使箱、袋体形成一小型交通工具而可供滑行。
如图6、图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四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可供踏脚滑行的随身袋、箱40,主要由一置物体41、一握把44、一底板47、一伸缩机构48,一可转向轮45、以及二从动轮46所组成,其中置物体41,内部设有容置空间。
握把44,其一端以可旋摆的方式枢设在置物体41上,可供人手握持,并可以枢接位置为轴,在使用位置及收合位置间旋摆定位。
底板47,位于置物体41下方且以其顶面连接在握把44的底端。
伸缩机构48,在本实施例中为二拉杆,设置在置物体41与底板47之间,可使置物体41相对于底板47在第一位置、第二位置间位移,并定位在其中一个位置上。当置物体41位于第一位置时,为贴置在底板47上,而位于第二位置时,置物体41高于底板47一预定高度,与底板47间形成一空间49,且伸缩机构48的底段具有一活动关节481,使握把44可藉活动关节481相对于底板47弯折预定角度,如图7所示。
可转向轮45,设于底板47后侧下方。
二从动轮46,设于底板47下方且位于前方两侧。
由图6及图7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一般使用状态时,置物体41为放置在底板47上,使用者可直接手持握把44施以推、拉等动作,而当置物体41位于第二位置时,其与底板47相隔预定高度,其所形成的空间49可供使用者将脚伸入并踩踏在底板47上,此外,由于活动关节481的设置,可使握把44连同置物体41相对于底板47弯折预定角度,而使一侧的开口变得更大,加大空间49来放置使用者的脚,使用者再用手握持握把44,并用另一脚蹭地滑行。
如图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五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可供踏脚滑行的随身袋、箱50,其主要结构概同于前述第四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还包含有一转向机构571,具有至少二偏摆件572以及一连动杆574,二偏摆件572可旋摆地设置在底板57两侧,连动杆574则连接在二偏摆件572的上段位置。
二可转向轮55以其轴心枢设在二偏摆件572的侧边,一从动轮56设置在底板57下方后侧。
此种结构可通过操作握把54摆动置物体51来造成转向机构571的偏摆,进而产生带动二可转向轮55转向的效果。
采用上述结构设计,使本实用新型可产生如下优点一、无须增设滑行板即可供滑行本实用新型可直接在箱、袋体上设置一凹洞或形成一踩踏空间,提供使用者立足的位置,进而提供滑行的功能,与习式结构相比,本实用新型在不增设滑行板的条件下,成功的提供可滑行的功能,使其本身即可成为一小型交通工具,强化了使用者的移动能力。
二、使用更为方便在本实用新型前述的二实施例中,使用者无须进行任何的前置作业,可直接将脚放置在置物体的凹洞中,并直接手持握把进行滑行,使用极为方便。
权利要求1.一种可供踏脚滑行的随身袋、箱,其特征在于包含有一置物体,内部具有容置空间,在所述置物体外部的预定位置设有一可供人脚踏在其内的凹洞;一供人手握持的握把,设置在所述置物体上;至少一可转向轮,位于所述置物体下方;至少一从动轮,位于所述置物体下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供踏脚滑行的随身袋、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置物体底部设有二从动轮以及一可转向轮,所述可转向轮位于所述凹洞的下方且位于所述置物体的后侧部位,所述二从动轮位于置物体的两侧前方。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供踏脚滑行的随身袋、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转向轮为一万向滑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供踏脚滑行的随身袋、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握把的底端与所述可转向轮连接,所述可转向轮位于所述置物体下方一侧,所述从动轮位于所述置物体下方另一侧。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供踏脚滑行的随身袋、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洞位于所述置物体的后侧底部中央。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供踏脚滑行的随身袋、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洞的底部设有一踏板,所述踏板可收合在置物体一侧。
7.一种可供踏脚滑行的随身袋、箱,其特征在于包含有一置物体,其内部具有容置空间;一可供人手握持的握把,设置于所述置物体;一底板,位于所述置物体下方且以其顶面连接在所述握把的底端;一伸缩机构,设置在所述置物体与所述底板之间,所述置物体可相对于所述底板在第一位置、第二位置间位移,并定位于其中一位置,当所述置物体位于第一位置时,其贴置在所述底板上,位于第二位置时,所述置物体高于所述底板一预定高度,与所述底板间形成一空间;至少一可转向轮,设于所述底板下方一侧;至少一从动轮,设于所述底板下方的另一侧。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供踏脚滑行的随身袋、箱,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机构与所述底板间具有一可使所述伸缩机构相对于所述底板弯折预定角度的活动关节。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供踏脚滑行的随身袋、箱,其特征在于还包含有一转向机构,所述转向机构具有至少二偏摆件以及一连动杆,所述二偏摆件为可旋摆地设置在所述底板前方两侧,所述连动杆则连接在所述二偏摆件的上段位置;二可转向轮以其轴心枢设在所述二偏摆件的侧边,一从动轮设置在所述底板下方后侧。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供踏脚滑行的随身袋、箱,包含有一置物体,内部具有容置空间,在置物体上的预定位置处设有一凹洞,可供人脚踏入其内;一握把,设置在所述置物体上,可供人手握持;一可转向轮,位于所述置物体下方;至少一从动轮,位于所述置物体下方。实现本实用新型可在不外接额外构件的情形下提供使用者踏脚的位置,并通过可转向轮、从动轮提供滑行的目的。
文档编号A45C5/00GK2650583SQ032093
公开日2004年10月27日 申请日期2003年9月5日 优先权日2003年9月5日
发明者徐义权 申请人:徐义权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